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王繼超,楊 錦,王林佩
(衡水市第二人民醫院心胸外科,河北 衡水 053000)
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非小細胞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顯著升高[1]。此病患者的病情進展快速,臨床治療難度大,患者五年內的死亡率較高[1-2]。隨著早期癌癥篩查的普及,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檢出率有所提高,可通過開展早期手術治療,使患者獲得較理想的預后,有效延長生命時長,提高生存質量[3]。現階段,臨床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手段主要有外科手術、免疫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生物治療等,其中放化療主要適用于腫瘤的局部控制[4];免疫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與外科手術聯合應用,以提高患者臨床治療的有效性[5]。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在外科的推廣使用,在胸腔鏡下開展肺癌根治術,可有效避免傳統開胸手術的弊端,成為胸外科微創治療的常用方案[6]。本研究現就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性進行探討,研究對象選取2020年12 月至2022 年4 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20 例,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以2020 年12 月至2022 年4 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20 例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肺癌疾病診療標準》中關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患者入院后經TNM 腫瘤分期,并結合顱腦CT、核磁共振、骨掃描、病理檢查等手段確診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7];(2)遵醫囑接受傳統開胸肺癌根治術、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對手術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認知功能,可獨立配合完成治療;(4)病歷資料完整,且研究征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1)患有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者;(2)合并其他癌癥者;(3)既往有胸部手術史或不滿足胸腔鏡手術指征者;(4)合并手術禁忌證者;(5)預計生命時長不滿足手術觀察者;(6)觀察期間因出現嚴重并發癥而脫落者。依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各60 例。手術A 組中男32例,女28 例;年齡最小的36 歲,最大的72 歲,平均(51.73±3.64)歲;病程最短的1 個月,最長的5個月,平均(2.06±0.65)個月;體重最輕的43 kg,最重的87 kg,平均(65.43±2.48)kg。手術B 組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齡最小的34 歲,最大的70 歲,平均(51.58±3.72)歲;病程最短的1 個月,最長的5 個月,平均(2.11±0.58)個月;體重最輕的45 kg,最重的89 kg,平均(65.51±2.51)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滿足數據比對指征。
1.2.1 手術A 組 給予手術A 組開胸肺癌根治術治療:于手術前完善相關檢查,結合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結果,明確病灶的情況,制定手術方案。術中給予患者全身麻醉,選擇合適的手術體位(多為健側臥位)。待獲得良好的麻醉平面后,給予患者單肺通氣。于患側第6、第7 肋間做長約20 cm 的手術切口,逐層分開皮下組織,探查胸腔。經由肉眼對胸膜及周圍組織進行游離及保護,探查病灶位置。將病灶所在肺葉切除后,經由肉眼進行淋巴結清掃。清掃完成后,進行病灶沖洗,留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
1.2.2 手術B 組 給予手術B 組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結合患者術前的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結果,明確病灶的情況,制定手術方案。術中的麻醉方式及體位選擇同手術A 組,采用單肺通氣模式。于患側腋中線第7 至第8 肋間做長約10 cm 的切口,置入胸腔鏡,置入角度為30°斜角。于胸腔鏡下探查胸膜粘連的情況,及時剝離粘連部位,并明確病灶的位置及大小。再分別于患側腋后線第7 至第8 肋間、腋前線第4 至第5 肋間做長約1.5 ~2 cm 的手術切口,作為操控孔。建立腹腔下視野,經由胸腔鏡探查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將病灶所在肺葉切除后,徹底清掃周圍的淋巴結。進行胸腔沖洗,待無活動性出血后,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兩組術后均給予藥敏試驗,選取窄譜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加強營養支持,并開展早期功能鍛煉。
(1)比較兩組的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引流量、引流時間及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圍手術期的肺功能指標,包括最大通氣量(MVV)、肺活量(VC)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3)比較兩組術后繼發出血、醫源性感染、肺栓塞等不良結局的發生率。
組間所得數據上傳至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 表示數據間具有統計學差異。
手術B 組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手術A 組,淋巴結清掃數目多于手術A組,術后引流量少于手術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的對比(± s)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的對比(± s)
組別 手術時間(min)淋巴結清掃數目(個)術后引流量(mL)術后引流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手術A 組(n=60)171.06±14.63 10.06±1.21 1327.42±337.42 5.61±1.24 15.14±2.21手術B 組(n=60)150.43±11.84 12.67±1.37 1107.88±276.49 4.22±1.09 11.06±1.69t值 8.491 11.061 3.898 6.522 11.360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術前,兩組的MVV、VC、FEV1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兩組的MVV、VC、FEV1均高于術前,且手術B 組的MVV、VC、FEV1均高于手術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圍手術期肺功能指標的對比(± s)

