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摘 要:“課程思政”并非單純的“課程+思政”,它是一種對新課程觀的重新塑造,在這一點上,高職院校要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結合起來,需與學科教學、課程標準相結合、相促進,由此強化有機融入,構建融會貫通的一體化“大思政”格局,達到“1+1>2”的育人效果。本文依照文獻對比法和理論分析法,首先就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融入通識課程教學進行了論述,其次提出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融入通識課程教學的標準化建設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通識課程,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45
1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融入通識課程教學概述
在高職院校中,通識教學是造就高素質人才的基礎,是溝通思想政治與職業生涯的紐帶,是“育人”與“傳道”的橋梁,對此高職院校需積極落實思政引領、通專結合、實踐創新、全面育人的教學理念,立足于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針,由此促進學生全面成才發展。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需合理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各類通識學科中,并全面升級通識教學課程,積極開辟通識教學新途徑,努力創建通識教學的“黃金”課程,同時還需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教學任務,以“課程思政”為核心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將其綜合運用于公共基礎課程的構建之中。
2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融入通識課程教學的標準化建設措施
2.1 一依據
根據課程所歸屬的專業類別及其學科內涵進行挖掘,并按照課程學科構成要求確定了通識課程教育功能和課程教育目標,即以學科建設為依托,確保并結合課程歸屬及其服務領域中的工程專業的基本特點、發展歷史以及現實狀況、未來發展趨勢等,從而將所涵蓋領域與專業的發展歷史有機地融合,將著名科學家和模范人物的事件與普通課程教育目標有機地融合,其內容涵蓋課程理論、概念以及學習過程和活動的具體事件內容等。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努力挖掘融入內容所富含的使命感、責任感、愛國精神、奮斗精神等,由此在課程思政元素的推動下,在通識課程教學課堂中合理內化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學生的自覺行動。
2.2 三結合
2.2.1 要結合學生未來所從事工作的職業素養要求進行挖掘
專業素養是職業內部的標準和需求,是從業人員在工作中所展現出的綜合素質。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內容為道德、職業技能、行為、作風、職業意識等。對此,基于標準化教學建設,在通識教學中合理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并且應結合不同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特征,學生未來職業發展以及學生成才發展等方面,教師需從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職業素養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挖掘出通識課程內所具備的育人元素,由此增強課程思政融合效果,保障課程育人的實效性、針對性,進而合理促進與提升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與學生的綜合素質。
2.2.2 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行挖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所進行的一切理論與實踐活動的主旋律,是對學生進行四個自信、兩個維護思政教育最為生動的教材。對此,教師需結合通識教學課程要求,明確標準化建設要點,進而選擇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相關教學內容合理融入到通識教學課堂內,由此讓學生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切情感得到激發,從而提高課堂的育人效果。
例如:將“課程思政”與英語學科相融合,教師需明確英語課程改革是新時代、新要求的重要內容,是黨和國家對大學教育的重要要求。教師只有對教材知識體系、能力培養結構、編寫意圖等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才能將培養目標細化到各個章節、各個課程。
如:在教學“中國夢(China dreams)”一課時。這篇文章準確地闡述了中國夢的含義:“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就是要讓每個中國人都有一種信仰,那就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有更好的生活。每一個中國人都參與并創造了中國夢想。在此,教師通過課堂上的口頭交流或課外作業,讓同學們對“中國夢”有更多的認識和探索。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發表演講,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夢”。多年以來,我國在國內外多次對“中國夢”進行了解讀和充實。教師也可以通過下載相關視頻,將“中國夢”的內容通過翻譯、配音、英語講解等方式進行延伸,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夢的內涵,由此真正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愛國主義精神,并且也達到了“課程思政”與通識教學融合共促的目的。
2.2.3 要結合國際國內時事進行挖掘
新時代學生自身有著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以及社會公眾事件的熱情,對于國際國內時事以及社會熱點問題,學生均比較關切,且學生自身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對此,教師需結合國際國內時事挖掘“課程思政”內容,并將其合理融入到通識教學之中。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將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與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放在國內外兩個大局和兩種文化的背景下,發掘出對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有提升作用的內容,并由此開展通識課程教學活動[1]。
2.3 三融入
2.3.1 融入教學方案是關鍵
在融合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與通識教學時,教師需利于標準化課程建設體系,確定融入教學方案的方式。教學方案是實施教學設計的關鍵,而教師是實施教學方案大綱的主體,對此教師需從制定方案開始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在此過程中,需確保融入的內容、時機以及方式辦法等合理有效,并結合通識課程教學體系、教書育人規律等完成對教學課堂的合理設計,這是高職院校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環節,也是教學的重點工作。
2.3.2 融入課堂教學是重點
所有的高職專業通識課堂均具備教育作用,且課堂是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師在挖掘思政教學要素時,應保證教學思政要素都能被完整地納入到課程之中,這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和教學的關鍵原則。對此,教師需選擇合適的、多元的教學方法作為輔助,由此探尋思政要素融入課堂教學最優方法。
如:傳統的語文課程體系存在“重知識輕方法,重結果輕過程”的特點,且大多僅限于講解語言知識、文本內容。教師需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并選擇合適的教學輔助辦法[2]。教師需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語文教學課堂的主要抓手與核心,并按照文化育人、全面育人的基本要求,基于語文學科特點,確立育人目標,并在全面育人與語文學科的思想下,提煉出語文課程所要傳達的核心價值觀,其主要內容有3個方面:(1)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2)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觀;(3)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2.3.3 融入學生自主學習是重要拓展
在實際的教學融合過程中,教師需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活動,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體會到學科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必然聯系,并且自主學習還可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能力,進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領悟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更加堅定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主動承擔起任務和責任[3]。
3 結 論
綜上,“課程思政”并不意味著“課程+思政”“思政化”“去知識化”,其更多地體現了各學科的教育作用,特別是高職院校通識教學課程所發揮的育人作用。對此,教師在明確“課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后,還需基于通識課程標準,挖掘課程中所包含的思政要素,對課程內容進行再認知,并進行重組和再造,由此將所發掘的思政要素與課程教學相結合,從而使所授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體系教育上有機統一,達到教育與培養人才相結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