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利琨
(普洱廣播電視臺,云南 普洱 666500)
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革命風潮,傳媒領域逐漸融入了大數據、云計算、5G、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科技因素,使得傳統的靠電視、報紙、廣播等支持的媒體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方便快捷獲取信息的需求。因此,媒體發展更加趨向于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在新聞表述過程當中,新聞語言的使用屬于新聞內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應該以真實性、準確性和客觀性為主,但這并不容易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在語言使用中更加創新、多元和網絡化,反而很容易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而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媒體的新聞語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新聞語言融合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語言特點,表現形式呈多元化,時代特色相對明顯。
關于媒體融合有多種不同的定義,首先提出媒體融合這一定義的是美國科學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狹義的媒體融合是指人們把不同媒體形式組合到一起形成某種新的媒介形式。而廣義上的媒體融合是所有媒體形態以及有關基本要素的交叉集成、整合,不但涉及媒介形態的融合,而且也涉及媒介特性、傳播方式、所有權、組織架構等基本要素的融合。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媒體融合已經涉及到渠道、平臺、內容、經營、管理等多個領域,以傳統的媒體形式與新型媒體進行資源共享和利益互融,例如,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與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進行優勢互補,從而在新聞的“策、采、編、發、控”等環節打造媒介一體化的融合媒體生態。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受眾獲得信息的途徑相對廣泛和快捷,媒體競爭也越發激烈。新聞媒體為了爭奪受眾的注意力,獲取更多的瀏覽量和輿論話語權,往往只追求新聞的實效性,反而對新聞語言使用的質量把關不嚴,從而造成語言不規范和迎合性顯著的問題。
目前,新聞語言的規范化和專業性表達明顯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聞語言中經常出現錯字。這是由于目前許多寫作任務都是由電腦打字甚至是語音轉化為文字完成的,這樣就會造成連打和語音識別問題,導致錯別字多或識別錯誤。二是新聞語言中邏輯混亂的現象嚴重。很多新聞工作者為了控制稿件字數,對原始稿件進行大量的內容刪減,但并沒有進行全文的重新審核,忽視了文章的邏輯性,造成邏輯混亂。三是新聞語言出現了不規范的問題。這是當記者、編輯或其他新聞工作者發現一些他們不太了解的專業詞匯或內容時,并沒有深入研究,僅憑借自身的理解就將這些詞語用在新聞稿件當中,從而造成用語不規范的問題。四是新聞語言表達不規范。新聞工作者一味追求語言表達的創新,忽視了新聞語言的簡潔性,從而導致文章內容太過花哨,句子之間表意不清。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為了吸引更多的閱讀量,新聞語言的使用似乎是為了迎合受眾的口味。特別是一些媒體工作者為了過分追求新聞的點擊率和閱讀流量,故意使用一些夸張的新聞詞匯來報道新聞。還有一些在新聞標題上故意含糊語義,利用受眾的好奇心理引導閱讀,形成所謂的“標題黨”。作為新聞媒體工作者,這樣的行為并不可取,新聞工作者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受眾獲得信息和知識,而不能以這種博人眼球的方法去獲取流量與點擊率。這一現狀也從側面表現出了部分媒體的工作人員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綜合素養不高的問題。
第一,網絡用語增多。受網絡多媒體和移動新媒體的影響,受眾參與新聞傳播的過程越來越簡單方便。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由于受眾群體的偏好推動,使得一部分網絡詞語被廣泛運用,逐漸成為流行語。這些網絡流行語通過新媒體構建的傳播網絡被應用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從而使得這些網絡流行語的熱度居高不下。網絡流行語相較于傳統嚴肅的新聞語言而言,經常采用諧音梗,或者一個詞的首字母組合起來變成縮略詞等,這些詞語具有活潑生動的一面,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向和特定的含義。例如,近年來比較流行的“yyds”,是“永遠的神”的每個字的首字母組合在一起變成的縮略詞,代表無法超越的狀態,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第二,新聞語言使用日趨多元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逐漸加快,受眾接收新聞和其他信息往往是利用去洗手間、等公交車等碎片化的時間,而新媒體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也具有“短平快”的特征,即使用更短的詞語和句子去表達更多的含義,比如“520”代表我愛你,“細思極恐”代表仔細想想覺得十分恐怖,甚至一些字母和表情包等也具有特定的意義和指向。
