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亞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強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繁榮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1]布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更多滲透到民族自身的生活習俗,它主要起源于勞動、軍事、生活、婚喪嫁娶等,同時與原始的宗教活動也有著密切聯系?;诖耍家雷灏咽轿枳鳛橐环N古老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意蘊深厚,形式多樣,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目前把式舞的流傳主要集中于云南省羅平縣布依族鄉坡腳村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西方文化的入侵,布依族把式舞在傳承與發展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亟需發掘與保護。
布依族把式舞歷史悠久,“把式”是由各種兵器的耍法、招式、套路所產生,“把”指兵器種類,“式”指動作招式和套路。[2]相傳把式舞起源于早期的軍事活動,古代戰爭時期,布依族人民為了自衛,抵抗外來侵略和猛獸襲擊,在閑暇之余布依族祖先便召集本族青年男子操練各種兵器,布依族祖先根據各種兵器的特征,先后制造了八種兵器,用來保衛本部族人的安全,之后這八種兵器便一直伴隨著布依民族的生存發展。隨著社會的變遷,布依族人民擁有了自己的水鄉村寨后,社會趨于和平,各族人民和平共處,練習兵器成了布依族人民強身健體,增強體質的娛樂項目。把式舞通常在民族節日慶典、祭祀活動時開展,隨著時代的推移,布依族把式舞就演變成以喪事活動為主要流傳方式的舞蹈,時至今日,在坡腳村還保留著一套完整的兵器。布依族把式舞的種類繁多,主要有“大刀舞”“兩節棍舞”“流星舞”等十種,不同的兵器其招式、套路不盡相同,各具特點。有的兵器殺氣騰騰,具有排山倒海之勢;而有的則剛柔相濟,一守一攻,快捷靈敏;有的纏綿轉側,虛虛實實。每種兵器舞都是兩人對舞或多人共舞,表演時動作招式要求極高,套路、招式動作、表演程式等都極為規范,稍有不慎便會誤傷,故在把式舞表演時需要精準掌握技巧和熟練套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把式舞經過代代相傳,后又與漢族、彝族等民族的兵器舞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加之地域性特點,把式舞的功能得到拓展,其功能進一步擴大到節慶場合不可缺少的表演性節目。祭祀中大刀隊、三叉隊扮演護駕“么公”的角色,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獸平安。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充分體現了道具服裝對人體的強化作用,衣著裝束是給舞蹈節目帶來完整性及給觀眾帶來的觀賞欲的外在動力?;诖耍家雷灏咽轿璧牡谰叻b也蘊含獨特的含義,把式舞不是一種隨性的舞蹈,道具服裝都是由極其重要的舞蹈元素組成,服飾與舞蹈之間相互映襯,從而體現出布依族把式舞更深澳的文化內涵,同時渲染了表演時的氛圍感。
布依族把式舞所用的道具源于古代戰爭中的各種兵器,兵器的由來是在大規模且頻繁的原始戰爭中,布依族祖先結合歷史契機所創造。也就是說,蚩尤作兵的動機是因為戰爭的需要。它的種類有大刀、流星、三尖叉、兩節棍、耥耙、股桿、齊眉棍、霸王鞭八種,其中大刀和三寶叉最具代表性,不同的道具用于不同的舞蹈。布依族把式舞的道具與其他民族體育文化的舞蹈道具有著不相同的特征,把式舞兵器特點是刀如猛虎、劍為飛凰、棍打一大片等的兇猛兵法,兵器作為舞蹈道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民族特定的文化魅力,兵器也是把式舞組成元素中最具有顯著特征的,每種兵器在表演或比賽時都會系一條紅絲帶,其寓意勝利,把式舞從產生到發展至今均是以道具(兵器)為媒介載體。把式舞的道具在整個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起橋梁作用,其主要是襯托意境、傳遞情感,道具在整個把式舞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布依族的服飾圖案寓意吉祥,其服飾上的花鳥魚蟲圖案與其他民族不相同,還喜好布依族人原始的與巫術崇拜有關的幾何抽象紋樣。布依族把式舞中服裝頭飾更是別具一格,上衣為右衽“胖襖”,下裳為綢緞“長褲”,頭飾戴“涼殼子”。把式舞服飾基本是由布依族人民手工制作而成,服飾構造講究內涵美,這是遵循祖輩遺傳的審美,服飾與常見的舞蹈服飾迥異,服飾的元素是根據兵器及舞蹈動作所制定,服飾的顏色基本為紅黑藍三種顏色搭配組合,體現出布依族民族元素繁復、文化符號、生態美且博大精深。
