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孟可
(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烏魯木齊 830046)
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也標志著農村現代化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對賦能鄉村振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正確審視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明確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內涵,探究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理解紅色文化,首先要明白紅色文化的內涵界定,當前學術界界定紅色文化內涵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從廣義歷史進程來看,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共產黨人不斷探索與實踐的產物,這一進程包括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謀求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不斷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所形成的先進文化。二是從表現形態來看,主要從物質、精神、制度三個層面展開。從物質層面來看,紅色文化是經歷革命、建設、改革所形成的承載了歷史史實和精神思想的歷史遺址、博物館、紀念館等具體產物;從精神層面來看,紅色文化主要指革命精神、傳統文化、信仰精神等非具體的意識產物;從制度層面講,紅色文化指現代化進程中所形成的中國特色路線方針政策等。三是從繼承與創新的角度來講,紅色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創新所形成的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先進文化。不管如何定義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始終代表先進、積極的優秀文化。
本文認為,紅色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彰顯中國精神,助力革命、建設與改革,吸收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所形成的有別于外來文化的先進文化。
厘清紅色文化的內涵可以看出,紅色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新時代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精神動力。鄉村振興是時代的必然,依托紅色文化,探究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對新時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興旺是衡量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紅色文化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通過挖掘開發紅色資源,加速產業升級,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第三產業發展。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激活鄉村經濟發展動力。改變原有單一產業結構,抓住紅色文化與多種產業相融合的優勢,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同時,紅色文化通過與其他產業融合,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思路與方向,推動建立地方產業示范區,加速地方產業與鄉村產業協調互補,助力鄉村經濟快速發展。
紅色文化不只表現在革命遺物、歷史遺址、博物館、紀念館等具體物質資源中,更多體現為紅船精神、長征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等精神資源中。歲月變遷,鄉村這片土地上記載了無數感動人心的故事,承載了人民對理想生活的期待與夢想。鄉土之所以被無數人惦念、熱愛,離不開紅色文化的浸潤滋養。
首先,講好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能夠吸引廣大優秀人才扎根鄉村,投身鄉村。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一代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學習革命先烈優秀精神品質,同時也看到了鄉村的發展潛力和紅色文化為鄉村帶來的影響力,開始積極踴躍投身于鄉村建設中,弘揚革命精神,傳遞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高尚品格,自覺肩負起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其次,紅色文化拉動了經濟產業的發展,產業需求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大學生及其他專業技術人才返鄉創業,增加鄉村人才供給。最后,紅色文化厚植于先進英雄人物事跡中,反過來又為人才建設培育搖籃,立足新時代,紅色文化將豐富的“紅色珍寶”轉化為現實的“教科書”,推動紅色文化進學校,通過教育引導,大力培養新時代鄉村振興接班人。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生態振興,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的鄉風容貌既是鄉村人民幸福指數提高的表現,也是鄉村振興農村現代化不斷提高的象征。鄉村生態既包括優美的自然生態,也包含了便捷和諧的人文環境,鄉村振興就是要使鄉村真正成為兼具自然與人文相和諧統一的宜居之地。首先,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離不開紅色文化的思想引領,紅色文化在開發過程中為了避免現代化對原有人文生態的破壞,在資源開發過程中更加注重對革命遺址遺物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鄉村生態原貌。其次,紅色文化在宣傳利用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農村廣大群眾的生態意識,農民群眾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引導居民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共識,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深入群眾內心,促使群眾積極參與到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作為鄉村生態治理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形成人人爭當鄉村環境保護者的生態文明新風尚。最后,紅色文化帶動了生態產業升級,尤其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產業發展,生態旅游與紅色自然環境相互聯動,有利于探索出一條自然保護與生態恢復相結合的綠色發展道路。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是具有中國共產黨人鮮明政治標識的紅色基因,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紅色歷史、紅色遺跡、紅色精神等紅色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推動鄉村振興最好的營養劑、催化劑、黏合劑。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助推鄉村文化不斷創新,進一步提高鄉村文化影響力、感召力和輻射力,讓紅色基因融入血液、融入品格、融入時代,實現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紅色血脈賡續不斷,促進鄉村文化振興邁向新發展階段。
