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題不在多,經典即可”,這句話闡釋了習題教學中例題選擇的重要性. 對典型問題的深度探索,不僅能突出數學本質,還能有效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文章以一道經典習題為例,從“呈現原題,調研分析”“解法探索,交流反思”“變式應用,拓展延伸”三方面具體探討如何利用質樸的本原性問題驅動習題教學,并談一些思考.
[關鍵詞] 本原性問題;習題教學;思維
本原性問題是指數學問題的基本構成要素,作為思考的首要問題,體現在教師將實質性的數學問題“教學法化”的過程中. 簡而言之,就是將問題的本質融入教學情境,達到揭示、理解與欣賞的境界. 學生在本原性問題的引領下,往往能逐步觸及知識的本質. 究竟該如何利用本原性問題驅動學生的思維呢?筆者以一道經典習題為例,談一些具體的做法與思考,共勉.
課堂實錄
1. 呈現例題,調研分析
例題 已知在△ABC中,∠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同時滿足c=1,,則△ABC面積的最大值是______.
筆者將本題安排在“基本不等式的綜合運用”的學案中,通過對學生解題正確率的統計,發現只有10%的學生完全做對了. 這個結論出乎意料. 若認為本題難度較大不進行講解,對于學生而言則沒有滿足他們釋疑的心理需要,也無法體現本題的價值;若進行講解,該從何處著手呢?究竟該如何提出本原性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呢?經過權衡,最后決定將本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2. 解法探索,交流反思
解法1 三角法.
師:(投影例題與生1的解題過程)本題的正確率很低,觀察到不少同學因為想不到解法,就干脆放棄了本題;也有幾位同學的解法很有特點,接下來我們一起觀察生1的解法,并聽一聽他在解題時是怎么考慮的.
師:非常好!從三角函數的角度解決本題,思路很清晰,值得表揚!大家再觀察這個解答過程,有沒有什么地方需要完善的?
(沉默片刻,一位學生主動舉手發言)
生2:我認為解決本題,第一步無需使用余弦定理,如果直接在等式2sinBcosC=3cosBsinC兩邊同時加上2cosBsinC,可得2sin(B+C)=5cosB·sinC,再借助正弦定理,容易得到a=cosB.
(學生一致點頭,贊同生2的意見)
師:太棒了!你是怎么想到這個好方法的呢?
生2:想要得到a=cosB,就要獲得a,找到sinA,但是2sinBcosC=3cosB·sinC移項只能獲得sin(B-C),說明這個思路行不通,而2sinBcosC=3cosB·sinC兩邊同時加上2cosBsinC,就能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
師:這個想法不錯,從結論出發對成立的必要條件進行分析,這是解決問題常用的一種方法,也是值得關注的一種思維方式,今后要多嘗試. 現在請大家繼續思考本題的解答過程,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建議.
學生感到困惑:生2的解法已經非常簡潔了,難道還有更好的解法嗎?課堂此時陷入了沉默. 筆者鼓勵學生勇敢地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錯了也無妨. 一位學生在筆者的鼓勵下,遲疑地表示自己的解法沒有比生2簡單,但愿意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也好讓同學幫忙分析他的解答思路.
師:你為大家又提供了一條新的解題思路,非常好!現在請同學們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解法,獨立規范地完成本題.
課堂說明 解題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索過程,出現錯誤是正常現象. 面對錯誤,該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是一門學問. 解后反思是提升解題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真正高效的解后反思需在教師循循善誘的引導下進行.
波利亞認為,好的解題思路往往源于過去良好的解題經驗與知識儲備. 因此,我們應經常回顧經典實例,為形成良好的解題思路奠定基礎. 事實證明,好的解題思路往往與一題多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通性通法的總結常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升華,讓學生形成觸類旁通的解題能力.
解法2 幾何法.
師:(投影生4的解答過程)通過以上探究,可見大家的思維都很活躍.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同學的解法,并讓他跟我們分享一下解答思路.
看著生4的解法,聽著生4的解說,學生自主進入了討論狀態,不少學生將生4的解法與之前的解法進行了比較.
生5:這個解答過程并不是最簡潔的,生4設置了k與x兩個變量,其實設一個變量也是可以的.
師:哦?將你的想法寫到黑板上,與大家分享.
生5的解法通俗易懂,前部分應用的是初中所學內容,最后一步才涉及高中知識,所有學生都看懂了他的解答思路,這種解法獲得了學生的認可.
課堂說明 雖然生4的解法是正確的,卻不夠精簡. 將生4的解法展示出來進行討論,一方面是對他的肯定,另一方面是讓所有學生從中汲取精華、改進不足,從而優化解題思維,增強解題能力.
