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茹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濟南 250300)
馬克思、恩格斯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尋求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世界各國提供了理論指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要實現自身的解放,就要建立自己的政黨,無產階級自產生之日起,就開始了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然而大多數無產階級自發的斗爭均以失敗告終。另外,無產階級完成自身使命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并制定正確的斗爭策略和組織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吸取前人優秀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源泉。
俄國布爾什維克黨是首個成功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革命實踐的政黨,列寧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建黨理論進行了繼承和應用,同時與俄國革命當時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新發展為列寧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也使俄共(布)成為“新的黨、戰斗的黨、革命的黨”,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在爭取國家政權及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了核心骨干作用。列寧還提出了許多黨內建設可行性措施和意見,如他最早創造了“民主集中制”這一規范的用語并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同時他還提出了嚴格的入黨條件,如嚴肅黨內紀律、反對官僚主義、密切聯系群眾等觀點,都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打下了基礎。
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接下來大半個世紀,中國開始遭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大肆侵略,使有數千年文明的古老中國一步步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殘酷的現實使得中國人民覺醒,萬千中華兒女奮起反抗,然而一次次的斗爭均以失敗告終。19世紀這個多災多難的世紀在中國人民的水深火熱中結束,而迎接新世紀的是新的侵略戰爭和又一個屈辱條約的簽訂。
伴隨著連年的屈辱,在夾縫中發展壯大的民族資本主義力量,在孫中山等革命先驅的帶領下走向了革命的道路。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從此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未能保住,中國人民的命運也未能改變。于是,中國的先進分子吸取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開始重整旗鼓,探索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產業工人群體約有200萬人,知識分子群體也逐漸龐大;1919年上半年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激起了青年學生的強烈憤怒,五四運動爆發,在學生運動中,工人階級聲援青年學生而罷工罷市,并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隨著運動規模越來越大,運動的主力也慢慢由學生轉向工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學習研究了各國革命的指導思想,經過多方論戰,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無產階級運動,伴隨著知識分子界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開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工人階級有了知識分子群體的指導和支持,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條件也逐漸變得成熟起來。中國共產黨先驅開始籌備建黨,北京和上海率先成立共產主義小組,隨后在武漢、長沙、濟南、廣州及國外相繼成立了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后轉移至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之上,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周恩來、俞秀松等一些中國共產黨的先驅人士,針對黨組織的醞釀和創建,他們所進行的思考事實上已經涉及了黨的建設,在嚴密黨的組織、嚴格黨的紀律、聯系實際、聯系群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相關主張。
李大釗是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早年他在日本留學期間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1919年1月,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對俄國布爾什維克進行了介紹,指出“他們的主義,就是革命的社會主義,他們的黨,就是革命的社會黨,他們是奉德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馬客士(Marx)為宗主的”。
中共一大召開前,1921年3月,李大釗曾在《曙光》月刊上發表了《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他批評民國初期以來中國出現的大大小小、名稱各異的政黨,并指出:“我們現在還要急急組織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不是政客組織的政黨,也不是中產階級的民主黨,乃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即是社會主義團體。”
李大釗主張嚴格入黨條件,增強黨的紀律,嚴密黨的組織。1921年7月《北京共產主義組織的報告》中直接指出了混入黨內的無政府主義分子,并對其進行了思想工作和勸說勸退,最終黃凌霜等幾名無政府主義者退出了黨組織,李大釗在建黨伊始就為黨內政治生活的凈化把好了關。
毛澤東在與蔡和森來往的信件中多次提到或討論過關于黨的建設問題。1920年8月,蔡和森在寫給毛澤東的一封信中說:“我以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以中國現在情形看來,須先組織他,然后工團、合作社,才能發生有力的組織。”“現在內地組織此事須秘密,烏合之眾不行。”
蔡和森在此最早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稱謂,也表達了他希望向俄國學習和改變中國革命面貌的決心。1920年9月,蔡和森在寫給毛澤東的另一封信中又指出:“我以為非組織與俄一致的(原理方法都一致)共產黨,則民眾運動、勞動運動、改造運動皆不會有力,不會徹底。”
蔡和森在信中對蘇俄布爾什維克黨進行介紹,指并且指出“黨的組織為極集權的組織,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因此,他主張,“嚴格的物色確實黨員”,“在組織研究宣傳之外,更可組織一調查統計部”。此時,蔡和森已經認識到嚴格把關入黨條件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必要性。
