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
大單元教學是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后出現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了積極影響。實施大單元教學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讀寫能力,進行深度閱讀。在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單元內容、拓展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引入探究式問題思考、挖掘多樣化的文本資源、采用多元化的表達形式、運用跨學科融合等方式,可以促進大單元教學的優化,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實現語文育人目標。
一、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特點
(一)多維度的知識組織
知識是一種立體的存在,語文教師要嘗試建立知識的多維屬性體系并應用于大單元教學。教師可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探索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促進跨學科思維和學科之間的互動與融合。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情境連接,通過實踐活動、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二)多元智能發展
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是通過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通過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等活動鍛煉學生的邏輯數學智能,通過觀察、描繪和創作圖像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智能,通過音樂欣賞、演唱和創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智能,通過合作學習、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人際智能,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要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并訓練學生在語文領域以外的其他智能和能力,為綜合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有效路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教育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大單元作為一種教學設計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選擇適合的大單元進行教學設計。優化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一)細化教材分析,依據教材特點精準把握單元內容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共有八個單元,依照教材選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原則可以明確八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有“萬物有靈”“閱讀策略”“民間故事”“家國之情”“舐犢情深”“四季之美”“讀書明智”等;語文要素則具體到以下幾方面: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創造性地復述故事,縮寫故事;學習列提綱,分段敘述;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初步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根據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根據表達的需要,分段敘述,突出重點。
從教材結構來看,本冊教材由一個策略單元(提高閱讀速度)、一個習作單元(介紹事物)和六個閱讀單元組成,共有精讀課文二十一篇、略讀課文六篇。共包含八個“習作”模塊、七個“語文園地”模塊、四個“口語交際”模塊。總的來講,教材單元主題明確,適合學生閱讀,有利于學生提升語文素養;單元涵蓋內容豐富,囊括學生感興趣的閱讀主題,同時兼顧課外拓展,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因此,在優化大單元教學設計時,要充分細化教材分析,精準把握單元內容,為后續大單元教學設計奠定現實基礎。
(二)確定教學目標,依照大單元教學需要選用恰當課型
大單元教學設計要依據整冊教材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學習需要進行,以單元主題勾連整個單元各個模塊教學。所以,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在單元主題的指導下,細讀文本,細致分析各篇課文、各個模塊之間的聯系,依據單元主題的提示,確定課文和單元內各模塊在發展學生能力和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方面的共性,將其作為大單元教學的目標。
課型不同,具體到每一節課又要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但基本前提是,不管哪種課型,都應遵循大單元教學的需要。為了確保取得實效,在課型上要下功夫。教師設計大單元教學時,首先要落實單元導讀課,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引導學生明確單元主題,知曉語文要素,了解各篇目概要,疏通各模塊關系,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標。其次要落實單元整體識字課,集中學習單元內教材要求掌握的字詞,確保識字量達到標準,為后續的文本閱讀和理解打好基礎。再次要落實教讀課,讓學生掌握方法和閱讀文本的基本策略,在保證單元主題一致的前提下熟悉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明確文章主題、提煉課文主旨思想。最后還要落實自讀課文的自主學習、口語交際課程的綜合實踐、習作課程的讀寫融合、鞏固測評的成果檢驗與能力提升。所以,要保證大單元教學取得實效,必須在具體課型上綜合考慮,通盤權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依據教學目標,將大單元教學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
1.拓展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拓展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讓其能夠主動進行探索和發現,滿足核心素養培育需求。