第三,新聞語言的使用更加平和化。傳統媒體受自身定位和功能的影響,在新聞語言使用過程中,選擇的詞匯往往比較客觀、刻板、規范和嚴謹,使受眾閱讀或觀看起來感覺特別“官方”。當新媒體出現后,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功能和定位,在運用詞語時更加平和化,語言使用更加接地氣,能夠給受眾留下親切、美好、自然的感覺。例如,2015年7月27日內蒙古電視臺《新聞天天看》播出的《避風險修煉挑選分級B 基金“六脈神劍”》中,“六脈神劍”一詞出自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是指含于指尖的內力隔空激發出去,使其以極高速在空中運動的一門技術。把這樣的詞語融入到財經類新聞中,不僅讓人感覺到有意思、好玩,而且給受眾的感覺更加平和、接地氣。這樣,新聞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就縮小了,受眾也有了更好的新聞閱讀和觀看體驗。
首先,新舊媒體語言趨于交融。新舊媒體語言交融的特點是由媒體融合的交融性決定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互聯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使得新聞內容中使用網絡語言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比如“Hold 住”“打call”等詞語,不僅可以使新聞內容更加“接地氣”,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還可以利用這些流行的網絡詞語來調動年輕受眾的閱讀興趣。網絡新聞媒體的語言廣泛使用網絡流行語,雖然更加自由化和大眾化,但也使得新聞語言失范和媚俗化。這就需要網絡監管的逐步規范,使得網絡媒體語言也在逐步正規化,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過程中要揚長避短,新聞語言要堅持使用正式語體,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追求前衛而喪失新聞語言的本質特征。
其次,語言表達趨于依附語境。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信息的傳播遠遠超過了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模式,而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聞信息的傳播更趨向于網絡化。例如,近些年越來越受歡迎的移動新聞現場直播模式。新聞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新聞現場的直播,通過鏡頭的轉變帶領受眾實時地觀看新聞現場。因此,在直播環境下的新聞報道中,新聞語言的使用也要根據場景的切換而變化,使得新聞用語更加趨于口語化,詞句連接偶爾會出現很大的跳躍,與傳統錄播形式相比,語言節奏的把握也會有所不同。在直播過程中,新聞工作者不能冷場,要一直為受眾解說,從而使受眾了解直播現場所要傳遞的新聞內容。
第三,語言風格的互動性。在媒體融合時代,比較熱門的網絡平臺,例如,抖音、小紅書、微信、微博等為受眾提供了評論與交流的平臺,使得新聞語言具有互動性和親民性,從而與受眾的距離不再遙遠,從而更加接地氣。傳統的新聞傳播途徑往往都是單向傳遞信息,新聞語言表達的方式也是單向化的,使得受眾被動地接收信息,無法進行實時互動,因此受眾的參與感比較低。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目前許多新聞的傳播途徑都是雙向的,受眾在觀看和閱讀新聞信息的同時,也能根據新聞內容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還可以通過分享、轉發的方式參與新聞的多次傳播。
最后,具有明顯的偏向性。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語言體現出明顯的大眾化傾向和時代特征這兩個方面。大眾化傾向即報道方式具有平民式的特點。新聞是針對一個社會群體加以報道的,但因為社會群體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理解能力也有一些差別,所以新聞語言的運用上既需要具有規范性,又需要具備大眾化的傾向,盡量讓受眾都能看懂并聽懂報道所要傳達的意思。其時代特征,即以媒體為主導媒介所要報道的新聞內容是現階段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媒體所要傳達的則是主導思想,除傳統媒介之外,新媒介的語言發展也要遵循傳統媒體的話語規范,所以新聞報道語言具有很明顯的時代特點。