1921年伊始,毛澤東與何叔衡、彭璜、周世釗、熊瑾玎等人在長沙召開新民學會的會員新年大會,毛澤東在發言中提出要“改造中國與世界”,“主用俄式,我極贊成”。同年7月,毛澤東便身體力行作為湖南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從此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之路,給黨和革命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周恩來、俞秀松等進步青年也曾在建黨前論述過黨內政治生活領域的一些問題。一些中國共產黨先驅在早期提出過關于黨的建設的一些觀點主張,基本上還只是一種構想,雖然不夠完整和系統,但也成為后來中國共產黨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思想源泉。其中部分思想便體現在建黨初期的文件中,并為后期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例如,在中共一大通過的綱領中,已經在黨員發展、黨內監督、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做了初步的規范,“凡承認本黨綱領和政策,并愿成為忠實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以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候補黨員必須接受其所在地的委員會的考察”,再如中共二大通過的黨章,對黨員資格、集會活動、黨組織規范、黨費收支、黨的紀律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規定,在中共一大、二大后,黨的一些文件也陸續對黨的建設和黨內政治生活做了規定。
20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先驅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的過程中,凝練出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相伴而生,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和中華民族的未來及希望。
中國共產黨先驅醞釀建黨的過程是偉大建黨精神的萌芽階段。從十月革命爆發到五四運動前后,北京大學可以稱作醞釀建黨思想的搖籃,李大釗和毛澤東當時都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職。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思想和建黨精神的載體之一便是北京大學。五四運動后,則主要是思想和組織上共同醞釀到建立中國共產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知識分子新生代力量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過程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階段。1920年年初,中國共產黨先驅分別在北京、上海籌備建黨,而偉大建黨精神則形成于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先驅深入工廠,教育并發動工人群眾,在1921年7月23日召開中共一大,終于在中國組建起一個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同時標志著偉大建黨精神的初步形成。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舉旗定向的作用,標志著建黨偉業的完成,也標志著偉大建黨精神的最終形成。
黨在創建過程中形成的若干具體精神融合成了偉大建黨精神。民族精神總是體現在一定的歷史事件中,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一種中國精神也不例外,黨在醞釀和創建過程中先后形成了“北大紅樓精神”“望道精神”“紅船精神”“上海漁陽里精神”等,這些精神都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醞釀黨的成立過程中和黨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便高度重視組織自身建設,并為此進行了不懈探索。100多年來,正是通過不斷的自我革新、自我建設,才使得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一起持續奮斗。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對黨內的政治生活和建設做出了探索和實踐。中國共產黨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根據革命現實和需要,從黨內民主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和黨內學習教育等方面入手,開創了黨內政治生活的新局面,黨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后來取得革命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國內迎來了黨和人民群眾渴望已久的和平環境,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與之前的完全不同。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為了整頓黨內的不良現象,做出了許多積極的努力,盡管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黨的建設仍然提供了許多積極的經驗和影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面對新的國際局勢和國情黨情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也根據時代發展和變化的需要,與時俱進地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開創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在新的時代環境和歷史進程中延續、加強黨的建設。之后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歷代領導集體一直延續黨的優良傳統,高度重視黨的全面建設,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黨的建設,使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如滾滾長江一般不斷奔涌向前。
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成為統攬“四個偉大”(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關鍵,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推動黨內政治生活制度化,抓好“關鍵少數”,以點帶面嚴肅黨風黨紀,不遺余力地推動廉政建設,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繼續做凝聚復興力量和擔當復興重任的主心骨。
十八大以來,以“思想建黨為首”“制度治黨為要”“作風管黨為嚴”“反腐凈黨為重”為特征的黨建新工程的實施及其顯著成效,獲得人民的高度贊揚。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決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樂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在第二個100年奮斗目標實現的路上,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到新階段。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央領導集體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基礎上,吸收、借鑒了建黨前后進行黨的建設和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經驗教訓,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積極探索黨的建設,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應有之義。中國共產黨先驅對于建立黨和建設黨進行了眾多探索和討論,研究和學習這一時期建黨思想,尤其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內化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中,給執政黨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積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