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潤雪,彭麗娥,吳開銳,王行
【摘? 要】 文章探討合作學習策略在中職信息技術教育中的應用,對合作學習策略的理論基礎進行概述,分析中職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與挑戰,描述合作學習策略在該領域的實踐探索,并提出了優化建議。實踐證明,在教師角色轉變、教學創新等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下,合作學習策略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 中職信息技術;合作學習;教學實踐
一、合作學習策略的理論基礎
(一)合作學習的定義與發展
合作學習,如其名,重在“合作”,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鼓勵學生在小組環境中共同努力,追求共同的學習目標。在這樣的模式下,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與他人交流、協作,互助互利,共同進步。合作學習的方法源于20世紀70年代,教育領域開始意識到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并開始探索更為有效、更加人性化的教學方式。合作學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并在隨后的幾十年中,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教育領域廣泛使用的教學策略。
(二)合作學習的核心理念
第一,互動與交流。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被鼓勵與小組成員進行積極的互動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技巧,更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第二,互助與合作。合作學習強調學生間的互助與合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相互補充,共同解決問題。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讓他們明白,真正的成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三,個人與團隊成長并重。合作學習并不忽視個人成長。事實上,其強調在團隊合作中,每個成員都能夠得到成長和進步。通過與他人合作,學生可以更全面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提升。團隊的整體進步也是合作學習追求的目標,只有當每個團隊成員都能夠得到提升,團隊才能夠真正實現進步。
(三)合作學習的策略類型
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中最經典的策略之一。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圍繞一個特定的問題或主題展開討論。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觀點、經驗和見解,通過交流和爭辯,共同解決問題,促進理解的深入和知識的全面掌握。小組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他們的思維活躍度和口頭表達能力。
分工合作是合作學習中一種高效的任務分配方式。在分工合作中,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長和興趣,合理分工,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或項目。每個人負責自己的部分,充分發揮個體的優勢,也需要與其他成員保持密切的溝通和協作。各個成員的成果被匯總整合,呈現出一個完整的作品或解決方案。分工合作不僅發揮了學生的個體優勢,還培養了其團隊協作能力和整合資源的能力。
同伴互評是合作學習中一種促進學生互動和反思的評價方式。在這種策略下,學生相互評價彼此的作業、作品或表現,并提供建設性的反饋和建議。
(四)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1. 技能水平
信息技術是一個迅速發展的領域,要求學生不斷學習和掌握新技能。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匯聚智慧和經驗,在小組內部分享和交流技術知識和操作技巧。互助學習的模式有助于學生快速掌握更豐富的信息技術技能,并提升其技能水平。小組內部的討論和爭辯也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技術原理,提高其技術熟練度。
2. 激發創新思維
合作學習鼓勵學生集思廣益,匯聚不同背景和觀點的學生,在小組內共同思考和解決問題。多元化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產生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通過合作學習,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不同的觀點和經驗,從而拓寬思維的邊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 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信息技術教育中,學生往往更多地與計算機和網絡打交道,但人際交往能力同樣重要。合作學習策略提供了與同齡人互動的機會,學生在小組中需要相互溝通、協作和協調。合作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其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處理合作中的沖突和分歧。人際交往能力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職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與挑戰
(一)中職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與任務
中職信息技術教育在現代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首要目標是為學生賦能,使其具備在信息化時代中立足的堅實基礎。為實現這一目標,中職信息技術教育承載著一系列明確的任務。除了教授基礎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如文字處理、表格制作和PPT制作外,還需要深入探討編程語言,使學生理解編程邏輯,掌握至少一門編程語言。數據庫管理和網絡建設同樣是教育的核心內容,它們是學生未來工作中可能會頻繁接觸的領域。為使學生全面發展,課程還需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讓他們學會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篩選、鑒別和使用有價值的內容。與此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至關重要,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在職場中的表現和發展。
(二)中職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加大,多數中職學校在硬件設備上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條件,計算機設備、實驗室和網絡環境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許多學校也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如項目式教學、在線教育資源等,努力與國際接軌。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之間的脫節現象尤為明顯。由于技術更新換代速度較快,部分教材內容滯后,導致學生所學的技能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差距。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也受到了批評,傳統的講授模式仍占主導,而學生的實踐機會相對較少,這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中職信息技術教育面臨的挑戰
1. 技術更新迅速的挑戰
信息技術行業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傳統教育行業。新的編程語言、框架和技術不斷涌現,而教材內容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更新,導致課程內容滯后,難以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使得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畢業后可能已經過時,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
2. 傳統教學方法的挑戰