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更多的是表現本民族的風格特色,在不同地域環境影響下會形成具有本民族風格的舞蹈形式。羅平縣境內的布依族把式舞是羅平縣布依族民眾開展的一項獨特的民間體育活動,動作類似于武術套路中的動作,其步伐與兵器的手位上和武術基本符合,在動作套路中多以對殺、對刺、對刀為主,不同的兵器招式、套路不同,步伐多變,如:踮跳、跺腳跳、跨跳、吸腿跳等,在表演時要求表演者之間配合默契。無論哪種兵器,都各具特點,既嚴格又規范,可以多人一起表演,也可單雙人進行,男女均可參加,武藝高強者經常進行單練或雙人表演。把式舞在動作上舒展大方,剛勁有力,含蓄細膩,跳動韻律和諧。把式舞主要分為娛樂性表演和祭祀性表演,不同的場合其表演形態不同。
在羅平縣布依族鄉坡腳村經常舉行娛樂性表演活動,娛樂性的活動主要有民族傳統節日或者喜慶的集體表演活動,而把式舞則是表演節目之一。不僅如此,當地居民還將把式舞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在1988年舉行的云南省首屆民族藝術節,把式舞中的大刀舞、金錢棍舞以游行表演形式參會;1993年,布依族兵器舞參加曲靖地區首屆民族文藝匯演;1995年舉辦的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中劉興邦代表云南省少數民族將把式舞中的大刀舞以表演形式參加,并榮獲銀獎;在2000年布依族把式舞還參了加曲靖市第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同時,把式舞在民族節日或婚慶活動中主要是以歡樂的形式展現,拋開其另一面來呈現,在此過程中,舞蹈的人數不限,但是參與人數均是雙數,主要是以兩兩對跳的形式,每人手持兵器,動作和形態以武術套路的動作為主,舞蹈模式根據兵器而選擇。
在祭祀表演時,把式舞便與喪葬活動緊密相連,在以前的意識觀念中,靈魂不滅是帶有自然宗教性質的一種世俗觀念,喪葬中的舞蹈就是基于這種觀念而產生。據天啟《滇志》第三十卷記載:“窩泥人死,吊者頭插雉毛,敲鑼打鼓搖鈴,忽泣忽歌,為亡人跳舞,名叫洗鬼”。故此跳把式舞是他們安慰生者,告慰死者的一種特殊方式,逝者在出殯前和出殯時均會跳把式舞,其意是為死者開辟道路,保駕護航,讓亡靈平安到達天堂之意。喪舞是我國很多少數民族都存在的一種人生禮俗,同時也是喪葬儀式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式舞在祭祀性表演中多數以圓圈的形式進行,在走動時加以驅除和驅趕的動作,意為驅趕熱美精靈,保護先人靈魂。在喪葬活動中把式舞人數會控制在50人左右,在出殯時會有一個領頭人唱著“呀-呀-耶”的音調,后面的表演者也是如此,表現出一種極度悲傷的情緒。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表現各有差異,但其基本點都是在于實用,即為人所用,基本每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均具有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陶冶情操的價值。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主要價值其一是彰顯本民族的精氣神;其二是增強布依族人民的體質。布依族把式舞最初起源于軍事,布依族人民為了自衛而進行兵器練習,由于承載著兵器的重量加上特有的功法,在跳舞過程中手臂和腳都在不停的移動,使得肌肉力量和關節得到長時間訓練,提高機體肺活量,刺激機體的新陳代謝,從而其間接的增強了人們的體質,進而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把式舞的顯著特點是將人體與兵器融為一體,有效提高練習者的靈活性,使人們在操練過程中產生一種“高峰體驗”從而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使人舒心釋然,使其身心愉悅。
羅平縣布依族鄉坡腳村是一個相對原始的部落,這里的布依族人民長期處在原始的自然環境中,對娛樂具有強烈的渴望,需要一種運動來滿足這種渴望,為此把式舞應運而生。在環境、經濟及文化等因素制約下,布依族祖先在此生產、生活中尋找傳承文化的文娛方式,把式舞便是坡腳村人民娛樂生活的再現,通過手持兵器舞動來渲泄內心的煩躁,以此自娛自樂,使情感得到體驗。同時在參與各種比賽、表演活動時享受這種美,使村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與現代體育相比,民族傳統體育更偏向于娛樂性和隨意性,現代體育更偏向于競技性,娛樂最早不是為了愉悅別人而產生的,更多的是宣泄自我內心的情感。