首先,媒體的多樣性。科技的進步是媒體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得媒體發展具有多樣性的趨勢。媒體的每一次發展和變化都會導致媒體語言的發展和變化。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典型媒體,由于傳播信息的范圍受到局限,使得在傳統媒體時期的新聞語言發展腳步緩慢。而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從以往的網絡新媒體,例如網站、博客、搜索引擎等,到現在的手機新媒體,例如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還包括數字電視和網絡電視等,多種媒體形式使得新媒體的發展越發迅速。語言是人們溝通和交流的工具,新媒體的“新”既表現為技術的創新,也表現為語言的創新。因此,在新媒體出現后,新聞語言也得到了快速進化和發展。
其次,人們的需求變化也是新聞語言變化的原因之一。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語言的發展使人們找到了創造語言的快樂,特別對于年輕人來說,更多的互動使得人們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能夠使人們從新聞中產生的聯想,通過網絡詞語表達出來。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時,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也讓人們渴望精神上的滿足。因此,人們通過創造新詞、句子,改變語法結構,“創造語言”等方式來緩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新媒體語言的創造可以是在原有語言的基礎上的改進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是形式上的,還可以是文字上的,也可能是用娛樂的心態來模仿已有信息。在與互聯網新媒體互動的過程中,人們創造語言來打破原有語言的束縛,享受精神世界的自由。當某種語言模式得到迅速傳播和廣泛使用后,這種創造語言的快樂就會更加強烈。
另外,年輕人對“話語權”的訴求決定了輿論的走向,數據顯示,2022年20—29 歲的中國新媒體用戶占比為30.07%,這個年齡段的用戶就占據新媒體總用戶的三成,用戶整體呈現年輕化。年輕人是網絡和新媒體的主要使用者,從數據上不難看出,這部分人群當中的很多人還都處在沒走上社會或剛剛走上社會的階段,經濟不能完全獨立,從而導致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缺少“話語權”,但由于年齡的特點,他們想象力豐富,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尋找自己的“話語權”,他們選擇在網絡上創造屬于自己的語言,成為網絡和新媒體的主要推動者。虛擬的網絡世界可以提供年輕人創造語言、傳播語言的空間。他們的言論更加自由,從而釋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盡管這些年輕人沒有刻意地去宣傳新媒體的語言,但他們對于新媒體語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力。
傳統的新聞媒體使用的語言十分刻板,這種規范性的語言使人們很難展開聯想,想象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新媒體語言,特別是網絡流行語的出現,使得受眾很容易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轉移生活壓力。特別是年輕人往往喜歡對新聞信息進行滑稽的模仿,也能滿足人們對于新聞語言的聯想。人們將原有的新聞通過娛樂和幽默的方式傳播出去,比如代表親吻的“么么噠”,“么”通過模仿親吻的聲音來使人們產生視覺上的刺激,“噠”本意為模擬馬蹄聲的擬聲詞,通過這個字的利用來刺激人們對于聽覺上的聯想。再例如“奧利給”,就是我們常說的給力的意思,人們將“給力噢”進行聯想,把詞語倒過來讀作為感嘆詞。
最后,新媒體語言的強勢性。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也是存在語言之間的競爭的,這就是語言中的強勢和弱勢的區別。在語言的競爭中,強勢的語言是指人類頻繁使用的語言,在人類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一直存在,更易于被人類所接受和傳承的語言。弱勢語言是指在人類交際過程中使用頻率較低的語言,這種語言會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聞語言和網絡語言增多的原因之一是新媒體語言具有執行力強的特點,新媒體語言傳播迅速,具有趣味性和聯想性,能夠很容易被人們記憶和傳播,特別是在新媒體背景下,網絡語言使用的群體呈年輕化趨勢。因此,在新聞表達中使用網絡語言具有很大的優勢,更容易吸引受眾點擊和閱讀。特別是閱讀新聞內容之后,人們想表達相同的情感就會運用相同的語言,這種趨同心理增強了語言的強勢性。
綜上所述,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方式產生的變化,對新聞語言的運用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傳統的新聞媒體語言往往較為規范、簡練,用詞也比較客觀和理性。而傳統的新聞媒體融合了新型媒體語言的自由隨意和簡約,可以使得新聞語言更為生動活潑,煥發生機,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點。在融合媒體背景下,新聞語言的創新、多元、接地氣更加能體現人民群眾的心聲,使得新聞事實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從而使得新聞事件展現出不同的角度和意義,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從而實現新聞傳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