現在的學生是數字化時代的“原住民”,其習慣于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如在線學習、協作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式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缺乏吸引力和實效性。如何創新教學方法,整合在線和線下的教學資源,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是中職信息技術教育面臨的另一個挑戰。
3. 學生實踐機會的挑戰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通過實際操作,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目前許多中職學校受限于資金、設備和師資力量,難以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這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薄弱,難以滿足企業的要求。如何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中職信息技術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合作學習策略在中職信息技術教育中的適用性分析
1. 資源共享與知識更新
信息技術行業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單一的教師或教材很難跟上這種速度。而合作學習策略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生之間可以共享各自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通過這種共享,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更有效地應對技術更新的挑戰。
2. 激發學習興趣與主動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可能會導致學生感到厭倦和無聊。而合作學習策略通過小組互動、討論和實踐,使得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活力。當學生共同為一個目標努力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更容易被激發出來。
3. 增強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門需要大量實踐的學科。合作學習策略可以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因為學生可以在小組內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實踐性的任務。這不僅可以減輕單個學生的工作負擔,還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互相學習、互相指導,進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合作學習策略在中職信息技術教育中的實踐探索
(一)合作學習策略的設計原則
1. 互補性原則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長、興趣和能力,有效地合作學習應當充分利用這些差異。在分組時,教師應對學生的前期表現和技能進行評估,確保每個小組內的學生在技能和知識上都能夠互補。學生可以在合作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2. 明確目標原則
明確的目標是任何學習活動的導向。在合作學習中,每個活動、每個任務都應有清晰、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需要明確知道他們通過合作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這樣才能更有方向性地參與合作,確保合作學習不偏離軌道。
3. 合作與競爭平衡原則
合作學習強調的是學生之間的協作,但適量的競爭元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設計合作學習策略時,教師應在合作的基礎上,適當引入競爭機制。這種競爭可以是小組間的,也可以是小組內部的。通過競爭,學生能夠更加專注、更加投入,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二)合作學習策略的具體實施步驟
1. 分組
分組是合作學習策略的第一步。在分組時,教師需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技能、興趣和背景,并根據這些特點進行分組。每個小組應包含具有不同技能和興趣的學生,以確保學生在小組內能夠實現互補,共享多樣化的觀點和經驗。
2. 設定目標
在分組完成后,教師需要明確每個小組的學習目標。目標應與課程內容和行業需求緊密結合,確保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能夠獲得實用的技能和知識。目標應具有挑戰性和可達成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3. 開展活動
在設定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后,小組內的學生開始進行討論、探究、實踐等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是問題解決、項目制作、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旨在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學習目標。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當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4. 分享與評估
當小組完成學習目標后,需要與其他小組分享學習成果。這不僅有助于展示學生的學習進步,還能促進小組間的交流和互相學習。在分享環節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評估和反饋。評估可以是教師評價、學生自評或互評等多種形式,旨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合作表現。根據評估結果,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總結經驗教訓,為后續的合作學習提供改進的方向。
(三)合作學習策略在中職信息技術教育中的實踐案例分析
在某知名的中職學校中,信息技術課程一直以來都是學生非常重視的科目。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學校決定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嘗試引入合作學習策略。
在實際操作中,學生被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的人數控制在4—5人,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每個小組都需要從給定的信息技術項目中選擇一個進行研究和實踐。項目涵蓋了編程語言、數據庫管理、網絡建設等多個領域,確保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
在項目執行階段,學生展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共同制訂詳細的項目計劃,根據各自的特長和興趣分配任務,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小組內部會先進行探討和嘗試,尋求解決方案。這不僅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
項目完成后,每個小組都進行了成果展示。無論是編程小工具、數據庫管理系統還是小型網絡建設方案,都展現出了學生扎實的技能基礎和創新能力。
(四)合作學習策略在中職信息技術教育中的實踐效果評價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中職學校進行了全面的效果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都非常認同合作學習策略,并表示這種學習方式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得到了顯著提高。在技能掌握方面,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得到了明顯提升,尤其在項目實踐中展現出了較高的熟練度。
參考文獻:
[1] 張帆. 基于翻轉課堂的初中信息技術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J]. 中國新通信,2023,25(18):132-134.
[2] 陳登樂. 項目式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 教育界,2023(24):47-49.
[3] 柯晶. 淺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任務設置[J]. 學周刊,2023(2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