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水江文書是指反映貴州清水江流域及周邊地區社會生活、歷史面貌的原始契約文書。該文書種類繁多,是不可再生文化資源。文書保護網點分級目的在于更加科學、有序地開展文書保護。由此,本文從分布式搶救保護網點的文書重要程度、文書保存現狀、文書數量、文書級別和文書瀕危程度等五個層面來探討文書保護網點的分級問題。
關鍵詞:清水江文書,搶救,保護,分級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04
清水江文書又稱錦屏文書,最早發現于錦屏縣文斗村寨,后來,陸續在天柱縣、三穗縣、劍河縣、黎平縣和臺江縣等境內各村寨發現大量民間林契及地契方面的文書。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山林租種契約、土地租佃契約、分家析產合同、土地買賣契約、山場座簿等體現鄉村社會群眾復雜的社會生活和事項。
1 文書保存現狀
清水江文書的發現,引起了海內外普遍關注。文書本身是一種寶貴的、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資源,倍加珍貴,尤其在國內受到專家、學者,以及高校和研究機構高度重視。20世紀60年代,在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文斗村寨村民家中第一次發現清水江文書。后來,專家學者通過大量田野調查、訪談,陸續在天柱縣、三穗縣、劍河縣、黎平縣和臺江縣等境內各村民家中發現大量和文斗村寨一樣的相關民間林契及地契方面文書。清水江文書是根據地域命名的,因為這些被發現具有系統性、全面性和完整性的地方史料文獻現存區域都是在清水江流域范圍,所以被稱為清水江文書。根據相關部門和研究專家統計,清水江文書總數量有二十余萬件,主要形成于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大多是反映清水江流域地區經濟社會、生產生活、歷史文化等發展面貌并長期積累形成的地方原始文書[1]。其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山林租種契約、土地租佃契約、分家析產合同、風水記錄、檔案簿、訴訟單、家譜、賬簿、鄉規民約、土地買賣契約、山場座簿等體現鄉村社會群眾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和事項,如民眾宗教信仰、民風民俗習慣、村民糾紛調解、林木交易和運輸、租佃和分股方式、宗法和土地制度、里甲制度、賦役制度、司法訴訟、地方習慣法。其中,乾隆、嘉慶、道光和光緒年間所形成的清水江文書數量最多,占比最大。然而,專家們也發現了少量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契約文書[2]。清水江文書是珍貴的文物,種類繁多。要加強對文書文化價值的研究,但首要任務是搶救、保護和修復,因此,對清水江文書保護網點進行分級研究的意義就顯得十分重要。調查發現,要從村民手中征集文書的難度非常大,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契約文書到現在仍然是當地村民作為解決土地、山林糾紛的憑證;二是部分村民認為文書是傳家之寶,不愿意捐贈或出賣;三是有些村民不愿意無償捐贈,對文書的有償征集價格要求偏高。現今,清水江文書征集搶救保護的傳統收藏模式遇到了瓶頸,那么將分散在各村落的清水江文書劃分成分布式搶救保護網點,并對文書網點進行分級搶救保護是一種必要且有效的文書保護方式。
2 保護網點分級標準
清水江文書大量散存于民間,十分不集中,而且民間的保存設備簡陋。文書保存對環境的溫度、濕度和文書的防蟲、防霉要求較高,村民家中一般很難達到相應條件和滿足文書搶救保護的要求。因此,目前文書受到損毀的數量逐年增多,又加上不分重點、不分等級的搶救保護做法給文書保護埋下隱患[3]。文書保護是一項從預防到整理修復不斷重復連續的工作過程,對搶救保護網點的文書要分輕重緩急,哪些網點需要重點保護,哪些網點需要特殊搶救保護,以及如何對網點分級、怎樣分級。文書保護最為重要的是在網點分級保護時既要考慮具體工作的需要,還要考慮網點文書的特殊性,盡量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強、多元、科學的保護評級標準。本文從文書民間分布式搶救保護網點的文書重要程度、網點文書的保存現狀、網點文書的數量、網點文書的級別和網點文書的瀕危程度五個層面來探討文書分布式搶救保護網點的分級保護問題。
2.1 以網點文書重要程度分級保護
文書搶救保護網點的文書重要程度分級就是出于預防目的,對文書搶救保護網點的級別進行劃分,進而制定有效的監管措施和搶救保護制度[4]。通過分級,將現散存有大量清水江文書的民間網點劃分出不同保存級別,運用不同的預防保護措施,集中優勢力量搶救需要重點保護的網點文書。對文書分布式搶救保護網點的文書重要程度分級時要注意兩方面:
一是文書搶救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分級依據。文書搶救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分級要依據文書搶救保護網點的文書重要程度。其中,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主要取決于該網點中文書的稀缺性、歷史文化價值和時間跨度等三個方面。文書稀有程度包括文書載體形式的稀有和文書內容的稀有[5]。文書載體形式稀有:如在紙質、石碑或其他物體上記載著的歷史久遠的文字信息;文書內容稀有:如村規民約、婚喪禮俗、民間故事。有些文書在清水江流域僅存有幾件,有些在清水江流域圍內甚至是孤本,這種文書被稱作稀缺文書,具有稀缺性。歷史文化價值是由文獻內容價值大小體現,即對社會、經濟、文化和其他方面價值有多少參考研究意義。文書形成時間的長短,稱之為文書的時間跨度。通常情況,普通文書沒有高齡文書具有更高的綜合價值。通過網點中文書的稀缺性、歷史文化價值和時間跨度等三大決定因素來確定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網點中如果有非常稀缺、時間跨度很久(如明末清初)且具有很高的信息價值的契約文書,就可以把該網點的重要程度確定為非常重要級別。以此類推,可以把網點的重要程度確定為非常重要、重要和一般三個級別。
二是文書搶救保護網點重要程度分級的方法。為了方便實際操作和管理,對文書搶救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分級進行等級設置和比例控制,并把文書保護網點預防性劃分出Ⅰ、Ⅱ、Ⅲ級。如上文所述,分級主要考慮文書分布式搶救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先按照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劃出其所屬級別,如果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為非常重要級別,則該網點設為Ⅰ級保護網點;如果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為重要級別,則該網點設為Ⅱ級保護網點;如果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為一般級別,則該網點設為Ⅲ級保護網點。這一過程體現出了保護網點的重要程度參數的權重。此外,確定合理的Ⅰ、Ⅱ、Ⅲ級保護網點的數量比例,嚴格控制Ⅰ、Ⅱ級文書保護網點的數量,主要為了保證Ⅰ級文書保護網點數量最少,Ⅱ級占比稍微多于Ⅰ級文書保護網點數量,Ⅲ級保護網點數量占絕大多數。要根據自身的保存特點來確定各級保護網點分級標準具體參數,從而有層次、有重點地保證對保護網點進行管理。
2.2 以網點文書保存現狀分級保護
所謂網點文書保存現狀分級保護,就是根據分布式搶救保護網點的特殊情況,制定出輕重緩急的應對處理方案。這種分級方式帶有一定的治理性,主要依據保護網點文書的保存現狀好壞來確定其網點保護級別。通過分級,將各文書保護網點置為不同保存級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各網點展開保護,集中力量保護那些需要重點保護的網點。
(1)網點文書的保存現狀分級依據。文書保護網點分級主要考慮網點文書的保存現狀,如文書完整程度、文書材質構成、網點保存條件和文書利用頻率四個方面。完整程度一種是對損壞文書進行修復后,確定修復后達到文書原貌的程度;另一種是對無損壞文書,查看是不是完整的卷冊,單本是不是完整等。材質構成就是指紙張、石碑、絲帛等不同文書載體材質,抗老化性和脆弱程度各異,要根據它們的具體情況劃分出不同的等級。網點保存條件是文書保存的環境條件,如儲存庫房的溫度、濕度、空氣流通和儲存柜具。利用頻次作為一項參考,是考慮經常被翻閱、查看的文書的利用頻率,要依據文書實際情況選擇保護。根據網點文書完整程度、文書材質構成、網點保存條件和文書利用頻率等參考值來確定該網點文書保存現狀等級。例如網點中如果契約文書非常完整、材料構成特別好、保存條件很佳且利用率極低的網點,我們可以把該網點確定為優。以此類推,可以把網點確定為優、良、差等級別。
(2)網點文書的保存現狀分級方法。主要是網點文書的保存現狀分級的等級設置與比例控制。為便于更好地管理和保護契約文書,可將保護網點分級為一、二、三級。根據以上所述,網點分級主要考慮文書搶救保護網點文書保存現狀情況,按照保護網點文書現狀級別來確定保護網點的所屬級別,若網點的文書保存現狀為差,則該網點為一級;若網點的文書保存現狀為良,則網點為二級;若網點的文書保存現狀為優,則網點為三級。這一過程體現出了保護網點文書保存現狀參數的權重。
2.3 以網點文書數量分級保護
可根據保護網點清水江文書藏有數量的豐富程度來劃分網點的保護等級,將網點文書數量在2萬份以上的劃分為特別重要保護網點級別(Ⅰ級)、文書數量在1萬至2萬份之間的為重要保護網點級別(Ⅱ級)、網點文書數量在5千至1萬份之間的為相對重要保護網點級別(Ⅲ級)、網點文書數量在5千以下的為一般保護網點級別(Ⅳ級),并實行相應的預警級別。
