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言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青島 266071)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媒體平臺出現在社會生活中,融媒趨勢越發鮮明,在此種情況下,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遭受沖擊,傳統的新聞編輯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難以牢牢吸引受眾的視線、維護受眾群體的穩定。因此,應當基于融媒體時代背景,積極主動轉變新聞編輯思維,對新聞編輯進行創新,將更多的新媒體技術、融媒思維融入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中,以此優化新聞編輯思維模式與工作方式,調整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路徑,推動廣播電視新聞向融媒化方向發展,更好地為社會受眾提供優質的新聞。
一方面,融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面臨更多的挑戰。隨著融媒體的發展,海量信息在網絡中傳播,越來越多的自媒體、網絡媒體搶占新聞傳播陣地,博取受眾眼球。一部分新媒體為了獲取更多的受眾與流量,提升自身的關注度,甚至會在平臺上發布一些存在漏洞的信息;還有一部分媒體網絡編輯,會模仿其他媒體的傳播角度與方式,造成行業亂象[1]。同時,互聯網快速發展,受眾所接收的信息更新速度飛快,信息魚龍混雜。在這樣復雜混亂的媒體環境中,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不僅需要完成原本的新聞編輯工作,更需要積極主動聯系新媒體平臺,主動對接微博、微信和客戶端,更需要加強對海量信息的篩選與判斷,把好質量關,保證為受眾輸送高質量、真實可靠的新聞內容。
另一方面,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身處融媒體環境中,面臨很多的機遇。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作為傳統媒體仍然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與權威性,這得益于廣播電視新聞對內容的層層把關、對信息的嚴格篩選,也得益于新聞編輯等工作人員的認真負責。近些年,廣播電視新聞作為傳統媒體開始向著融媒體方向轉型發展,大量廣播電視新聞與各類平臺合作,建立和經營自己的公眾號與客戶端,不斷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傳播力與公信力。可以看出,廣播電視新聞已經進入了融媒化發展階段,此時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面臨著更多的發展空間,只要轉變觀念、創新工作方式與流程,積極主動與廣播電視新聞攜手探索融媒化發展方向,就能夠提升自身的素質與能力,提高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整體水平。
無論是從機遇方面考慮,還是從挑戰方面考慮,創新是推進廣播電視新聞轉型的必要措施。
隨著融媒體的深度發展,受眾對廣播電視新聞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新聞需要具有時效性、新聞需要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與興趣、新聞需要滿足不同傳播路徑的傳輸需求。在這樣的需求之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也應當積極主動適應融媒體的時代變化,提升“融”意識水平,增長“融”的工作本領,這樣才能更好地參與到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的采集與編制中,提升新聞編輯工作質量與效率。
一方面,要求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思維發生轉變。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應當積極主動適應融媒體發展方向,從思想上認識到“融”的重要性,主動解放思想,學習更多新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進一步開展編輯創新。
另一方面,要求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融入新媒體特征與元素。廣播電視新聞作為傳統媒體的領頭羊,其權威性與專業性是不可比擬的。因此,不能夠完全拋棄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模式,而是要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有選擇地進行優化與調整,合理融入新媒體元素。例如,連接新媒體平臺、以平臺作為信息獲取渠道等,取長補短、優勢融合,形成具有融媒體特征的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模式,這樣才能提升廣播電視新聞在融媒體時代的影響力。
此外,要求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掌握更多的新媒體技術。廣播電視新聞制作中,編輯主要負責對新聞進行選題、策劃、編制等,這一過程中都會運用到新媒體技術。在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中,應當積極引入新媒體技術手段,以新媒體技術輔助選題,落實策劃,優化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整體水平。以閃電云APP 為例,其整合了新聞的策劃、報題、采訪、審稿等一系列過程,將這一過程調整為線上處理,促使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策、采、編、審、發、評”多個環節環環相扣,實現各環節的緊密銜接,最大程度上實現了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融合發展。
從上述融媒體時代對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新要求來看,創新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思維、流程與方式,是進一步形成融媒體特征的現代化廣播電視新聞模式的必需措施,是傳統廣播電視新聞轉型、升級與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應當率先創新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職業意識,以融媒體思想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人員的個人素質與職業技能,從而為之后的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創新奠定基礎。
第一,應當創新編輯人員的個人意識,促使其具備輿論陣地意識。無論是哪個時代、傳播方式與環境如何變化,新聞編輯都應當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形成新聞職業意識與輿論陣地意識,這樣才能夠在編輯工作精準確定新聞定位,主動承擔新聞編輯的社會責任,以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新聞編輯工作的核心理念。廣播電視新聞是人民群眾與黨、政府溝通的橋梁,若新聞編輯缺乏職業意識與政治素養,看待問題的視角比較片面,很難把握新聞的關鍵點,難以引領受眾把握新聞本質,也無法承擔起以新聞引導社會輿論的職責。因此,在融媒體環境愈發復雜的情況下,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政治素養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基于編輯崗位職能與責任,以協調能力作為保障。在融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新聞編輯范疇逐漸拓展,其與記者、攝像、制作等其他環節相交融,無法避免會涉及到其他環節。因此,應當創新新聞編輯的職業意識,認識到融媒體視域下新聞編輯的“融合”特征,從而協調各環節,有效提升新聞編輯整體水平[2]。
第三,應當創新新聞編輯的職責概念,既要保留原本的“作為黨和人民群眾的喉舌”的職業思想,也要積極承擔崗位責任,具備上傳下達的良好意識。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愈發繁瑣,編輯人員既要把控新聞內容和新聞品質,更需加強對新聞傳達價值的審核。這就需要編輯人員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勇于擔當,這樣才能進行高效的新聞編輯。