組織興則鄉村興,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目標和保障,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有效的基層組織管理。只有有效治理鄉村,加快鄉村基層組織建設才能切實保障鄉村振興的有序推進。紅色文化作為鄉村振興治理體制的有效載體,經歷了革命斗爭的經驗總結和改革建設發展進程的創新發展,具有鮮明的政治特性,有助于強化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功能。紅色文化以精神內涵加強黨員干部的政治擔當和使命責任感,有利于引導人民群眾響應鄉村振興的號召,積極參與鄉村建設。
理論發展最終要歸于實踐,探究紅色文化的價值內涵,從理論層面指明了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可行性與必要性,要發揮好、利用好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通過實踐把紅色文化建設落實到鄉村振興現代化進程中,探究鄉村振興現實路徑,實現紅色文化賦能下鄉村振興的繁榮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產業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鄉村作為脫貧攻堅的主陣地,必須充分挖掘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方向,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首先,要找準發展定位,豐富紅色文化產品的同時精準分類,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時代鄉村文化產業結構,在保留鄉村特色的同時,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提升鄉村文化深度、廣度,打造文化產業一體化格局。其次,抓住文旅優勢帶動鄉村紅色旅游產業結構轉化升級。現代化建設中,城市相比鄉村缺乏自然人文的累積,鄉村天然保留了獨特的文化優勢,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更加關注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種優勢就更加明顯。因此,承載了紅色文化基因的鄉村更要發揮其優勢資源,通過宣傳推廣紅色旅游項目,重點推出紅色旅游與休閑娛樂、養老療養、教育培訓、自然生態相結合的特色旅游模式,使紅色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內心。最后,要學會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豐富紅色文化表現形式,創新文化載體,借助互聯網宣傳,提升鄉村紅色文化知名度,以此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培育鄉村振興新的經濟發展方向,夯實鄉村振興物質基礎。
文化建設始終是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推動城鄉協同發展,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中對加快鄉村文化繁榮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要吸收創新多元文化要素,提升紅色文化軟實力,鄉村文化在現代化發展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地域遼闊的鄉村地理特征孕育出多樣的鄉土文化,鄉土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也逐漸融合吸收,既包括了本土傳統的鄉土文化,也包括吸收交流借鑒的外來文化,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要自覺肩負紅色文化所賦予的歷史使命,重塑鄉村文化。例如,可以通過舉辦紅色文化觀影、培育先進道德模范、樹立先進模范典型等活動形式,促進紅色文化與鄉村文化的互融互進。另一方面,要利用紅色文化賦能,增強鄉村文化價值觀認同。紅色文化雖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被賦予了中國人民的智慧,但其影響早已不只局限于國內,放眼整個世界,紅色文化代表著中國優秀智慧的結晶,也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通過不懈奮斗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斗爭精神,紅色文化早已成了中華文化歷史的文字縮影。紅色文化被賦予了具體的價值形態,包含了對地域的認同和價值觀的認同。例如,通過搭建鄉村紅色文化展示平臺、網絡直播、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宣傳鄉村文化價值觀。
長期以來,鄉村在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體制機制,文化資源開發僅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的挖掘。首先,完善鄉村治理體制要發揮紅色文化引領作用,引領鄉村基層組織建設。紅色文化是推動鄉村治理的基礎和保障,其所蘊含的革命道德精神激勵鄉村基層組織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學習革命先輩積極奉獻、敢為人先的精神,激勵鄉村基層組織成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切實為鄉村謀發展,為農民謀幸福,強化鄉村基層組織人員使命擔當感,營造良好的鄉村現代化治理氛圍。其次,要發揮紅色文化教化功能,創新鄉村治理體制。中國共產黨人歷經長期的實踐孕育而成的紅色文化,吸收借鑒并創新發展中外優秀思想,堅持以文化創新鄉村治理體制,通過創新治理體制推動鄉村現代化建設,把創新作為鄉村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積極打造以紅色文化帶動鄉村治理的教育氛圍。最后,發揮紅色文化激勵導向作用,增強鄉村公民主體參與意識。紅色文化蘊含的優秀革命事跡、革命精神鼓舞激勵人民群眾學習、吸收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的治理經驗,激發廣大鄉村民眾投身鄉村治理建設中,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提升群眾主體參與意識,使農民真正意識到自己是鄉村治理的主人,轉變以往消極被動的心態,真正參與到鄉村治理中去。紅色文化本身所包含的紅色精神資源吸引人民群眾為凝聚各方面共識、參與鄉村現代化建設凝聚了強大的力量。
鄉村振興的前提就是要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鄉村振興不只是經濟產業振興及物質層面的發展,也不能忽視精神層面的發展,物質和精神二者結合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新發展。
首先,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為培育鄉村文明風尚提供平臺。注重紅色遺址遺物的開發保護,厚植紅色文化理念,打造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紅色主題活動,如模范家庭、文化講堂、道德標兵等類似活動,使廣大農村群眾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的浸潤與熏陶。其次,緊扣時代脈搏,宣講紅色文化作品,邀請專家、學者、志愿者深入鄉村學校、單位等以流動形式開展不同主題的紅色精神宣講活動,為鄉風文明注入精神之魂,促使廣大群眾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培育精神風尚。最后,將紅色文化教育與紅色產業有機結合,借助產業優勢,為鄉風文明積蓄賦能。村支部找準發展定位,整合鄉村紅色文化資源,加大宣傳本土特色的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開展紅色旅游月、紅色夏令營,以及開發紅色紀念品等形式將紅色文化與紅色產業二者融合,打造以產業優勢帶動教育發展的“產教一體化”格局。以精準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文明建設,培育產業文明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