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穎,楊 帆,翟輝龍,曾 燕
(重慶市萬州區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0000)
黨的“二十大”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緊密的區域,鄉村生態文明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戰場。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經濟、人與社會協調發展是綠色發展的基礎要求[1~3]。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
產力[4],因此在快速城鎮化和大力發展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著力解決鄉村經濟和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20世紀中后期,鄉村研究受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對于鄉村生態發展問題給予廣泛關注,在鄉村生態振興上研究方向有鄉村可持續、生態系統規劃、鄉村發展振興計劃等方面[5],如以美國、英國、法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過“農村振興村建設”“農村振興計劃”等[6,7]政策機制,大力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激活農村土地、資產,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吸引資本、人才回流到農村,以緩解農村空心化現象,促進鄉村振興。以日韓為代表的國家提出“新農村運動”“村鎮綜合建設示范工程”創新機制,以應對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城鄉發展差距擴大和農村地區的經濟衰退等突出現實問題[8]。近年來國內學者對鄉村生態的研究多聚焦在鄉村生態治理內涵與理論,如張志勝[9]在研究中指出,農村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相互促進,生態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但少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本文依據科學理論,與規劃實踐相結合,為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早日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理論借鑒。
我國山地地形分布廣泛,國土面積中有2/3的山地,西南地區的山地面積達到其總面積的95%,其中重慶萬州區地處四川盆地東部,位于第二三階梯過渡帶的地質構造交匯處,形成山、臺、階、谷、峽、崖、坎等多樣地貌組合,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全域山地地貌占81.05%,同時萬州區是移民大區,累計搬遷安置三峽移民26.3萬人,占三峽庫區的1/5,占重慶庫區的1/4;萬州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之一。從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萬州區不僅要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又需要承載人口和產業生態轉移,打造成渝雙城經濟圈東部增長極。
有鑒于此,本研究將從生態保護和國土空間格局視角以重慶萬州區箱子村為研究區,將研究對象聚焦于萬州箱子村鄉村振興規劃中“人-地-產”用地協調。同時該案例村是萬州區區委區政府認定的區級重點幫扶村,全區鄉村振興示范村,在此背景下,以生態優先為基礎,科學指導箱子村規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萬州區隸屬重慶市轄區,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市東北部,箱子村地處渝鄂交界處,位于萬州區恒合土家族鄉西南角,幅員面積7.42 km2。箱子村地處七曜山脈北側,高程介于810~1476 m之間,全村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圖1)。河流由南向北沿村域西部邊緣穿過,村內涉及長度約4.0 km;支流由東向西沿村域北部邊緣穿過,村內涉及長度約3.5 km。林地面積約4.31 km2。其中公益林1.08 km2,主要分布在村域西部和北部。耕地面積1.97 km2,廣泛分布與全村范圍內。其中,永久基本農田約1.72 km2,其他草地面積約18.61 hm2(圖2)。
本文所需要的箱子村人口與地區生產總值、基礎設施、城鎮化率等統計數據,源自2021年《萬州統計年鑒》《2021年萬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通過《萬州區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分析人口、土地利用類型、交通、地理和脫貧空間經濟政策數據進行研究。此外,本研究團隊于2021年開始為恒合鄉、恒合鄉五星村編制鄉、村兩級鄉村振興規劃,期間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入戶訪談與調查問卷,分析該區域的貧困狀況、致貧原因,并根據實際情況從生態振興發展視角,為箱子村“人-地-產”用地策略提出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規劃中需要綜合考量貧困現狀與生態環境特征,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鄉村振興模式與實現路徑[10]。立足各村鎮縣區的資源特征和發展現狀,處理和權衡好資源開發—產業轉型—村民參與—生態振興四維發展關系(圖3),使鄉村振興的過程是綠色的、包容的,而這樣的鄉村振興道路就是綠色發展之路。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方針,打造能讓村民幸福生活的“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美好家園[11]。圍繞“以人為本”的核心發展理念,以做強生態農業為基底、弘揚傳統文化為主線,促進農文旅康融合發展,探索鄉村地區“人-地-產”協調發展的具體路徑。以產業振興為支撐,提升農村人口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最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還要與生態環境相適應,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和諧發展,構建鄉村全面振興范式。
3.1.1 產業鏈短、農旅融合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村內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缺乏特色休閑觀光農業等,農旅融合度低;村民就業機會少,收入水平低,大量村民外出就業,造成空心村問題,強勢產業臘腌制品廠產能有限,銷售渠道較窄,產業鏈條不長,與村內其他產業關聯度較低;鄉村旅游業規模小、不成體系,與農業、加工業等融合度較低,缺乏聯動發展,鄉村旅游動力不足。

圖1 箱子村村域地貌景觀

圖2 箱子村村貌景觀
3.1.2 人居環境品質不高,整體風貌控制不佳
村內農作物種植類型多樣,缺乏系統化的打造,田園景觀整體效果較差。現狀建筑修建年限跨度大,新舊建筑混雜,建筑結構參差不齊,建筑風貌不協調,
部分房屋存在安全隱患問題。主村道路幅形式單一,道路兩側基本無綠化景觀,引導標識系統建設嚴重滯后,鄉村環境品質不佳。

