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永平
(伊犁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伊寧 835000)
開設思政實踐課程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于2018年針對高等學校思政課程印發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致力于強化教師隊伍的建設,其中強調:各大高校應當將屬于本科或專科“思政課”的2個或1個現有學分劃出,作為實踐教學的學分。社會科學司在2018年同樣強調了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提出思政理論課分別由本科生與專科生學習,其中的2個學分與1個學分應當分別劃出,成為實踐教學的學分[1-3]。
從這些涉及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方案的文件中不難看出,思政課實踐教學已經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視。各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各地高校實施的情況不盡相同,效果不一,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執行標準。許多高校針對思政課程開展的綜合實踐教學不一致,具有各自的特色,導致該教學口號響亮,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各大高校缺少溝通也使教學質量同預期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截至目前,對于什么是“實踐教學”以及如何開展高校“實踐教學”等問題,學界眾說紛紜,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
1.實踐教學的含義
按照史金的觀點,“高校開展實踐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促使他們發揮創新才能,指導社會實踐,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閻占定認為,“除了發生于課堂的理論教學,其他的教學活動均屬于實踐教學,例如實驗、實踐、實習等”。
可見,實踐教學是一種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使學生在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掌握實際運用技能、不斷增強自身素質和提高實踐能力的一種集教學目的、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效果于一體的教學形式。
2.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含義
柳禮泉認為“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一種有別于課堂理論教學的特殊的教學組織形式,目的在于激勵大學生自覺、主動地參加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組織的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砥礪成長”。呂志提出“在高校,思政實踐教學聯系多種元素打破了社會與課堂、實踐與理論之間的壁壘,學生能夠在理論的指導下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
可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為了完成思政課教學目標,主動教育引導大學生參加相關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升思想政治覺悟、鍛煉實踐活動能力、促進自身更好發展的一種教學形式。
3.高校思政課綜合實踐教學課程
高校思政課綜合實踐教學課程能將各高校現有思政理論課所有的實踐教學活動統一納入到思政課整體教育活動內容之中,通過規范的實踐教學模塊設計,構建合理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框架。高校思政課綜合實踐教學課程是通過一系列綜合實踐教學活動體現出來[4-7]。
目前,高校思政課綜合實踐教學的類型有以下三種。
1.調研類
調研類主要是各高校思政課教師根據不同的思政課要求,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調研,引導大學生開展現狀調研、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的一種實踐形式。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課程可以組織學生對英雄模范人物進行調研訪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挖掘紅色家書、傳承紅色精神”等調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活動的調研;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鄉村、城市街道、社區社會變遷調研。調研的實踐教學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感,使大學生能將課堂理論知識學以致用,達到學習理論、聯系實際、積累社會經驗的目的。
2.參與類
參與類主要是思政課教師根據相關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相關實踐教學活動。比如,講故事,參觀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長廊、博物館、展覽館,觀看紅色影片,誦讀紅色家書,拍攝微視頻等活動。參與類的實踐教學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來,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發展能力,能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增強獲得感。
3.體驗類
體驗類主要是各高校思政課教師通過VR虛擬實踐體驗中心模擬特殊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聆聽、觀看各種紅色文化資源,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視覺沖擊,引導學生感悟相關的教學內容,增強大學生的情感歸屬和獲得感。體驗類的實踐教學借助于現代化網絡媒體的傳播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興趣,使教學內容由枯燥無味變為生動形象,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和諧良性的互動關系[8-10]。
總之,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向度關系。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是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實踐教學主題進行深入剖析、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
1.有助于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培養大學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作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政課普遍存在學生興趣不高、學風不濃的現象。大學生在生活中容易出現浪費現象嚴重、艱苦樸素作風淡化等現象。開展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活動能使大學生在接觸社會、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了解社會現實、檢視自己所學、感悟生活的不易、自覺地在內心樹立起艱苦奮斗的品質,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勤儉節約的作風[11-15]。
2.有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把握社情民意、不斷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大學生能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短板,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從而增強自身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
3.有助于培養大學生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大學生參與實踐可以使他們體會到創業的艱辛,他們會倍加珍惜學習的機會,也會養成實事求是、不畏困苦、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
4.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動手能力弱是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各種形式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使學生掌握到多種實踐操作本領,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
5.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教師要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大學生深入到社會實際生活中,不斷拓展大學生的實踐視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開展實踐活動期間,大學生要盡可能地掌握更多創新創業的形式,進而為社會創造更多的效益。
在教學設計向標準化、項目化、模塊化方向發展的指引下,高校思政綜合實踐教學呈現出體系化特征。
高校思政課設置的綜合實踐教學模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網絡實踐”模塊、“課內實踐”模塊、“課外實踐”模塊。
1.“課內實踐”模塊
“課內實踐”主要是指高校按照教學要求,在學生中開展與思政課程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和讀書活動,并明確學生每學期必須完成的實踐教學活動內容[16]。
各高校每學期設置的課內實踐教學模塊內容主要包括: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開展思政課的微視頻制作、撰寫讀書報告或主題征文、開展以弘揚愛國主義和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高校要把四門思政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全部打通,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各思政理論課出現實踐教學內容重復和浪費的現象。
2.“課外實踐”模塊
“課外實踐”主要是高校根據每學期不同的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教育引導學生開展的自主選修的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主要分為志愿者服務、大學生講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紅色家書誦讀、紅色影視劇以及電影的觀看、紅色教育基地的參觀學習等)[17-19]。
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可以聯系思政課內容,從自身實際出發,從所有的學習任務中選擇1~2項學習任務作為目標,于學期結束之前圓滿完成任務。
3.“網絡實踐”模塊
網絡實踐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而產生,是從原有的實踐活動中衍生出來的,具有獨立性。網絡實踐也稱為“虛擬實踐”。網絡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組織學生在網絡上觀看相關視頻電影、網上分享故事、完成網上調研問卷、開展網絡競賽或到VR實踐活動中心參觀體驗網上實踐教學基地。
在“網絡實踐”“課內實踐”“課外實踐”三個模塊的推動下,思政課綜合實踐教學組成了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能使各項課程形成緊密的聯系,以免各項課程被分散開來影響教學效果。
從高校層面出發,“標準化”教學設計要求高校要圍繞思政課,將所有的實踐教學內容組合成統一的課程,并為之設計標準的教學程序與考核標準,采用一致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案,形成相同的教學進度。
項目化教學主要包括教師指導項目、輔導員指導項目、學生完成項目等三種形式。
教師指導項目主要由任課教師提供實踐教學選題,學生根據專業興趣對實踐教學選題進行選擇,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
輔導員指導項目主要由輔導員為各院系學生提供指導,監督他們的項目完成情況并適時地給予幫助。與此同時,輔導員還需要管理學生,總結學生的實踐活動完成情況。
學生完成項目主要是每個學期內,學生按照實踐教學的要求參與規定項目,并根據計劃在規定范圍內將項目完成,實現既定目標。
高校開設的思政課綜合實踐教學課程是一門新的課程,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總結經驗,不斷豐富其內容和形式。在探索過程中,高校應當在不同思政課之間形成有效連接、暢通教學渠道、調配教學資源、構建體系化教學模式,將思政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切實發揮出來,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為社會發展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