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華
農產品直播電商營銷策略探究
黃榮華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瀘州646300)
在現代社會,網絡購物已成為人們購買商品時的重要渠道,直播電商的興起更是促進了我國電商行業的發展。目前,我國尚處于農產品直播營銷的起步階段,在基礎建設、內容營銷、售后保障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影響客戶購物的體驗感。為此,需要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直播營銷策略,構建穩定的商業模式,充分發揮出直播電商在助農增收方面的作用。
農產品;直播電商;營銷策略;線上銷售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目前,“直播+電商”的營銷模式已被運用到各行業銷售活動中,該模式不僅能夠節約銷售成本,還能有效拓寬營銷覆蓋面積,提升產品銷售效益。在農產品銷售中利用該營銷模式,則能夠打破廣大農戶與消費者間的信息壁壘,通過鏡頭展示農產品種植、采摘打包等各個環節,進行體驗式的品嘗與講解來提升消費者的信任感,使消費者買到更加安全、放心的農產品。為充分發揮直播電商在農產品銷售中的作用,需要明確當前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解決。
在農產品營銷過程中,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是影響農產品銷售的關鍵。我國農產品市場多數仍處于初級現貨市場階段,農產品需要經過多個流通渠道才能進入市場,流通成本較高。有關報告顯示,70%以上的農產品都是經由批發市場走向零售渠道再到消費者手中。由于經傳多手,消費者無法買到新鮮、優質、低價的農產品,農戶的收入水平較低。我國農戶多以小規模種植為主,不具備良好的議價條件,且由于農民對于消費市場變化的認知有限,導致農業生產種植盲目,常出現產品短缺、供給過剩的問題,不利于農產品的銷售流通[1]。
近年來,多個地區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創新農產品營銷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據農業農村部的相關報告顯示,2020全國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3 507.61億元。為此,積極引入直播電商營銷模式,能夠有效減少農產品的中間渠道,帶動農業產業快速升級,助力鄉村經濟發展。產銷對接模式下的農產品價格更低,消費者能夠獲得優質、低價的農產品,農戶也能獲得更高的農產品銷售收益,從而有效增強了消費者的消費黏性。以電商直播的方式展示農產品的種植、生產、包裝等各個環節,以即時性、可視性的講解、品嘗與溝通進行農產品營銷,給予消費者更加優質的購物體驗,拓寬農產品上行渠道,保障農民收入穩定性。為此,需要緊抓電商時期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直播電商進行農產品營銷,充分發揮直播電商在農產品營銷中的作用。
相較于傳統營銷方式,直播電商具有以下5方面的顯著優勢:一是信息互動優勢。在網絡直播過程中,用戶與主播間有著較強的互動性,這種實時、雙向的溝通與反饋能夠有效拉近二者的距離;二是選品優勢。目前市場上的網購軟件諸多,同類產品諸多,購買產品前通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決策時間。在直播講解期間,可以利用靈活的組合搭配及推銷建議來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在消費者以優惠的價格購買到農產品的同時,還能保障銷售利潤;三是內容優勢。電商直播的趣味性、內容豐富性更強,部分頭部主播常邀請明星合作銷售,使直播內容更具吸引力,能夠更好地拓寬營銷面并刺激消費;四是品牌宣傳優質。在長時間的互動與溝通下,消費者與主播建立起一定的情感關系,對主播的信任感增強,從而更好地輸出產品理念并深化品牌認知,達成“品效合一”的宣傳效果[2];五是渠道優勢。傳統農產品銷售受季節、地域影響較大,且由于銷售渠道有限,常出現滯銷現象。通過直播電商進行營銷,則可以使得農戶直接對接消費者,拓寬銷售渠道并降低交易成本,還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
2.2.1 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通過直播電商助力農產品銷售,可為消費者帶來全程可視化的感官體驗,增加消費者從農產品種植到生產全過程的了解,迎合消費者綠色、健康的飲食消費習慣,樹立優質的農產品形象,從而減少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的擔憂,并對農產品產生信任感。同時還能簡化農產品銷售流程,降低銷售價格,從而有效提升農產品的銷售競爭力。
2.2.2 優化購物體驗