把式舞產生的娛樂性在布依族先輩早期的生產活動中就逐漸形成,作為祭祀形式、健身手段,競技性較弱,娛樂性成分較高,極大地豐富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成為了村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布依族把式舞民族體育文化活動為人們聯絡感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交平臺,所謂“以舞會友”就是布依族民俗體育文化的精髓所在。由于把式舞具有獨特的觀賞性,故此在表演時會吸引眾多觀賞者,延伸了許多交流和展示機會,在這種活動中可能會接觸到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同時通過在一起跳把式舞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流、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還會增加人們的感情溝通、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更重要的是增強了本民族的凝聚力,增強了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當前經濟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得原始的羅平縣布依族坡腳村落已成為歷史,針對羅平縣布依族把式舞的繼承得不到良好的推動,同時受到新時代廣場舞、健身操等鍛煉方式的沖擊,故在新一代青年眼中民族體育把式舞已成為不符合時代的項目,民族傳統體育把式舞開始出現傳承斷層的現象。經調查發現:現如今把式舞傳承人(劉興邦)日漸衰老,因生存需要,外出打工青年也日益增多,即使留在村莊的年輕人對把式舞傳承意識也越來越淡薄,并且把式舞是起源于軍事戰爭時期,以兵器作為舞蹈道具,對他們產生的吸引力較小,且年輕人認為這種項目已不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再者,現代生活的多元化及娛樂性的多樣性等均對年輕人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對參與跳把式舞逐漸失去興趣,對把式舞的傳承帶來巨大的隱患,造成傳承者缺失的窘境,長此以往可能導致羅平縣布依族坡腳村這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
政府的扶持力度是把式舞傳承發展的主導,隨著鄉村振興的發展,羅平縣當地政府部門主要以建設新農村為主,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滿足村民生活需求。布依族村寨中把式舞歷史悠久,屬于古老的民間體育舞蹈,以前把式舞沒有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當地政府對此“非遺”缺乏明確化的管理制度,使把式舞被“冷落”。因此,政府的決策直接影響到把式舞傳承發展,目前政府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陸續開展,但力度仍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完善保護機制,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相關政府部門在保護“非遺”經費方面也陸續投入,但保護經費遠不足。當前把式舞尚未形成規模和具有一定影響力,把式舞的自我造血能力尚不具備。如果相關政府部門在經費投入上存在不足,不能提供傳承場地設施設備,那么傳承人的培養將會受阻,這將是限制把式舞傳承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想要傳承和發展,那么“走出去”就是關鍵,只有讓大眾了解這一文化,將其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文化才會經久不衰。但由于把式舞存在于云南羅平布依族坡腳村村落,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加之其所處地理位置偏遠,目前發展的規模較小,這個地方是少數民族地區其數字化程度較低,信息接受能力較薄弱,種種因素阻礙了把式舞的傳承空間與視野,故把式舞呈現的覆蓋面只局限于當地。有關把式舞的表演以及比賽都只出現在當地的傳統節日或是喪葬活動上,參加省級以上的表演活動次數極少,所以政府部門對把式舞的關注度稍低。
