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蕾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
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建設的重點工作。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特殊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樣重要。對滄州市某獨立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其中存在問題并提出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的對策和建議。
為深入了解民辦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現狀及影響因素,對滄州某獨立學院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主要分為五部分,調查對象基本信息,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理想信念教育師資現狀,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方法。調查研究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93份,回收率98.6%,其中女生341人,占69.2%,男生152人,占30.8%。
新時代民辦高校大部分學生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能將自己的理想同國家和社會發展聯系,但仍有部分學生理想信念不堅定。在調查中發現,63.8%的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25.3%的學生沒有信仰。45.3%的學生有理想,且信念堅定,44.7%的學生有理想,但信念不堅定,近10%的學生沒有理想。說明大部分學生有科學的信仰,但是仍有一部分學生信仰不確定,仍需要鞏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在談及人生理想時,32.8%的學生選擇“報效國家和社會,實現人生價值”,32.8%的學生“希望自己能有一個稱心如意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16%的學生選擇“感謝父母,師長的鞭策和鼓勵,以此報答恩情”,15.8%的學生選擇“自己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大部分學生能將個人理想與回饋國家和社會緊密聯系,但仍有部分同學利己主義思想較嚴重。68.2%的學生會主動閱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書籍,31.8%的學生沒有閱讀相關書籍。90%的學生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有道德理想信念方面,60%的學生選擇在生活中遇到不道德行為會“挺身而出”,29%的學生選擇“吃瓜群眾”,11%的學生選擇“不關心,當做沒看見”。由此可見,新時代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成效,但是仍需進一步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教育。
調查教師關注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程度,36%的學生認為“經常關注”,43%的學生選擇“偶爾關注”,20%的學生認為“不關注”。調查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師的排序中,依次是“黨政和團干部”“思政課和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在大學生理想信念受影響的排序中,依次是“父母及家人”“學校老師”“身邊的同學及朋友”。民辦高校師資數量不足,教師流動性大,專業課教師對學生理想信念重視程度不夠是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由此可見,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應綜合各種社會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調查中,91.7%的學生選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90%的學生選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76%的學生選擇“黨規黨章,黨史國史”。在思政課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涉及程度中,56%的學生選擇“偶爾涉及或相關章節涉及”,3.4%的學生選擇“從不涉及”。民辦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具有基礎性和普適性,但應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成長發展,滿足學生不同階段需要,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實效。
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主要以“傳統課堂授課為主”,而學生們更希望教師通過“以身作則”“經開展更多的教育活動”“建立互動交流的網絡平臺”“參與學生日常管理”的方式來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創新性,實踐性,造成教育形式化,機械化,不足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心理需求,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大大降低教育的實效。
在調查學生認為理想信念較常態化氛圍時,28%的學生選擇“能夠時時感到理想信念教育氛圍”,45%的學生選擇“在校園環境中能潛移默化接受理想信念教育”,27%的學生選擇“沒有氛圍”。在滿意度的調查中,51%的學生選擇“一般”和“不滿意”。理想信念是關于人的精神建設,鑄魂育人的教育,教育的實現需要持續性和常態化。民辦高校由于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師資力量的匱乏,教育教學方法的落后等各種原因,缺乏教育的常態化機制建設,造成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現狀滿意度較低。
構建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育人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提升教育實效的價值導向基礎上,從多元化教育主體,充實育人內容,豐富教育載體,健全評價機制方面保證整體教育質量。
1.強化新時代民辦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主陣地作用
高校是培養人才并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搖籃,是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地方。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高校在落實立德樹人的過程中,仍始終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高校黨員領導干部在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應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理想信念不是空口號,黨員領導干部“把理想信念時時處處體現為行動的力量,樹立起讓人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理想信念標桿”。“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自己是一個純粹的馬克思主義者才能感染影響他人,成為學習標桿。在“知”上,加強理論學習,做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素養的教育者,在“情”上,升華情感認同,做堅定理想信念的驅動者,在“行”上,堅守“紅色底線”,做工作生活全方位踐行馬克思主義的捍衛者。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民辦高校中的教育作用。高校基層黨組織與大學生接觸最密切,是民辦高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渠道。基層黨組織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過程中,以加強陣地建設為抓手,充分實現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務,從組織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三個角度增強育人實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導向作用。思政課是民辦高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本調查發現,民辦高校思政課程中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并不充實,甚至存在教育缺失的現象。思政課育人效果的實現涉及各個教學環節,在落實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應結合民辦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現狀,豐富課程內容以貼合學生現實生活,創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索多種考核手段以深化學生學習效果,以此實現思政課常態化育人。