做好新聞內容,是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重要責任,也是新聞編輯存在的意義。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的素材來源愈發豐富,要想更好地提升新聞品質,就需要從更多的角度發掘新聞素材與信息資料,不斷充實新聞內容,深耕新聞細節,從而把控廣播電視新聞質量。
從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角度來說,編輯人員需要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捕捉各種新聞信息,收集、整理與鑒別不同來源的新聞資料。根據資料形成新聞稿件,并且對稿件的標題、導語、結構、內容等部分進行把控,對新聞的畫面進行編制與審核加工;還需對視頻素材進行挑選與使用,將“有爭議”的視頻資料剔除,這樣才能夠保證新聞的質量。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獲取信息的角度更多,可以從更多不同的角度提取新聞素材,也可以在不同的平臺、載體上獲取新聞資料。此時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人員作為新聞質量的“把關者”,應當切實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積極主動從不同角度發掘新聞素材,從不同的角度、領域了解同一新聞事件的內容,對新聞事件的發展與變化了如指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篩選新聞素材,有效控制新聞質量。建議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人員積極創新新聞發掘的角度,尤其是對網絡中流傳的虛實不定的視頻、圖片,從更多的角度入手進行調查,比如視頻的來源、播放時間、流出途徑、新聞事件的發生時間與前因后果等,既要發掘全面的素材,也需要加強對現有素材的驗證與篩選,如此才能夠確保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使用的材料真實、可靠、實時有效,確保廣播電視新聞的質量。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各地區的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傳媒紛紛開拓傳播路徑,主動聯動微信、微博與客戶端,開通抖音直播間,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新聞內容,融媒體發展趨勢越發鮮明。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應當積極創新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思維模式,在新聞的選題、策劃、制作中凸顯融媒體特征。相較于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其受眾存在一定差異,體現出更鮮明的層次性與分類型特征,存在較強的不可控性。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之后,新聞受眾群體的主體地位逐漸提升,廣播電視新聞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頻率極大提升。此時新聞編輯必須樹立互聯網思維與融媒體思維,應當對新聞內容進行二次編輯,對新聞的標題、結構與內部分布進行調整,促使其具備“融媒”特征,可以適應不同媒體平臺的傳播需要[3]。
在融媒體時代下,人人皆可為媒,廣播電視新聞所面臨的競爭愈發激烈,其不僅在于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更在于與傳統媒體之間的競爭,更存在與自媒體之間的競爭。一些傳統廣播電視新聞轉型失敗就是前車之鑒,應當積極主動汲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在廣播電視新聞轉型的過程中關注轉型細節,尤其是需要加強對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環節的關注,通過創新編輯工作方式,實現新聞編輯的轉型與細化,促使廣播電視新聞更好地與新媒體因素相融合。在廣播電視新聞轉型發展過程中,新聞編輯人員不僅需要掌握文案策劃、選題與新聞策劃方式,更需要掌握直播、拍攝、剪輯、數據分析與發掘、智能技術應用、運營分析等一系列技能,這樣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寫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新聞VR 甚至可以延伸到編輯新聞的全過程,從新聞的選題到最終呈現均可以納入到編輯范疇內,這些情況均對新聞編輯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當定期組織開展針對新聞編輯的技能提升、行業交流與培訓活動,根據融媒體的新聞編輯工作需要制定考核機制,激勵編輯人員,以此提升新聞編輯的工作素養,促使其掌握更多的工作方式方法,將多種方式運用于新聞編輯中[4]。
此外,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的流程也應當進行創新。在以往的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中,各個媒體機構各自為營,而融媒體環境之下可以實現一次性采集、多元化生成、多樣平臺發布。因此,應基于此種改變創新采編流程,在匯集新聞素材與信息之后,將素材與信息納入資源庫,廣播電視新聞傳媒人員均可以使用素材,根據不同的媒體平臺傳播需求定向加工與呈現,形成不同的新聞傳播形式。比如,客戶端新聞、短視頻等。如此創新,不僅可以滿足不同群體對新聞的需求,更可以拓展廣播電視新聞的覆蓋面,有效融合新舊媒體的優勢。
良好的環境是進一步創新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重要保障,也是廣播電視新聞轉向融媒化發展的關鍵條件之一。基于融媒體視域,建議積極創新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外部環境,主動拓展新聞編輯的素材獲取思路,在拓展素材路徑的基礎上構建數據庫,打造數字化、共享化的新聞素材信息庫。利用技術手段打造信息庫,將更多的新聞編輯資源納入庫中,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時采集與更新數據庫,編輯人員可以根據不同的新聞編輯需求選擇下載素材,將素材作為新聞編輯的重要資料[5]。針對不同媒體平臺,新聞編輯人員可以進行內部交流,選擇不同的方式將信息庫內的資源進行整合,進一步掌握不同平臺的傳播形式與特點,實現新聞編輯的創新與發展。同時,在數據庫建設基礎上,可以針對不同平臺的新聞編輯流程與發布效果進行跟蹤監控,實時了解不同平臺的新聞發布形式與成果情況,統計與分析數據,實時監控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各個環節,促進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發展。根據融媒體的新聞編輯模式,可以組建全新的編輯小組,將多名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人員整合到編輯中心,負責不同環節的編輯,實現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專業化、協同化發展,進一步提升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高質高效。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到來之后,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環境發生了變化,如何創新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保證新聞編輯工作符合廣播電視新聞的融媒體發展需要,是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需要探索的主要方向。根據上述內容,在融媒體時代,應當根據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新的要求有方向地進行創新,兼顧編輯人員個人意識與編輯工作方式,既要對內調整工作方式,也需要對外打造良好工作環境,促使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持續保持廣播電視新聞的獨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