圖3 生態振興與“人-地-產”協調發展的思路
3.1.3 文化建設薄弱,缺乏精神文明傳承載體
大量傳統民居閑置,院落氛圍感較弱;文物保護單位管理不當,道樂壩民居群、百年老樹因受火災影響,損壞嚴重。村內文化類服務設施匱乏,基本無文化策劃活動,鄉風文明未得到有效延續。
3.1.4 配套設施標準偏低,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村內農村戶廁、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有待改善提升,文體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有所欠缺,人居環境整體形象有待優化改善。在前期脫貧攻堅工作基礎上,需繼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縱深推進農村產業路、旅游路建設,深化電信普遍服務,有序實施“快遞進村”,分類持續深化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
3.1.5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有效銜接的任務艱巨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過渡期內應注重持續做好扶貧產業的后續培育工作,加強對相關企業及從業人員的技術指導服務和培訓,結合箱子村前期脫貧攻堅工作的產業發展成果,應繼續著力拓展以臘腌制品為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生態農業、精品民宿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業,同時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消費扶貧,加快補齊技術、設施及營銷等方面的短板,推動脫貧特色產業的提質增效。
山地地區的鄉村振興既要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要推進當地居民平等參與鄉村產業發展的機會,縮小收入差距;還要治理美化鄉村環境,打造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三生三美”的美麗宜居村莊[12]。鄉村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箱子村需要綜合考量貧困現狀與生態環境特征,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鄉村振興模式與實現路徑。根據其鄉村所處的發展位、生態位,立足本村的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通過產業升級轉型,給村民提供就業機會,調整土地結構,置換部分用地功能,增加土地利用價值[13]。通過轉化產業結構,形成多樣的以農業為主的產業模式,既解決了“空心村”問題,又解決鄉村發展問題,同時在鄉村景觀上,通過綠化、生態修復等工程,形成山、水、村融合的生態網絡(圖4)。

圖4 鄉村振興需處理的四維關系
開展森林質量提升工程。依托天然林保護、國家儲備林建設等,實施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現有林改培、“裸露山地”綠化等,提升森林質量,充分發揮林業碳匯功能[14]。實施彩色森林營造工程。以“綠”為基調,以“彩”為點睛,圍繞生態廊道及山體開展森林彩化改造,選擇眺望視線較好的區域打造彩色森林景觀節點。推進森林防火通道、防火隔離林帶建設。
協同箱子村自身農業、生態及文化資源優勢,以“旅游+”為策略,按照“一產轉三產、二產促三產”發展思路,通過優化農業生產方式,延長農業產業鏈,植入鄉村旅游、康養休閑、文化旅游等新業態[15],構建“生態農業+森林康養+文化旅游”多元融合的休閑產業體系,把箱子村建設成為“一二三產融合、農旅文康一體化”的高山康養田園綜合體。
通過建立完善人才培育機制,提供長效的智力支持。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村民為主體,結合市場需求等,打造鄉創孵化中心及教育培訓中心,圍繞村域文化旅游、康養度假等主導產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6]。通過建立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充分激發村民積極性,借助各類人才培訓機構與平臺,對高素質農民進行學歷教育、技能培訓、藝術培養及實踐鍛煉,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同時,完善本土優秀人才返鄉機制,優化鄉村創業創新環境,回引一批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科技人才回鄉創業。
“人-地-產”規劃重點主要是:人口布局與素質要有利于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優化,有利于產業發展與打造居業協同體[17];土地要素要保障人口安居樂業,為產業發展預留空間,通過產業空間安排加快產業集聚與產業鏈條延伸;產業規劃則要考慮人地關系變化帶來的新業態機會,考慮當地勞動力與土地要素的比較優勢[18]。
鄉村是一個復雜的地域系統,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重大措施的落實落地需要注重因地制宜、循序漸進[19]。本文分析得出萬州區箱子村在鄉村振興中需要處理和權衡好資源開發—脫貧減貧—社區參與—生態保護四維發展關系,并在“人-地-產”視角下提出了鄉村振興策略,從“目標-策略-舉措”構建鄉村全面振興范式實施路徑,聚焦生態產業和修復生態環境,依托良好的山鄉環境和豐厚的生態資源,圍繞生態農業、高山休閑等,講好鄉村產業興旺故事;開展恢復林草植被、退耕還林,土地綜合整治等行動,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改善鄉村生態環境。
鄉村有別于農村,同樣鄉村振興有別于農村振興,新時期強調鄉村振興更具有時代意義[20]。因此,未來還需要不斷加強鄉村地域系統基礎理論與現實問題的創新研究,將社會學、管理學、生態學、經濟學與地理學進行交叉與集成研究,加強區域之間的協作。據此,不斷創新和完善中國特色鄉村振興理論與方法體系,為山地地區鄉村振興乃至全國鄉村振興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