以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教讀課文共有兩篇——《太陽》《松鼠》,內容不多,但依然可以進行大單元設計:一是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實驗,深入探究太陽光的特性和松鼠的行為習性。比如,用凸透鏡聚焦太陽光,觀察聚焦后的物體變化;觀察松鼠在不同季節的食物儲存行為等。通過實驗,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和理解課文中所涉及的科學知識。二是鼓勵學生進行創意寫作。如以太陽或松鼠為主題,寫一篇有趣的短文或故事。通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運用,并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三是引入相關的視頻資源,如有關太陽系的紀錄片、關于松鼠的短片等,讓學生通過視聽方式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可以結合視頻內容展開討論和思考,激發學生對太陽和松鼠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四是組織學生進行戶外探索活動,觀察太陽的位置和光照角度的變化。通過親自觀察和體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感受課文內容,并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連接。還可以將課文學習內容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增強學科之間的聯系。比如,可以結合天文學知識學習太陽的特性和作用;或者與生態學、地理學等學科結合,深入研究松鼠所處的生態環境和地理分布等。
2.引入探究式問題思考
以第八單元為例,本單元教讀課文有兩篇,分別是《古人談讀書》《憶讀書》。在開始教學之前,教師可通過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如古人如何看待讀書的重要性?你認為讀書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哪些影響?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物,你會怎樣選擇自己的讀書方式?在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學習時,可以繼續發問,如故事中的主人公通過閱讀書籍獲得了哪些樂趣和收獲?你有類似的閱讀體驗嗎?結合文本之間的關聯,也可以提出問題,如閱讀對于個人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有何影響?你今后希望通過閱讀書籍實現什么樣的目標?通過層層深入的追問,引導學生思考和探討。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個人寫作或班級展示等形式,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討論情況,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閱讀的多樣性和全面性。
3.挖掘多樣化的文本資源
網絡信息化背景下,資源眾多。挖掘多樣化的文本資源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體悟文本內容。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和需求,靈活調整和選擇適合的文本資源。
以第一單元內容為例,一是選擇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詩歌、故事、小說等文學作品,如描寫自然景物、動物世界的作品,或是帶有童趣的文學作品;或選擇名家的經典作品,也可以引入當代作家的作品。二是為學生呈現與文本相關的圖片和插圖,觀察其中的細節,感受情感表達,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三是通過投影儀或展示板展示圖片,或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搜索相關的圖片。利用錄音機、多媒體設備等播放與文本相關的音頻和視頻資源,如動物叫聲、雨滴聲等,讓學生通過聽覺感受更加真實的場景和氛圍。四是利用網絡平臺和資源庫搜索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文章、圖片、視頻等資源。五是可以搜集野外探險、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單元主題的信息。另外,通過攜帶實物或觀察實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和感受與文本相關的物品,如白鷺的羽毛、珍珠鳥的巢穴、桂花的干燥品等。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或個人展示的形式,讓學生分享、觀察和發現。
4.采用多元化的表達形式
語文教學中采用多元化的表達形式,能夠讓學生更加主動地融入學習氛圍,全面展現他們的才藝和創造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科知識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展現自己的獨特表達方式。以第六單元《慈母情深》《父愛之舟》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例:可以組織繪畫創作,通過繪畫表現《慈母情深》中母親的愛和關懷,表現《父愛之舟》中父親的勇敢和奉獻,表現《“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表情和心情。可以組織寫作,以“慈母情深”為題,寫一篇感恩母親的文章,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以《父愛之舟》為素材,寫一篇記敘文,講述目睹的父愛的瞬間;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靈感,寫一篇寓言故事,講述一個人在喜與憂之間的抉擇。還可以組織音樂創作,讓學生創作一首歌曲,以“慈母情深”為主題,歌頌母愛的偉大;以《父愛之舟》為靈感,創作一段音樂,通過旋律表達父愛的溫馨;設計一個配樂,在表演《“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根據情節變化調整音樂的節奏和風格。
5.注重跨學科融合
跨學科融合教學,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欣賞,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跨學科融合是一種策略,要求教師找準語文和各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以便于更好地切入主題,滿足大單元教學設計要求,為后續教學工作做鋪墊。以第七單元《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和《月跡》為例,嘗試藝術學科的運用,通過欣賞和分析課文中的插圖或相關藝術作品,讓學生了解古代和現代的藝術表現方式,同時鼓勵學生創作反映課文意境的藝術作品,如繪畫、雕塑、手工等。可以引入自然科學,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中涉及的自然現象,如四季變化、鳥類的生態習性等。通過觀察實驗、野外考察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規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可以嘗試與數學學科有機融合,在課文中引入數學元素,如統計四季變化的數據、計算鳥類的數量等。通過數學運算的方式,讓學生對自然現象有更準確的認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結合音樂學科知識,通過欣賞相關音樂作品,讓學生體會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并將其與古詩詞中的情感和意境相聯系。可以讓學生選取適合詩詞的旋律或創作相關的歌曲,增強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可以引入天文學知識,讓學生了解月亮的形成和運動規律,通過實地觀察和模擬實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描繪的月亮的美麗和神秘。上述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力、科學思維和環境意識,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大單元教學已成為全新的教學模式,將其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努力推動語文教學向縱深發展,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更好的指導和支持。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