2.4 以網點文書級別分級保護
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以及代表性實物等可移動文物的分級,按照《文物保護法》第3條規定,上述文物可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6]。珍貴文物又分為一、二、三級。
《文物藏品定級標準》(2001年4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19號令發布實施)對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定級標準作出了明確規定。清水江文書屬于文物的一種,可以參照此定級標準劃分等級。對契約文書定級(契約文書定級參閱相關定級標準)后,可以根據網點中文書級別的高低作為網點的保護定級標準。如果某村寨或區域內現藏有一級契約文書,就可以把該村寨或區域確定為A級別保護網點;如果某村寨或區域內現藏有二級契約文書,就可以把該村寨或區域確定為B級別保護網點;如果某村寨或區域內現藏有三級契約文書,就可以把該村寨或區域確定為C級別保護網點;如果某村寨或區域內現藏有四級契約文書,就可以把該村寨或區域確定為D級別保護網點。
2.5 以網點文書瀕危程度分級保護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多民族的文明古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貴州又是我國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省份,文化璀璨豐富。然而,依據貴州省現有的財力、人力、物力,很難對所有文化遺產同時進行統一搶救保護[7]。因此,在現有的條件下要集中力量,根據輕重緩急對那些處于瀕危狀態的優秀文化遺產實施及時有效地搶救與保護,避免“人間國寶”消失。
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對于文化遺產來說意義非常重大。“搶救”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民族古籍文獻隨著現代化的迅猛發展,農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賴以生存的環境;伴隨著人類經濟的全球化,西方強勢文化暢通無阻地擴散,和商業行為的侵蝕等,隨著時間流逝和人類的疏忽而銷聲匿跡。與此同時,目前搜集整理的清水江契約文書也面臨著“再度搶救”[8]。由于自然、社會等多種原因,契約文書在聚散的過程中經常遭到損壞。公私收藏的文書也不免受到潮濕、腐爛、蟲蛀、鼠啃等厄運。為了使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減少因搶救與保護不及時而造成的遺憾與損失,我們要堅持對存在瀕危契約文書的網點進行優先保護的原則。
3 結 語
清水江文書是目前在貴州發現保存最完整、數量龐大的民間契約文獻,放眼全國也很少。其不僅為我們了解、研究貴州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提供寶貴的文獻資料,同時也為我們探究我國契約文化提供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所以,對清水江文書的搶救保護要花大力氣,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尤其是計算機信息化、數字化的運用,加大對各分布式搶救保護網點文書的保護力度。
參考文獻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歷史地理第十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L.R.帕默爾.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45.
張偉然.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D].上海:上海復旦大學,1993.
卞利.徽州文書的由來及其收藏整理情況[J].尋根,2008(6):4-14.
徐輝鴻,郭富青.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標法保護模式的構建[J].法學,2007(9):94-101.
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郭世華.新時代圖書館古籍檔案保護管理研究[ J ] .檔案管理,2020(1):38.
作者簡介
郭世華,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科學技術、民族文化及圖書館發展。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