直播電商具有即時、可視、互動等突出特征,給予消費者豐富的感官體驗。在這種農產品營銷模式下,消費者能夠在主播的帶動下進入動態的購物狀態中,從而獲得良好的購物體驗。在主播介紹、試吃農產品,并與直播間用戶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全方位展示農產品品質,還能充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強化購物的娛樂性及可玩性,給予消費者更為直觀的交易體驗。在沉浸式的農產品帶貨直播中,消費者能夠獲得更為立體、直觀的購物體驗,也促進了農產品交易進程。
2.2.3 提升營銷效益
電商直播營銷模式的交易過程相對簡單,消費時間較短且消費行為更加直接。將這一營銷模式運用到農產品銷售中,能夠有效激發消費者的購買熱情,獲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利用電商直播進行農產品營銷的過程中,消費者可以跟著鏡頭走進田間地頭,直觀地感受農產品生長環境及狀況,并在鄉村生活環境與文化風俗的帶動下激發城市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使農戶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3]。
通過直播電商來助力農產品銷售,首先需要重視主播與用戶間的信息互動,通過及時、良好的信息交流來拉近雙方的距離,并促進交易完成。但有部分電商主播的直播營銷能力較低,在未充分介紹、講解農產品的情況下頻繁催促消費者下單,導致消費者產生厭煩情緒,影響營銷轉化率。此外,由于不具備充足的信息溝通與反饋,導致消費者在進行消費行為時,過度關注產品價格而非產品本身,難以建立起長期的信任關系。而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需求則是長期且剛性的,盲目沖動所誘導的消費行為難以引發二次消費,引導理性消費才能助力農產品品牌長期發展[4]。
我國近些年才開始嘗試將直播電商運用于農產品營銷中,整體興起時間較短且速度較快,缺乏充足的發展經驗。部分新進入農產品電商直播領域的主播缺乏創新能力,常通過模仿他人來銷售農產品,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產品同質化問題。當下,直播電商帶貨可分為網絡紅人、官方媒體、農戶個體3種。相較而言,由農戶自建的直播電商營銷力量較為分散,內容質量較差,無法吸引用戶進行購買。且個體農戶的力量較為分散,缺乏完整的營銷、貨物運輸渠道,花費成本高,無法體現出農產品電商銷售的價格優勢,售后服務也相對欠缺。
受地域、氣候、種植方式等多方因素影響,各地區種植的農產品質量有著明顯差別,即使在同一地區,不同種植管理方式下的農產品質量也不盡相同。一些農產品打著地區特色的名號進行營銷,但由于缺乏統一的選品標準,使直播宣傳與實際產品有著較大差異,導致消費者的預期落空,進而引發信譽危機。同時,我國現階段對于農產品直播電商營銷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強,需進一步增強直播內容的規范性。此外,部分主播存在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問題,無法樹立良好的農產品品牌,不利于農產品直播電商營銷模式的普及與運用。
頭部主播的熱度較高,利用頭部主播進行農產品營銷能夠獲得良好的銷售效果,但同時也需要較高的營銷成本,導致農產品利潤率降低,損害到農戶及消費者的利益。加上單次直播能夠創造的影響力多是短期的,無法產生長期促成交易的作用。從目前來看,我國農產品直播影響模式多以“C2C”為主,直播規模普遍偏小、分散性強,且能夠獲得的資源及影響力有限,未能發揮出直播電商營銷模式的運用價值。
基于農產品銷售的特點與需求,可以運用基于“B2C”模式的電商直播平臺,為后續營銷推廣工作奠定良好基礎。為規范直播營銷模式,可以推出“一村一品”的直播營銷帶貨模式,引導農戶參與營銷中,打造區域性的農產品品牌,便于監管直播。同時,應廣泛推行統一、規范的農產品直播平臺,充分利用直播平臺進行營銷活動,并增強管理效力,構建可信化的直播營銷機制。在統一的電商平臺監管下,主播能夠運用直播更為精準地傳播產品信息,并保障宣傳內容的真實性,強化農產品品牌信譽。國家相關部門還可聯合平臺創辦者共同落實直播監管工作,立足于地方農產品電商營銷狀況,建立健全農產品營銷標準,打造更加優質的助農直播[5]。
在電商直播帶貨中,需充分認識到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需求是長期的、剛性的,故需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優質的產品,將消費者發展為長期客戶。在選擇品種的過程中,需要立足于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以質量來保障銷量。同時,要充分考慮到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高層次需求,引導當地農戶積極種植有機農作物,并通過精細化的分級分揀來規范產品管理,迎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6]。還可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產品的溯源及全過程進行追蹤管理,保障選品的優質性。此外,還可推出針對性的商品,通過靈活搭配、組合銷售等方式打造出適合直播銷售的農產品,全面考慮到消費者的顧慮與需求。如,對于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可以推出體驗裝、小分量的購物選項,打消消費者的顧慮,為消費者提供先品嘗、再決定消費的便利。