幾何法的探究過程,滲透著遇到挫折不放棄的思想. 學生面對生4的解答思路,自主進入討論狀態,是一種互相啟發、互相促進的過程. 學生之間的交流,能碰撞出更多思維火花,這是教師“一言堂”無法企及的效果.
解法3 解析法.
師:前面從三角法與幾何法兩個角度去分析了本題的解答思路,大家都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接下來,我們再一起看生6的解法,并由他給我們講一講解答思路(投影生6的解法).
生6:其實我就是建立了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而后結合本題條件獲得高y,最后利用基本不等式得到結論.
師:平面直角坐標系可以說是代數與幾何的橋梁,幫助我們順利應用代數法來解決幾何問題,這就是解析法. 解析法能有效減少推理過程,讓解題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接下來,請大家獨立用解析法做一遍本題.
(學生自主解題,一位學生舉手)
話音未落,教室里就傳來一片贊嘆聲,大家都為這位學生的發現而感到高興. 甚至有學生口中念念有詞:太神奇了,竟然能這么簡單獲得結論,數學真的是一門有意思的學科.
課堂說明 生6是本班初始唯一一個應用解析法解題的學生,但凡能想到這種解法,都是難能可貴的. 他的解題思路清晰、過程明確,值得推廣. 至于生7提出的解法,是筆者課堂預設外的收獲.
從課堂中的意外生成可以看出:在習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所選的解題思路能否解決問題,解題運算是否簡潔,這些需要經過反復探索與嘗試去總結. 同時,對于多條件問題,應擇優使用一些條件,使得解題過程最簡.
當然,習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促進學生掌握“四基”,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常規思路,通過不斷優化來提煉解題規律,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因此,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在“共情”中實現教學相長.
3. 變式應用,拓展延伸
本題與原題有異曲同工之妙,解題的關鍵是對問題條件與結論的分析,將條件進行變形,同時將結論表示成tanβ的函數,經換元后應用基本不等式獲得結論. 本題的特點在于問題和解法都有一定的拓展性,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契機.
章建躍認為,習題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四能”). 因此,教師應提供讓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分析與探索中探尋解題路徑,從真正意義上發展學生的“四基”與“四能”.
教學思考
1. 挖掘本原性問題,促進思維發展
笛卡爾認為,數學教學需按次序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最簡單且容易辨認的對象開始,逐層遞進地上升到對復雜對象的認識,即使遇到看似毫無次序的問題,教師也需結合實際情況為它們設定一個次序,以便于學生理解. 這句話簡要地概括了本原性問題教學的宗旨,即由淺入深地進行引導,讓學生的思維隨著問題拾級而上.
本節課,筆者以一道題為線索,從三角法、幾何法與解析法三個層次推動課堂,實現思維的啟發. 學生對三角法比較熟悉,是大部分學生首選的解法,因此筆者將三角法放在課程開始階段與學生一起探索;對于本題來說,解析法雖然簡單,但對學生的思維要求較高,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是一個挑戰,因此將它放在最后階段研究.
2. 利用本原性問題,實施優化教學
對于得分率過低的問題不講或一帶而過是教師慣用的伎倆,如此大費周章地講這么一道題,是否有浪費時間的嫌疑?何以體現課堂的優效性?這是本節課之前筆者所糾結的問題. 考慮到高中數學教學的優效性在于培養學生的“四基”“四能”與“三會”等. 而本題的教學,能從很大程度上發展學生的“四基”與“四能”,讓學生積累良好的解題經驗,并從一題多解中獲得通用通法,實現思維的提升.
筆者若不講本題或一帶而過,必然會因為忽視學生的釋疑需求,而消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談不上解題經驗的積累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系列本原性問題,使得學生對三類解題方法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更有甚者,在解題中自主發現了更優的解題方法. 因此,本原性問題驅動下的習題教學,不僅能優化課堂教學,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3. 關注探索過程,觸及問題本質
布魯納認為,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 利用習題的本原性進行教學,整個課堂都緊緊圍繞一個問題而展開,不僅能深化學生對本題所涉及的知識的認識,還能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索、拓展與引申(變式)中積累解題經驗,感知數學學科的魅力. 因此,借助典型例題作為教學載體,通過由淺入深、逐層遞進的剖析,常能讓學生觸及問題的本質.
當學生對難度較大的問題理解透徹后,再回過頭來解決一些普通問題,會有一種“一覽眾山小”之感.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課堂一直處于民主、和諧、進取的狀態,尤其是預設外的生成(比如生7的解法),充分展示出課堂富有生命力的一面.
總之,習題教學不論從選題來說,還是在教學方式來看,都需要教師細細琢磨. 就題論題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提煉解題方法、總結解題思路才是王道. 本原性問題驅動下的習題教學,應注重立意、選題與提煉三點,讓學生的素養、思想、能力與意識都有所發展.
作者簡介:景暉(1986—),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