羅平縣布依族把式舞延續發展至今,既是布依族的精神圖騰,也蘊含著傳承人精湛的技術與精神品質,目前他們是以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傳承,缺乏專業性的文字記載和規范性的教學。因此,培養傳承人的教學模式就至關重要,保證技術與傳承精神正確無誤的傳承給下一代,故對把式舞后繼人才的培養確實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拓寬傳承視野,由于能準確把握把式舞技術動作的青年寥寥無幾,這想要發展好把式舞是不太現實的。因此需要提高新一代青年的認知水平,培養系統性傳承人,經實地調查發現:云南省羅平縣布依族坡腳村大部分青年都常年在外務工,在家時間較少,對把式舞接觸也較少,這顯然不太適合作為傳承人培養。既然要培養傳承人就應該從小抓起,在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每個寒暑假組織青少年兒童參加訓練,從小培養基本功和規范技術動作,繼而從中挖掘優秀的青少年兒童作為傳承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青少年兒童對把式舞產生興趣,那么在進行練習時才會專心致志。學??蓢L試把這一項目引進學校作為一門特色課程進行教學,以便對優秀的傳承人進行系統訓練,加強傳承人培養體系建設是傳承該項目的基礎。
政府部門作為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風向標作用,應當制定相關的“非遺”文化保護管理制度,規范、細化性的管理,做好體育運動的指導工作,加大對把式舞的政策引導和支持,給予保護經費上的支持和傾斜,進一步增加基礎場地設施的建設,組織協調開展少數民族運動會,給布依族把式舞提供展示平臺。當地政府還應不斷挖掘、整理、傳承發展羅平縣布依族坡腳村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建立一個完善的保護和傳承體系,而政府的高度重視是把式舞傳承工作順利進行的主觀條件。由此可見,政府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引導對傳承把式舞尤為重要。把式舞作為羅平縣布依族坡腳村這一民族體育文化的突出的亮點,應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自媒體的普及,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與發展的道路必然越來越寬廣,但對于部分瀕臨易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制定“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加大宣傳,以多種宣傳渠道進行推廣。云南省羅平縣布依族鄉坡腳村被稱為“全國文明模范村”,這里有著名的旅游業,如國家4A級旅游區九龍瀑布群、有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園”稱號的萬畝油菜花海及中國最美的峰林——金雞峰林就位于該縣。每年都有諸多游客慕名前來,這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把式舞是羅平縣布依族鄉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然也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的眼球,當地可抓住這一機遇大力推廣把式舞。在充分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充分發揮政策優勢,深度挖掘把式舞所蘊含的價值,推動把式舞與旅游業的協調融合發展,這不僅推動了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還宣傳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此同時,在大數據背景下,還可以通過“互聯網+”、自媒體、電視等媒體拓寬把式舞宣傳途徑。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身份的象征,是一個民族日積月累的精華,記載了一個民族豐厚的歷史底蘊。民族傳統體育更是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隨著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涌入,社會的急劇轉型,諸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的價值定位趨于模糊化,甚至逐漸走向消亡。為了傳承與弘揚布依族把式舞,需要注重對傳承人的培養,政府必然要加強對把式舞傳承工作的推進,不斷拓寬傳承發展的渠道,增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與此同時,充分挖掘、整理出民族體育文化資源的發展潛力,推動當地民族的經濟發展,構建與體育產業融合的其他產業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