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葸 星(甘肅:康縣云臺鎮中心小學)
新課標認為,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密切聯系,將應用題與學生現實生活串聯在一起,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的趣味性,體會數學魅力。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用生活講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并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現實問題,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服務于現實生活。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應用題在內容設計上,要帶有一定的生活化特征,不僅要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還要具有生活化氣息與時代特征。為提升教學質量,在處理教材時,教師既要尊重教材主旨,又要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生活元素,讓學生發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減輕數學問題的枯燥感。
傳統的數學應用題表述方式多是純文字的形式,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對應用題的學習與解題興趣。新課改后,數學應用題的表述形式發生了變化,呈現多樣化特征。雖然亦有文字,但為幫助學生理解,也增加了表格、漫畫或情境圖等,這樣不僅讓應用題更加豐富,還創新了表述形式。
傳統的數學應用題多以完整題型為主,即從題干到問題的提出,均表述完整,學生只需要按照要求作答即可。而新課改后,應用題教學逐漸呈現開放趨勢,或是給出題干,讓學生根據題意自行設計問題,或是給出問題和大部分題干,讓學生根據理解補充完整題干。學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自主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學習。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
教師是學生學習與成長路上的引導者,其教學觀念直接影響數學教學質量。在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應從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入手,使生活化教學理念牢牢印刻在教師腦海中。只有這樣,才能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礎。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正確認識生活化教學對小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同時正確認識引導對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重點落在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上。設計的問題,既要符合學生思維,又要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如果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產生了錯誤想法,教師應避免直接糾正,而是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強化學生的反省認知能力。
如在解答“一種毛線每千克售價為20 元,買2000 克需要支付多少錢?買0.5 千克需要支付多少錢?”時,在求解第一步時,一名學生直接給出:20×2000=40000(元)的答案。得出這樣的結果,他也很疑惑:為什么需要支付這么多?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會直接點出單位換算問題。而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可帶領學生再閱讀一遍題目,在讀到“千克”與“克”時重點強調,學生便可及時發現問題所在。在糾正了答案以后,再進入下一問題的解答。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還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在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型,還需要確定生活化教學目標。在數學教學目標設定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還要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將社會素材引入數學課堂。傳統的應用題教學目標過于重視思維訓練,而忽視了應用意識的培養與數學思想的滲透,更沒有認識到情感態度與能力發展對學生的影響,從而培養了很多雖具有高超解題能力,卻缺乏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現實問題的學生,影響了學生數學能力的均衡發展。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教師應一改傳統教學目標的設定,而要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作為根本。
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中平行四邊形面積相關的知識時,為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由來,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確定為:運用數學思想推導面積計算公式。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沿高剪開,將其拼接成一個長方形。學生會發現,所拼接成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原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長方形的寬等于原平行四邊形的高。由于學生已經熟知長方形面積公式為長×寬,那么自然而然可以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為底×高,然后教師再給出公式S=ah。學生掌握該部分知識以后,教師再創設應用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答。
小學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以此強化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運用數學知識。這樣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與長方體表面積相關的應用題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現實生活改編應用題教學內容。例如“加工一個長方體鐵皮煙囪,長2.5dm,寬1.6dm,高2m,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鐵皮?”經過分析研究可以發現,此題主要考查的是長方體表面積,但題干脫離實際,很多學生并不知道什么是煙囪。這雖不影響解題,卻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基于此,教師可將題干改編為制作一個用于收納廢品的長方體箱子,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這個問題真正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會積極主動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于多數小學生來說,應用題是數學中難度最大的問題。它不僅涉及加減乘除運算,還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需要學生閱讀題干,分析已知條件,然后再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這樣一來很容易增加學生的解題壓力,一些學生甚至會產生畏難心理。通過研究發現,之所以會讓學生產生這種感覺,主要與問題設計脫離現實生活有關。為改變這一現實,教師應設計一些生活化題目,且注重靈活多變。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理解難度,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在求解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看清題目,也可借助信息技術讓應用題以直觀立體的動畫形式展現出來,從而讓數學應用題更加生動有趣,也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如在求解“學校買來100 千克白菜,吃了,還剩多少千克?”時,為深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教師可以將該題目通過Flash 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在動畫中,將100千克白菜平均劃分成5 份,然后再將其中的4 份去除,這樣可以讓學生理解的含義,最后再帶領學生進行計算。由于題干設計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時常出現,他們的學習意愿更強。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優質的教學應結合對應的教學情境,這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去除教學中的枯燥乏味感。如在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中,經常出現“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第二天修了全長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15 米,全長是多少米?”的問題。盡管此類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出現,但與小學生較遠,小學生很少接觸修路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將題目進行改編,使其更具生活化特征,即可以改編成:“一次大型聚會過后小明主動要求洗碗,但由于其他事情,導致小明分兩次才洗完,第一次洗了總碗數的,第二次洗了總碗數的,第二次比第一次多洗了15 個,請問小明共洗了多少個碗?”這樣的改編讓問題更加貼近小學生的現實生活,能夠激發學生解題興趣。
另外,為進一步調動小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表演型對話情境。如解答:“某養殖場有360 只雞,鵝的數量是雞的,是鴨的,問鴨有多少只?”教師可以請兩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名扮演養殖場員工,一名扮演養殖場老板。“老板”:“現在我們場里有多少只鵝?”“員工”說:“我算一下。現在知道鵝的數量是雞的,而雞有360 只。那么鵝的數量是360×=300 只。”“老板”:“那又有多少只鴨呢?”“員工”回答:“鵝的數量是鴨的,那么鴨的數量是300×=225(只)。”這樣通過對話的方式便將問題解決,學生也能通過對話情境知曉,要求出鴨的數量,應先知曉鵝的數量,并根據已知條件逐步求解,只有這樣才能順利解題。
總的來說,小學數學是一門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應用題又是小學數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考查的知識點也很多,因此成為很多小學生不喜歡學習的部分。為改變這一狀況,需要教師正確認識應用題的特征及新課改要求,并以此為基礎,從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如何做好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逐步讓小學生喜歡上解應用題,從而提升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