提升教育教師隊伍新素養。教師教育隊伍的建設與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緊密相關,教師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體,承擔著教育的重要任務。民辦高校教育教師隊伍具有自身的弊端,年輕教師比重大,教師流動性大等,民辦高校建設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機制需從教育教師隊伍的“量”和“質”上著手。構建多元化理想信念教育教師隊伍,以保證教育的“量”,包括思政課教師,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專業課教師,廣大的輔導員和班主任,后勤管理人員等各部分高校管理人員都可參與其中,以思政課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軸心,專業課教師結合專業特色課程思政,輔導員和班主任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做好學生思想工作,以幫其樹立健康理想信念,黨政干部及各部門管理人員以“學生為中心”做好管理工作,以“民主參與”的原則,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到管理工作當中,以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各部門相互配合,以營造校園理想信念教育新環境,以期教育全方位進入高校管理各環節,實現教育常態化。提升教育教師隊伍綜合素養,以保障教育的“質”。常態化制度化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增加教育教師隊伍的知識儲備,提升政治素養和道德素質,教師應緊跟時代變化,學習各種新興網絡媒體軟件和教學技術的使用,以便靈活應用新媒體軟件進行教育教學。
營造校園新環境,打造教育新常態。營造校園理想信念教育新環境,以實現潛移默化的沉浸式教育。加強校園全方位育人硬環境,創新校園以德育人軟環境。校園環境建設以“學生為主體”,在校園硬環境建設上下功夫,校園基礎建設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營造隨處學的氛圍。創新校園軟環境,組織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文明性,科學性,專業性,實踐性的社團活動,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形成規模化,常態化的教育模式,營造隨時學,人人學的學習環境。
2.發揮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家庭作用
理想信念教育是長期系統教育,是在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協作下開展進行。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場域,在大學生成長中發揮著重要的熏陶和促進作用。深挖家庭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從家長表率,家風傳承和家校配合三個維度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家長表率作用透過家長的言行,思想和文化素養來潛移默化影響子女,家長厘清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各種形式的家庭活動加強子女優秀人格品質的塑造。家風傳承延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美德,代代相傳的家訓文化與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賦予新的時代特色,更能堅定青年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夯實思想根基。家校配合,形成理想信念教育合力。以家校形成一致的理想信念教育理念為前提,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教育實踐上延展學校教育,是聯結社會的橋梁。家庭教育要以學校教育為依托,增強家校之間的聯系,家長隨時關注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發現問題學生和學生問題,配合學校積極解決以促進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形成教育合力。
3.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
理想信念形成的內在性和自主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本次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效果不理想,高校缺乏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條件和環境,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也未得到啟發。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機制,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樹立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理念。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措施可從增強學生理論學習,積極參加實踐方面進行。增強理論學習意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通過組織自我教育的例會,知識講座,競賽等形式的馬列主義理論的學習,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會其科學性和真理性,培養學生自身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以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其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積極參加實踐活動,促進理想信念外化于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想認知水平是前提,付諸實踐行為才是最終目標。民辦高校鼓勵大學生參與校內實踐和校外社會實踐。高校黨團組織活動,各種校內社團活動,主題教育活動,高質量的觀影活動等形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參觀愛國教育基地,革命圣地等,感受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鼓勵大學生深入基層,開展企業調研,農村調研,認識國情,了解國情,充分認識黨的領導方針在社會實踐當中的正確性,科學性。通過兩個層面的實踐教育,大學生能夠將個人理想信念與社會理想信念相融合,社會理想信念是個人理想信念的指引,個人理想信念是社會理想信念的基礎。
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是根據人的認識進步和社會發展要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確定的。民辦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新時代教育因素,遵循大學生發展規律,充實內容育人機制,使得理想信念教育落實落地,入心入腦。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運用“大思政觀”把握時代變遷線索,深挖思政育人元素轉變為教育教學資源。例如,艱苦卓絕的黨奮斗史轉化為教育教學素材,挖掘立黨為國,執政為民的初心和使命,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歷史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融入新時代教育因素,理想信念教育中增加“互聯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教育等因素。加強高校網絡理想信念教育陣地建設,提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例如在高校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網頁上定期更新理想信念教育相關教育內容。堅持“黨媒姓黨”,引導社會輿論熱點事件發展方向。在關系到國家發展方向,制度建設等方面要用于批駁,揭露其本質。民辦高校大學生自主時間較多,由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容易過度依賴網絡。建立“網癮”“手機依賴”等篩查機制和預防機制,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助其合理使用網絡。
在調查中發現,民辦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載體種類少,以課堂教學為主,存在形式化,缺乏生機和活力的問題。豐富理想信念教育載體種類,現實載體與虛擬載體共建,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融合,構建線上線下育人機制。當前理想信念教育載體種類主要以課堂載體,文化載體,管理載體,活動載體和網絡載體為主。低年級學生應以理論學習為主,結合不同教學內容舉辦相關主題活動實踐,打牢理想信念教育理論基礎,線上線下教育模式。高年級學生學習更具專業性,創造性,更多借助管理載體,活動載體等形式。例如,組織學生分享會,以學習專業領域榜樣人物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醫學生樹立“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理想信念等。網絡普及使得理想信念教育也進入數字化教育時代。民辦高校積極創建網絡教育平臺,結合不同年級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特點,通過慕課,微信公眾號推送等媒體形式,打造制度化常態化線上學習模式。豐富教育載體,實現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結合,構建線上線下系統性,層次性,動態性的育人機制。
理想信念教育實現常態化育人,評價反饋是重要環節。高校健全評價反饋機制,明確目的在于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實效,逐步實現多層次,全時段的評價反饋機制。多層次是指對各級管理人員,全部教師和全體學生進行師生互評機制,構建不同層次人員的評價反饋指標,例如,評價學生學習態度,參與活動,人際關系等方面表現,以樹立理想信念典范。全時段是對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效果進行定期不定期的評價反饋,發現問題,及時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