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評價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腦卒中患者80例,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進行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下的康復訓練護理,對比組間患者的臨床效果和營養狀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和營養狀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康復訓練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營養情況。
關鍵詞:腦卒中,標準吞咽功能評估,康復訓練,臨床效果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65
腦卒中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疾病,好發于中老年群體中,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動脈阻塞或血管出現破裂或滲漏導致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引起暫時性的腦部血流阻斷,該類疾病不會引發持續的腦卒中癥狀。臨床上將腦卒中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三種類型,缺血性腦卒中是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其發病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腦部血管出現阻塞,導致腦供血不足。部分研究表明,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加重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風險,缺血性腦卒中言語患者血管中脂肪沉積導致血管阻塞有關[1]。
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腦部血管出現破裂或滲漏引起,主要可能導致出血性腦卒中的因素,包括高血壓,腦淀粉樣血管病,動脈瘤等。暫時性腦缺血是一種短期的腦卒中類型,不會對機體造成永久性傷害,其發病時間較短,一般情況下為5到10分鐘,主要是由于這段時間內輸送到大腦的血流量減少,其發病原因與缺血性腦卒中基本一致,由于腦部出現血塊阻塞導致血流無法出送到神經阻滯,臨床上也將暫時性腦卒中作為腦卒中的前兆。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基礎病患者也會增加腦卒中發生的風險,例如吸煙喝酒;使用非法藥物如可卡因、甲基苯丙胺等;缺乏運動;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患者都易發生腦中卒。如果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臟感染等,也會增加腦卒中的發生風險[2]。除此之外,腦卒中相較于其他年齡群體更多發于55歲以上的群體,據統計,該類疾病在男性的發病率顯著高于女性,過量服用避孕藥也會導致該類疾病的發病風險增加。患有腦卒中的患者可能會對機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和殘疾,傷害程度主要取決于腦部受影響部位以及腦缺血時間長短,腦卒中可以導致患者患側肢體肌力減低和運動功能喪失,疼痛、記憶力減退和吞咽困難,無法完成對口腔和咽喉部位肌肉的控制。本文通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康復訓練護理,旨在探究其對患者吞咽功能恢復情況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 0 2 1年4月- 2 0 2 2 年6月腦卒中患者8 0 例,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4 0 例,平均年齡(6 4 .4 2±2 . 3 7)歲,觀察組患者4 0例,平均年齡(63.52±2.47)歲。
納入標準:(1)患者生命體征正常;(2)不存在其他合并癥。排除標準:(1)患者年齡不低于60周歲;(2)患者及家屬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具體內容包括: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如出現異常,及時向主治醫師進行反饋,結合患者自身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必要時嚴格遵醫囑,為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患者住院時護理人員主動向患者介紹醫院基本環境,住院流程,熟悉病房內其他患者等,并對患者身體狀況進行基本評估,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和護理計劃。一般情況下,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將對其進行血壓監測,血糖檢測,為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和改善血循環藥物等進行治療,詢問患者在進食過程中是否出現吞咽困難,噎咳等癥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為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的吞咽困難亞量表評分。對于心理壓力較大,情緒不穩定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工作使患者保持心態平和,在與患者交流溝通時需注意言詞得當,態度溫和避免增加患者抵觸情緒。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具體內容包括咽部冷刺激訓練方法,肌肉訓練方法,屏氣訓練方法等,注重對患者病房的護理工作,包括每日早晚各一次,為患者進行開窗通風及消毒滅菌工作,保證患者居住病房內的空氣流通順暢,溫度和濕度處在合理的范圍內。
