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華,周衍衡
(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陜西延安 716000)
教育教學過程不能脫離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實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任務[1]。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其導向是立德樹人,核心是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主題是鮮明的德育內涵和元素[2]。近幾年,課程思政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大熱點,不少專家學者對課程思政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3]。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類相關專業的一門主要課程。微生物學不僅要求學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還要求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讓微生物更好地服務人類、推動社會進步。微生物的課程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至關重要[4-5]。因此,在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引入課程思政非常有必要。微生物學課程應把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及價值的塑造融為一體[6]。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以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同疫情較量的過程中鑄就了偉大的抗疫精神。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師可以將“抗疫精神”作為思政元素,將抗疫精神與微生物學的課程思政改革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得微生物學知識的同時,還能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本文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第3版)》中的“傳染與免疫”內容為教學案例,介紹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設計及實施,并采用調查問卷了解思政內容融入本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希望本研究能給相關課程的思政教改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微生物學教程(第3版)》中“傳染與免疫”一章講的是微生物病原體與其宿主的相互關系,是對前一章“微生物的生態”中關于寄生關系的內容的深化。“傳染與免疫”中講到的傳染與免疫的規律是我們對各種傳染性疾病進行診斷、預防和治療的理論基礎。免疫學方法因其具有高度特異性和靈敏度,在很多實際應用中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講解本章的知識點時,教師要充分挖掘知識點中蘊藏的思政元素,通過介紹病毒從感染個體到疫情暴發再到疫情控制的過程,使學生開啟對傳染與免疫的認識和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當前的真實案例,使學生加深對本章理論知識的理解。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當前國內外防疫工作的現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科學精神、人文素養、社會責任、家國情懷(見表1)。

表1 課程思政結合點設計
我國人民在抗擊疫情的行動中凝聚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將這種力量高度概括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7]。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以案例教學、翻轉式教學、討論教學等多元化的形式將生動感人的故事傳授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教師要將教材知識、學科前沿、人類健康、社會環境、政治體制等串聯起來,使學生在思考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思考人性道德、文化自信、制度優勢,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愛國教育。
教師要提前安排本章節的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在課前完成教材預習和相關文獻資料的學習。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收集關于防控布置、病例治療、疫苗研制的資料。學生可以準備疫情防控中感人的人物和事跡用于課堂討論和分享。
1.教師講解環節
教師要將“免疫系統在病毒感染后所起的作用”作為“傳染與免疫”這一章節的導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傳染與免疫”的興趣,完成課堂導入。教師要通過提問和堂前小測試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在重、難點的講解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知識點、思政點的交互偶聯融入思政元素。如:教師在講到“感染病原微生物可引發傳染病”這個知識點時,可以以“醫護人員沖在抗疫一線”的故事作為教學案例,用涌現出的典型人物、感人故事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在講到“抗原”時,可以以“新冠疫苗研制”為基礎,介紹抗原的基本概念及特點,進而延伸到常用的抗原,以陳薇院士團隊在制備疫苗過程中的感人事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要將“病毒變異、測序分析、危重型患者救治康復”等引入講解內容作為知識關聯和拓展教學。
2.多元化教學環節
微生物學的課堂教學除了教師主導的正常講授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如,講解疫苗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播放我國新冠疫苗的研究現狀,使學生了解陳薇團隊研發的重組腺病毒疫苗的情況:重組腺病毒疫苗以腺病毒為載體,能將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整合到腺病毒基因組中進行表達,與傳統疫苗相比,重組腺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力、持久性都大大提高。通過了解重組腺病毒疫苗,學生可以體會到科研工作者求真求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教師可以播放我國對外捐贈新冠疫苗的視頻,引導學生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深刻領悟我國“以人為本”的情懷和大國擔當精神;教師在講解“炎癥反應”這一知識點時,可以以“炎癥風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作為教學案例,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SIRS是由于細菌、病毒、創傷等因素作用于機體,致使炎癥介質過度釋放引發的全身炎癥性損傷綜合征,那么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會導致SIRS的發生”這一問題。學生在經過討論后,可以了解到β屬冠狀病毒與SARS同屬于冠狀病毒,可以引發“炎癥風暴”,會導致部分肺炎患者在后期病情突然加重。學生通過了解國家對重癥患者全力救治的案例,可以深切感受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此外,“傳染與免疫”這一章節最后還開展了以“抗擊新冠疫情”為主題演講。多元化教學方式的結合能使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微生物學的課堂教學中。
3.課后學習總結
教師要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以疫情為案例繪制本章知識點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內容要完整、關聯性強、美觀有創意,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為了解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教學效果,全面、準確地獲取學生對疫情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整體感受,為進一步改進教學效果,我們在“傳染與免疫”這一章節結束后對參與教學活動的班級以問卷反饋和隨機訪談形式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內容見表2。結果表明:90%以上的學生認可將疫情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的教學方式;80%以上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教學能夠實現立德樹人、激發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和知識儲備量、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根據問卷和訪談結果可知: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度,其次是教師的個人素質;部分學生建議教師選擇與日常生活聯系更緊密的思政素材,思政素材與專業知識點自然融合會更利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思政教學方式的選擇上,55.4%的學生更認可“討論教學法”這種互動性和趣味性高的教學方式,但部分學生也建議課堂教學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總之,結合疫情思政元素的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微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更利于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表2 課程思政問卷調查結果
通過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選擇合適的課程思政元素、精準匹配與思政元素相應的課程知識點、圍繞專業目標和思政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契合。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導入、小組討論、翻轉課堂等多元教學方法,通過問卷調查、交流討論、隨機訪談等多種形式檢驗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此外,疫情前沿成果的加入也會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舉措,而課堂教學則是構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主通道。在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中,教師要對當下的熱點案例進行提煉,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將熱點案例融入微生物學的課程教學中。筆者對教學效果的調查也顯示微生物學的課程思政教學是非常必要且有重要意義的。在后續工作中,教師要逐步豐富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完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方式,從評價對象、內容、方法等角度設計對比實驗和測量指標,聚焦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質量評價研究,提高課程思政的質量[8]。高質量的課程思政對專業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先練就過硬的本領,才能游刃有余地教育學生。課程專任教師必須具備進行思政教育的主體意識,深入挖掘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思政元素,合理有效地將“思政育人”融入專業教育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培養更多三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