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琳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第三實驗小學,福建廈門 361100)
《義務教育英語課堂標準》(2022 年版)明確要求落實勞動教育,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性意義。如何建構指向勞動視域下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將勞動教育融入英語課堂中,達到學科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已成為一線教師亟待研究的新課題。文章以人教版PEP 英語教材為例,從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能力習慣三個維度探究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將英語學習與勞動教育有機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能夠樹立會勞動、好勞動、善勞動的觀念,在實踐中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
開展勞動教育對實施素質教育大有裨益,有助于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應正確理解生活中勞動的重要性,懂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意識,學會尊重勞動人民,學習勞動人民身上的優秀品格。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的意義,為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奠定良好的基礎。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的主題語境包括“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范疇,共10 個主題群及32 項子主題。人教版PEP 英語教材涵蓋了這三大主題,教材單元主題明確,其中包含許多與勞動話題相關的語篇,如談論家務勞動、校園生活、動植物養殖、職業等。教師在教學前應該從整體上把握每一單元的知識,深入研讀語篇,分析確定單元話題并準確定位單元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人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以“Jobs”為單元主題。圍繞“常見職業與人們的生活”的話題內容,展示四個不同類型的語篇(單元教材分析見表1)。通過深入研讀單元文本內容,教師制定了單元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完成以下方面的任務。
表1
1.聽懂、會說、認讀、正確抄寫本單元核心詞匯及句型,并在真實情境中談論人物的職業和生活情況。
2.在圖片及教師的幫助下,學習理解“愛好及職業”的語篇內容,完成相關的表達與書寫任務。
3.了解從事某些職業應具備哪些條件,規劃構思自己的職業理想,并完成“最美勞動者”的海報。
4.樹立目標意識并認識到勞動創造生活、創造美,學會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勞動觀,繼承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教師只有深入研讀教材,挖掘文本育人價值,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英語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品讀文化的重要資料,也是學生了解社會、放眼世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盡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適時滲透勞動價值觀,引導學生懂得勞動造福人類、勞動推動社會發展的道理。
人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以“Jobs”作為單元主題,每一課時都蘊含著許多與勞動相關的育人知識點。例如,在第一課時中教授“police officer”一詞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視頻介紹“時代楷模”陳清州警察,介紹他從警20 多年來,始終不忘初心、履職盡責,雖然身患癌癥,仍堅守崗位、嘔心瀝血,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的感人事跡,引導學生領會并學習他恪盡職守、樂于奉獻的勞模精神。第二課時“Let’s talk”板塊主要談論Mike 叔叔的漁夫生活,教師可以從漁夫的工作時間、地點、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全方位、立體式地了解“漁夫”這一職業。在教授“scientist”這一單詞時,教師可以介紹我國一些偉大的科學家,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現青蒿素的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這些科學家表現出與時代一起奮進、辛勤耕耘、拼搏奉獻的勞動精神,深深感染著每一位學生,在學生心里悄然種下一顆熱愛勞動、敬業奉獻的種子。在第四課時“Story time”的環節,教師可以利用自制的繪本故事,生動展現勞動者在自己崗位上兢兢業業、吃苦耐勞的勞動本色,向學生揭示勞動創造生活、創造美的真諦。
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水平。因此,教師要懂得抓住文本關鍵信息,充分挖掘與勞動相關的育人元素,巧設問題鏈,利用追問的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將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思想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中。(內容見表2)
表2
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倡導手腦聯動,學以致用,學做合一。學生如果只說不做,只會“紙上談兵”,就不能真正體驗勞動的快樂,也無法提升勞動創造力。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勞動教育,更應該讓學生參與勞動實踐,使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應用到實踐中,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真實的勞動體驗,以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使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應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則,如果教師僅僅停留在知識的講授上,沒有給予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機會,學生就無法真正體會到勞動的樂趣,更不用說培養創造性勞動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立足單元主題,設計趣味性、實踐性、探究性的主題意義活動,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創設勞動實踐機會,讓他們初步體會勞動的快樂。
人教版英語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At the farm”為單元主題,單元內容與勞動話題息息相關,主要學習農場里的植物、動物以及農場生活。本單元第一課時的文本內容主要圍繞幾位小朋友到農場參觀,認識農場里的農作物西紅柿、胡蘿卜、土豆、豆角等內容展開。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設計了體驗式的教學活動(圖1),讓學生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了解農作物,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體驗農場生活的樂趣,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提升勞動技能。
圖1
完整的教學活動包含教、學、評三個方面。有效的評價應該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制定評價內容及評價標準,公正合理地評價、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完成每一課時的學習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針對學習效果開展生評(自評、互評)和師評,使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快樂,獲得成就感。
在人教版英語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At the farm”的第一課時中,教師可以設計兼具趣味性、針對性、個性化的學生自評表(見表3),通過設問、對話、反饋等方式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語言表達個人觀點,強化勞動教育的意義,加深學生對農場作物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勞動感悟。
表3
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引導學生從思想認識上懂得勞動的重要性,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去創造美好的生活,提高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人教版英語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單元主題突出,教師可以依托單元主題,設計與勞動相關的體驗式項目,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之中,讓生活走進課堂,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勞動實踐中,使學生掌握勞動技能,體驗勞動的快樂,由愛勞動向肯勞動、善勞動轉變。表4 是根據人教版英語教材整理歸納的與勞動主題相關的體驗式活動項目,能夠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并能真切體悟,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
表4
體驗式項目大多是在課后完成的活動,學生完成任務并非終點,教師應及時展示學生的勞動成果,在班級、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在展示勞動成果的同時,使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碰撞思維火花,從而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強化勞動教育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英語教師在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通過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挖掘文本內涵、巧設問題鏈等方式,幫助學生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通過設計探究活動、評價活動等,引導學生從情感上感受勞動的快樂;通過設置體驗式項目活動、展示勞動成果等,引導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并能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不斷增強個人的勞動能力,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