表2 兩組圍手術期肺功能指標的對比(± s)
注:t#值、P#值為手術A 組與手術B 組術后比較的統計值。
組別 時間 MVV(L/min)VC(L)FEV1(L)術前 60.15±4.34 2.06±0.54 1.51±0.73術后 66.37±5.11 2.33±0.61 1.69±0.88t值 7.186 2.567 2.219P值 <0.001 0.012 0.025手術B 組(n=60)手術A 組(n=60)術前 60.09±4.41 2.05±0.56 1.50±0.75術后 72.43±6.08 2.69±1.79 1.95±0.93t值 12.726 2.643 2.918P值 <0.001 0.009 0.004t#值 5.910 2.475 2.573P#值 <0.001 0.043 0.028
手術B 組術后繼發出血、醫源性感染、肺栓塞等不良結局的發生率顯著低于手術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詳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不良結局發生率的對比
在我國,肺癌是一種發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前列的惡性腫瘤。此病患者以中老年群體為主。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青壯年肺癌的患病率顯著上升,這主要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化、吸煙人群增多有關[8]。肺癌的早期癥狀不典型,故臨床診斷的難度較大,疾病早期篩查時具有較高的漏診率及誤診率[9]。同時,受人們健康意識薄弱、疾病相關知識缺乏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肺癌的早期篩查率較低?,F階段,肺癌已成為發病率和致死率增長速度最快、對人們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且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公共衛生問題,受到臨床學者的高度關注。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快速發展,影像學技術不斷進步,且人們對肺癌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從而使得早期肺癌的診斷率明顯提高,一些早期肺癌患者能夠通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改善了患者的預后[10]。通過臨床大樣本的觀察顯示,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時機與其預后呈正相關,開展早期診斷及治療,是保障肺癌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舉措[11]。非小細胞肺癌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臨床學者對于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尚存在爭議。考慮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多預后不佳,死亡率較高,故應盡早開展治療,通過外科手術的方式將病灶切除,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12]。傳統開胸手術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取得了一定療效,但手術創傷較大,術中的機械性損傷易導致病灶周圍組織損傷,可增加患者術后的疼痛感[13]。同時,還可因手術操作導致癌細胞脫落,增加患者術后病情復發及腫瘤轉移的風險。一些學者認為,開胸肺癌根治術的創傷較大,術后風險較高,手術適用范圍窄,極易因術后并發癥而影響手術治療效果,患者術后的死亡率較高[14]。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開胸肺癌根治術可確保手術視野清晰,有利于切除病灶及清掃周圍淋巴結,但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慢,影響其生存質量。因此,尋找一種兼顧病灶切除、淋巴結清掃效果,且手術安全系數高的肺癌根治術具有重要的意義。韓鑫等[15]研究指出,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實施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延長患者的生命時長,簡化手術難度,能夠獲得理想的手術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B 組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手術A 組,淋巴結清掃數目多于手術A 組,術后引流量少于手術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提示采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手術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且更有利于清掃淋巴結。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是在傳統肺癌根治術的基礎上引入胸腔鏡技術,而胸腔鏡技術的應用可顯著減小手術創傷,控制術中出血量,并獲得清晰的手術視野,同時可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的MVV、VC、FEV1均高于術前,且手術B 組的MVV、VC、FEV1均高于手術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有利于患者術后肺功能的恢復。究其原因主要是,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通過腔鏡反饋信息實施手術操作,可有效減輕手術的機械性損傷,提高手術的精準度,便于術中止血、游離組織及保護血管神經等操作,可有效避免淋巴液大量丟失、毛細血管損傷,進而有利于患者術后肺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B 組術后繼發出血、醫源性感染、肺栓塞等不良結局的發生率顯著低于手術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提示采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安全性較高。這與韓鑫等[15]的研究結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的適用范圍較廣,對患者機體耐受度的要求較低,老年患者多能滿足手術指征,加之手術是在小切口下實施,可避免胸腔過度暴露,進而可有效預防術后感染的發生。另外,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的切口較小,術后患者胸腔遺留的瘢痕較輕,不影響外表的美觀性,患者的接受度較高,為未來胸外科手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樣本量較小、未對患者的遠期存活率進行觀察,這些問題有待于今后的進一步研究來解決。
綜上所述,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有助于術后轉歸,且能改善肺功能,降低術后不良結局的發生率,預后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