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華

一、案例背景
(一)學校基本情況
我校是一所近郊農村小學。自2018年,我校便開展了以“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為課題的立項研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融入了傳統文化教育、勞動教育、家庭教育,并逐步完善了“田園式耕讀教育”的理論框架、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保障體系,引導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培養能力、陶冶情操、涵養品格,提升了教師,改變了家長,發展了學生,改善了學校的教育生態,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學生基本出身農村家庭,父母大都以務農或打工為謀生手段。正因如此,家長們只重視孩子學習方面的教育,期望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會做簡單的飯菜,不會洗小件的衣物,不會整理房間,更有甚者連系鞋帶這樣的小事都不會,田園勞動更是從不參與。
如何轉變家長觀念,與學校協同培養學生自主勞動意識?如何有效利用現有師資條件,開展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勞動實踐活動?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從已有的綜合實踐活動以及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等校本課程入手,結合我校現有資源條件——“小園丁科普農場”和“校園田”,以“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日為依托的耕讀文化”為切入點,深度打造以田園課程為主的耕讀校園文化格局。
二、特色勞動教育總體目標
“勞力勞心,亦知亦行”,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深刻闡明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基于學生現狀及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我們緊緊圍繞“追求教育本真,服務師生終身發展”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回歸本真,打造有溫度、有人性、有美感的新樣態凌源名校”的教育目標,充分利用校內的土地資源及周邊鄉土資源,依托二十四節氣及傳統節日,把校園的每一處做成一門勞動教育課程,讓學生生活在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耕讀課堂”里,并將德、智、體、美蘊含其中,深入落實“五育”并舉,讓學生每時每刻接受熏陶,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三、開展特色勞動教育的可行性
1.勞動是人類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根源。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目標之一。跟著節氣、節日開展相關的勞動教育,既能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提升勞動素養,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也能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懂得孝親敬師、知恩圖報,還能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加入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行列中。
2.勞動是德、智、體、美教育最肥沃的土壤。作家王蒙曾說,沒有親近過泥土的童年,不是完整的人生。離開了勞動,德智體美的教育都是無根之花。縱然一時綻放,也不會扮靚一個春天。在合作勞動中,人們學會誠實、守信、互相幫助等品德;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中,人類學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勞作辛苦,卻鍛煉了人類的體魄,收獲了豐收喜悅,更給予人們載歌載舞的審美。
四、實施過程
結合區域優勢,我們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興趣、年齡特點、認知能力,以及學科育人目標的側重點、辦學特色等緊密結合,深入挖掘校內外優質田園生活資源,通過開辟“小園丁科普農場”“校園田”等拓展勞動實踐基地,從學生身邊的田園生活切入,設計了認識、實踐、文化和創意四大課程模塊,并量身設計系列田園活動,以二十四節氣及傳統節日為依托,通過提煉、總結與創新形成了農具認識、種子認識、種植技術、種植管理、美食制作、特色手工、特色編織、特色節氣節日活動等課程,并納入勞動教育課程群,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全方位、高內涵的勞動教育課程,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要,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端正學生的價值觀。
(一)以“鄉土資源”為基識田園
1.農具認識與使用
(1)傳統農具:學校建設了中國傳統農具展示欄,讓學生認識常見的耕作農具,了解用法。
(2)現代農具:學生在家收集整理自家的現代農具資料,認識耕作農具、收割農具、運輸農具等。讓學生了解農耕文明,對農耕文化的多樣性、多元性有選擇地傳承,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進而積極推進科技發展,用科技改變生活,拓寬視野。