觀察組患者進行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下的康復訓練,在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同樣需對患者用藥史,過往史,疾病史進行問詢,在交流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更側重于詢問患者有關吞咽方面的疾病史及檢查情況,并通過標準吞咽功能量表評分,對患者吞咽功能進行評估,總分46分,包括檢查患者頭干部控制情況,喉部功能,軟腭活動功能,唇閉合功能咽部反射功能,自主咳嗽功能等,分值8~24分,使患者飲用5~10 mL水重復進行三次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重復吞咽,吞咽后候功能等情況總分5~12分,若上述檢測均無異常情況,可使患者吞咽50 mL水,觀察患者吞咽所需時間,總分為5~14分,評分最低為23分,最高為50分,分值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差。分值在40~50分高風險群體應采用留置管方式為患者進行喂食,幫助患者完成口舌運動和被動運動等,30~40分為中風險群體應采用吞咽功能篩查檢查患者吞咽有效性和安全性相關障礙并對患者進行咬合訓練,舌肌力量訓練,咽部冷刺激等,指導患者完成口唇牽出運動上翹嘴角運動,鼓腮運動等。在對患者進行訓練時,可通過用冰冷的棉簽對患者舌根部位和咽后壁部位進行刺激,幫助患者按摩下顎和甲狀軟骨等部位,幫助患者完成吞咽訓練,咳嗽練習,發聲練習等。23~30分為低風險群體,該類群體應輔助患者進行進食安全訓練,保證患者進食時處于端坐位,注意力集中,緩慢咀嚼,速度不宜過快。使患者仰臥于床面,床面抬高30度左右,是患者保持頸部前傾,在對患者選擇食物時,應主要以粘性食物和柔軟食物為主,初始訓練時的攝入量不宜過多,可從2~3 mL開始訓練,后續訓練過程中可不斷摸索患者完成一次吞咽訓練所需的食物量,從而不斷增加攝食攝入量,在對患者進行訓練時護理人員應進行從旁指導,保證患者緩慢進食在訓練時,若出現患者將食物滯留在梨狀隱窩時,需指導患者完成反復空口吞咽,在吞咽后被其服用5~10 mL水,保證食物全部下咽后再次進食。
1.3 研究指標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連續訓練4 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營養情況。(1)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飲水試驗進行評估,分為1~5 級,判定標準:1 級為治愈;2 級為有效;≥3 級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有效)/ 總例數×100%。(2)營養情況:分別于訓練前和訓練后1~3個月,患者再次入院復查,由護士抽取空腹靜脈血,送至本院檢驗科進行血清白蛋白和總膽固醇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結果由SP S S 26.0統計學軟件統計完成,若組間數據對比結果差異顯著P <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由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25例(62.50%),有效14例(35.00%),無效1例(2.50%),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13例(32.50%),有效20例(50.00%),無效7例(17.50%),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腸胃的營養狀況
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前后的營養狀況評分,由結果可知,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評分無顯著性區別(P >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營養狀況評分高于對照組(P<0. 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3 討 論
為了避免腦卒中的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對腦卒中的風險因素進行預防和控制十分重要。對于腦卒中的預防主要通過嚴格遵從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健康的生活作息來進行,對于曾出現過腦卒中或暫時性腦卒中的患者,合理控制高血壓,減少飲食中的膽固醇攝入,減少吸煙喝酒,適當減重,多吃蔬菜水果,合理運動都可以降低腦卒中再次發生的風險[3]。其中,控制高血壓是降低腦卒中發生的最主要的預防措施,通過合理的降低血壓,其能夠防止后續出現暫時性腦卒中的風險。在日常飲食中,減少攝入過多的膽固醇和脂肪類食物,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類食物,能夠有效減少患者動脈內的脂質堆積。臨床上常見的用于治療腦卒中的藥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藥物抗凝劑和血液稀釋劑等抗血小板藥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4]。一般情況下,應首選阿司匹林,若患者無法服用阿司匹林則可單獨為其開具氯吡格雷。抗凝劑主要通過減少凝血來起到控制疾病發展的作用,其中肝素起效較快,可作為在住院期間短期使用的藥物,起效較慢的抗凝劑主要包括華法林主要作為長期使用藥物,血液稀釋劑包括達比加群酯、艾多沙班、利伐沙班等。本文通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康復訓練護理,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和營養狀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通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康復訓練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營養狀況,利于患者早日康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景榮華,姜迎萍.針康結合治療腦卒中恢復期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J].新疆中醫藥,2019,37(1):35-38.
梁玉.情志護理輔助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32):130-132.
楊瑞瑞,郭倩倩,李永輝.SSA聯合飲食管理對中風后吞咽困難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0,26(9):1307-1309.
莫永靜,邵愛艷.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分層干預在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醫學臨床研究,2019,36(12):2441-2443.
作者簡介
趙志鵬,主治醫師,本科,研究方向為神經系統疾病康復。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