時艷華



【摘? 要】 急診醫學是臨床專業的專業拓展課程,也是一門多專業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將課程思政融于課程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面對眾多需要救助的急危重癥病人,需要醫護人員更多的關懷和照料,用心照護、用愛呵護,用知識和技術保駕護航。醫學生必須秉承人文關懷和樂于奉獻的精神,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鑒于此,文章研究旨在創新改革教學路徑,成立教學團隊,進行急診醫學的課程思政建設,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急診醫學;教學改革;課程思政
一、國內外課程思政現狀分析
在我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體現,沒有提出課程思政前,大部分高校在課程教學中更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略了思想育人,導致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分離、脫節,培養出高水平、低素能的畸形人才。目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尚處于起步階段,各大院校都在探索,雖然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制訂了實施方案,但還沒有形成深入實施教育的最終思想精髓,課程思政研究更待進一步發展和拓展。
國外的高校教學思政滲透的方式與國內說法不同,但其實質和目前提倡的課程與思政的融合相似,都是在課程教學中無聲地融入愛國主義、團結意識、生命價值、倫理道德等思想,形成具有西方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與方法
(一)以專業知識為切入點,融入思政元素
以課程中急救知識與技能為切入增加臨床真實案例、社會時事熱點引起學生的關注,通過央視的電視節目評述、學習強國平臺的事跡再現。發掘其中蘊涵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內容,并將其與思政相結合。以“先救命后治病”的急診臨床思維為指導,以癥狀學、各系統急癥、檢查和技術為體系,培養急診急救專業人才,基層衛生機構所需急診人才。通過理論、實訓、主課堂、雨課堂、云課堂、第二課堂等多種教學活動,培養理論與臨床技能相結合的意識,增強自主學習能力,領悟科學精神與服務意識高度結合的醫學精神,具備熱愛和獻身于人類醫學事業的高尚情操以及不斷進取創新的探索精神,具備協作工作的團隊合作能力的醫學技術技能人才。
急診醫學教學團隊始終堅守“以德為首,醫德為魂,德術雙馨”的育人理念,著力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促進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中的有機融入,為了防止走入課程思政誤區,特提煉出了課程思政的定義:在立德樹人指導下,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融匯于課程教學當中,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踐活動。
(二)緊密結合臨床專業院校特點,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
把急診醫學專業課程納入教學改革,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和本校附屬醫院急診科醫生參與課程建設,奔赴實習醫院、基層社區開展實地調研搜集素材、圍繞課程廣泛挖掘教學資源。如學校歷年畢業生成功挽救生命案例。體現“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的使命感和職業自豪感,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風貌。
(三)通過典型案例經驗交流、現場教學觀摩指導等方式相互促進
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引入榜樣的力量,黨建文化、職業理想、責任擔當等內容開展不同主題的教學活動。教學團隊成員通過政治理論培訓、黨建活動,黨支部黨員先鋒示范引領,不斷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的能力。深入社區、醫院進行走訪,了解臨床實施情況,做好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四)形成立德樹人的合力,建立課程思政長效機制
學校全面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著力構建了領導機制、工作機制并行,思政內容方式、課程方法、考核支撐三個體系并建,形成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管理、服務各環節的良性運行機制。圍繞項目內容,制訂強化教師技能培訓制度,團隊教師每學期開展一次技能比賽。重點突出賽中人文關懷,醫者仁心,高度聚焦言傳身教,體現教師個人魅力的重要性。
(五)構建課程思政保障,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
急診醫學教學團隊由具有高、中、初級職稱的教師組成,并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做無縫對接,共同設計思政融入點,提升教師職業素養與水平,制訂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計劃,開展教師課程思政專項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學比賽、以賽促教,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同時,提升德育能力。打造一支政治站位高、專業基礎強的復合型師資隊伍,為貫穿思政價值理念和踐行醫學人文精神主線提供有力保障。
確保教師利用寒暑假參加線上線下課程思政培訓。赴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參觀學習,開展紅色教育活動,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廉政教育等,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聆聽革命故事,學習革命精神。到全國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醫圣祠參觀學習,體會河南疾病流行時張仲景立志學醫的故事,體會人類與自然疾病作斗爭的拼搏精神,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每周開展集體教研、集體備課,搜集思政課程案例及素材,充分挖掘,群策群力,對思政案例與課程內容進行討論,尋找可以拓展和結合的知識點,明確思政案例的教學目的。并依據課程講解將任務分配到每一位老師,具體細化案例內容并進行教學設計,思考結合方式。團隊建立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每次上課前對本周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及討論,主講教師對自己教學內容進行匯報。保證內容的統一性和思想的一致性。
(六)形成“敬生命,有情懷”的思政育人新生態
精選“課程思政”案例素材,選擇與教學目標契合、與教學內容聯系緊密的、學生感興趣的社會問題和熱點問題,貫徹“以學生為中心,能力為導向,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路徑,為學生創造多種不同形式的參與式學習。建立急診醫學課程思政典型教學案例庫。如在講授“心肺腦復蘇”一章時,以學校2003級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在2021年疫情期間“摘下口罩,跪地救人,成功挽救生命”案例作為導學,展現了本校學子醫者仁心、生命至上的理念和舍己為人、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講授“創傷急救”一章時,注重培養學生同理心及關愛患者、理解患者、尊重生命的職業情懷。使學生沉浸其中,不會感覺自己被“思政”,而是愉悅地接受這些知識和觀念,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認識水平。
三、急診醫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效
開展結合崗位的創新教學模式后,及時進行學生的滿意度調研,急診醫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獲得了大部分學生的好評。針對在校生和實習生對急診醫學課程改革的體會開展問卷調查,進而分析數據(見表1、表2)。
結果顯示,在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實踐成績、理論成績、社會評價(實習醫院單位滿意度)等方面,將課程思政融入理論課的教學對在校生和實習生均有顯著的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在校期間還是實習期間,在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實踐成績、理論成績、社會評價(實習醫院單位滿意度)等方面,在校生和實習生的參與改革的體會均一致。
自2019—2022年第二學期開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從課堂學、練和課程過程考核,學生座談,問卷調查,學生評價來看,學生急診急救技能操作掌握較好、學習態度認真,思想認識明顯提高,思政教學改革的效果已明顯呈現。
課程思政始終堅持在立德樹人指導下,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融匯于課程教學當中,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實踐活動。教師應汲取更多的經驗,不斷改革教學方案,建立更好的教學評價體系,完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邀請同行、專家及實習醫院的帶教老師參與評價,通過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理念、行為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綜合表達能力、批判性和創新思維、價值觀和情懷等進行評價。
本研究以急診醫學教學改革為例,初步探索了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改革的路徑,結果尚有不足之處。課程中提煉的育人元素如何與專業知識較好融合,有待進一步研究。由于此次改革成效評價缺乏對照組,因此,成績和滿意度調查只能作為效果的參考,成效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經過兩年實踐,初步在學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間進行了課程思政的改革,已建立崗課賽證融通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訓、國際急救員課程培訓、常見急癥處理相關知識的培訓。形成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全方位的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加強了學生對急診醫學知識在基層醫院或社區醫院中的認識,持續推進“十四五”期間培養基層急診急救衛生人才事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守護人民群眾健康。
參考文獻:
[1] 張進,李松霞,張春梅,等. 《材料科學基礎》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0):115-116.
[2] 黃昭萍, 楊燦華. 新時代臨床醫學本科教育“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的對策研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05):124-126.
[3] 劉福生,劉錦,孫琛琛,等. PBL教學法在急診教學中的效果:基于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J]. 中國中醫急癥,2019,28(02):35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