2.種子認識
(1)糧食作物:玉米、大豆、甘薯等。
(2)經濟作物:油料作物、纖維作物等。
(3)野菜:曲麻菜、苦菜、婆婆丁等。
學生通過收集、觀察、詢問家長、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各種種子的生長特性,通過“小園丁科普農場”種植,親身體驗種植的樂趣和植物生長的魅力,享受美好的生活。
3.種植技術
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走進大棚,記錄四季的田園,參與種植、管理,觀察田園植物的外形特征,了解植物的種植方法、嫁接技術、生長習性、生長過程、生長規律等,培養觀察力、思維力和探究能力,同時學會發現田園四季的美。
(二)以“科普農場”為基種田園
1.把“勞動教育”種進田園
利用學校的“小園丁科普農場”,每個班認領一塊責任田,讓學生全過程體驗“種—管—收—嘗”的勞動快樂。教師通過種植實踐課,讓學生體驗勞動艱辛,提升勞動技能,收獲勞動快樂,品味勞動幸福,懂得珍惜和感恩。
2.把“學科教學”融入田園
教師篩選課堂中與田園相關的知識章節,特別是科學中關于植物的知識,充分發揮“小園丁科普農場”的作用,把相關聯的農作物種進田園,通過觀察、對比、記錄農作物的成長,把課本知識種進田園,把課堂搬進“農場”,讓學生和作物共成長,在合作中獲得情感,在品味中珍愛生活。
3.把“農耕課堂”搬進田園
學校積極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聘請家長志愿者擔任“田園老師”,教學生正確使用農具,學習翻土、移栽、澆水、采摘等勞動技能,并指導學生在蔬菜生長期做好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工作,識別作物與雜草。
4.把“研學課堂”深入田園
為給學生帶來更好的體驗,學校與家里有大棚的家長聯系,每學期都組織學生到蔬菜大棚參觀學習,通過有經驗的家長講解蔬菜大棚的管理方法,讓學生對身邊的種植有更好更深的了解。除了到蔬菜大棚體驗,我們還與校園周邊的農戶聯系,組織學生到校園周邊的田地里參觀學習與實踐。
(三)以“傳統文化”為基讀田園
我們創編了校本教材《跟著季節學詩》及《中華神韻傳統節日》。教材中收錄了節氣節日由來、故事、習俗及節氣物候等知識,每個節氣節日后面,我們精選了四首與節氣節日對應的古詩,每周安排一節經典誦讀課,帶領學生學習節氣節日知識的同時,還一起品讀節日節氣詩詞,誦讀節日節氣經典。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編排了課前節氣節日韻律操,在豐富課堂文化的同時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四)以“勞動創作”為基豐田園
為使勞動教育更具意義,更有效地發揮勞動育人的功能,每次勞動我們都鼓勵學生把勞動中的所感、所想、所得用日記、習作、交流會等形式表達出來,總結勞動實踐經驗,增強學生勞動感受。另外,我們還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種出的果實及身邊的廢舊物品進行各種創意制作,如種子粘貼畫、樹葉粘貼畫、絲網花、中國結、掛毯編織、刺繡、水煮花生、腌咸菜等,豐富田園課程體系,培養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組織田園書畫展、文藝展演、演講比賽、包粽子比賽、包餃子比賽等,引導學生表達他們眼中的田園,描繪他們向往的生活。
五、多元評價,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勞動評價體系是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舉措,開展小學勞動教育的評價研究,建立基于學生、教師、勞動教育課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具體見文末表1)。
1.學生評價:結合勞動教育的客觀實際,著眼于學生的成長、發展實施多元化評價,學校出臺了《勞動教育成長護照》,堅持每天一勞動,每周一小節評價,每月一階段評價,學期末進行綜合評價,每學年按每學期的綜合評價最后評出“勞動小能手”“勞動小標兵”等優秀個人。同時,學校把勞動教育納入學校及教師考評體系,每學年評定勞動教育優秀學校、勞動教育優秀班集體及勞動教育優秀教師,促進勞動教育廣泛深入開展,落實勞動教育核心素養。
2.教師評價:主要對教師規劃設計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專業發展意識與責任心、團隊合作等方面進行評價。
3.課程評價:包括對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內容、實施過程和對教師與學生評價設定的合理性進行評估,通過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家長的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等形式進行修改完善。
六、成效與期待
一份責任田,一份勞動趣。學生在一草一木、一榮一枯中品味大自然特有的真善美,在勞動中獲得情感、能力與技能,在觀察中記錄成長,在收獲中品味幸福。學校實現了地域資源與辦學特色的融合,加強了年級、學科間的銜接與整合,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在勞動過程中得到了發展,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了實處,實現了“五育”并舉的教育目標。尤其可貴的是,勞動教育并沒有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自2018年以來,我校在凌源市年終學業質量檢測中成績跨入全市領先位置,正因如此,我們的勞動教育得到了家長的認可與支持。
實踐證明,勞動教育對學生知識的發展鞏固、習慣與能力的培養形成、情感與價值觀的培育、潛能開發與審美創新素養的提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育人價值。我們相信,在田園課程的實施中,不斷前行,學校會變得更加生機勃勃,更富有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