優質的直播內容能夠促進信息傳遞,刺激用戶消費行為。為此,要避免單一、同質化的直播內容,以趣味、豐富且專業的直播內容來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從而更好地利用直播傳遞信息,引導消費者進行消費。應側重對農產品種植技術、食用價值等專業內容的講解,增強消費者對于直播內容的了解,降低因內容同質化而導致的流量分散[7]。同時,還要善于運用農村生活素材來豐富直播內容,構成優質的直播營銷模式,使地域文化融入品牌建設中,增強直播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在直播過程中,需要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通過向消費者介紹產品成色、成熟度、使用方法、果徑大小等方式,使消費者更好地判斷農產品品質,保障宣傳與實際品質相符。
在提升直播電商營銷質量的同時,還需要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強化相關售后服務,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同時,需改善偏遠山區的交通運輸條件,鼓勵互聯網企業加入助農電商平臺,健全農產品電銷儲物點、冷鏈物流體系,保障農產品能夠盡快完成運輸。此外,組建一批優質的售前、售后客服隊伍,完善退款退貨流程,健全消費者維權中心,以優質的售后服務來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保障好評率與復購率[6]。
應鼓勵、支持當地中小電商平臺推廣本土農副產品,引導農民改變傳統銷售觀念,并給予其一定的指導與培訓,鼓勵其積極參與到直播銷售中。從而培養出一批優質的直播帶貨人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扶貧,切實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還可推出“主播+知識人才”的電商直播新模式,融合農學、管理、電商等多個專業的人才,鼓勵年輕力量參與到直播助農活動中,助力家鄉實現脫貧致富。
在互聯網時代下,推進農產品線上營銷活動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運用電商直播銷售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傳統農產品銷售中遇到的問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但同時也應明確當前農產品網絡直播中存在的問題,故需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市場監管力度,優化直播內容,并落實好人才引進、人才培養工作。應持續完善、調整農產品營銷模式,充分發揮直播電商在助農工作中的作用,從而促進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
[1]趙彩霞,韓靜,徐慧丹.新媒體時代“電商直播+農產品”營銷策略優化[J].商業經濟研究,2022(17):103-105.
[2]昝望.基于直播電商的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2(15):68-70.
[3]熊艷.論直播電商賦能下的農產品營銷策略[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3):38-40.
[4]劉琦,李百秀.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電商直播營銷策略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2,39(9):76-81.
[5]吳春.電商直播模式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7(4):44-48.
[6]劉禹希.農產品電商直播營銷模式優化探究[J].廣東蠶業,2022,56(2):139-141.
[7]高佳琳.大數據時代傳統農業營銷創新分析[J].廣東蠶業,2021,55(11):103-104.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1.29
F724.6;F323.7
A
2095-1205(2023)01-98-03
黃榮華(1973— ),男,漢族,四川瀘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