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清,付 軍,黃彩枝,鄭景丹
(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 廣西 寧明 532500)
八角是我國重要的香料樹種和生態樹種,是重要的食品、醫藥和化工主要原料之一[1]。廣西是八角原產地亦是主產區,有“世界八角之鄉”的美稱[2]。廣西地區的八角林主要由種植戶或經營戶分散經營管理,由于缺乏標準化經營管理,八角規模化生產發展緩慢,林木逐年老化和衰退,產量不穩定,出現連年低產和低質的現象[3~5]。中國八角產業標準化研究近年來取得較大成效,截至2021年共發布八角和八角精油等相關現行有效標準44項,包括國家標準18項、行業標準5項。但八角產業尚未形成完整的標準體系,一批制約八角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尚未解決,科技成果尚未形成標準化生產體系并應用于生產實際[5]。通過系統、全面的研究,近年來八角在精準施肥[6]、豐產栽培[7]、病蟲害防治[8]、低產林改造[9]和重金屬脅迫[10]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鮮少有關于標準化栽培的報道。
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自1955年建場以來就開始種植八角,2000年建成全國最大八角基因庫,在良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等方面成功突破了一批農林產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技術,2016年獲“廣西農業八角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榮譽稱號,2022年八角標準化撫育管理和嫁接換冠技術體系研究成果獲廣西自治區科技成果登記。本研究基于八角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成果的關鍵技術和經驗總結,以期為八角標準化生產技術提供參考。
八角樹生長發育分3階段:第一階段幼林期,從幼苗栽植到成年樹冠形成并開始大量開花結果,約5~10年;第二階段開花結果旺盛時期,在立地條件好和管理到位的情況下,結果旺盛期達50~70年,否則30~40年后產量便顯著下降;第三階段衰老期,果實產量開始下降,立地條件好的林分可維持50~60年。
八角主干枝條每年抽梢兩次,一般側枝(長果枝)每年抽梢一次,春梢2月開始萌動發芽,3月份進入展葉盛期,抽梢20~30 cm;秋梢出現在8~9月份,梢長6~10 cm。八角花期主要集中在7~11月份,其它時段均有零星開花現象。廣西桂南、桂中地帶往往“一花兩果”,春季3~4月份采收,即一個花期有春果和秋果。
2.2.1 幼林園藝化撫育管理
除雜去草每年進行1~2次,于5~6月份或9~10月份;單株撫育結合除草進行,拓寬樹盤,松土深度5~10 cm;整形修剪主要以常規修剪為主,配合喬化整形和矮化整形;每年1~3月份和6~8月份各施肥1次。采用開溝施肥法,因樹制宜每次施含氮磷鉀的復混肥100~150 g。
2.2.2 中齡林撫育管理
按照去劣留優、去弱留強、去密留稀的原則逐年進行疏伐,保留密度30~40株/畝。秋果采收后對樹冠過密、發枝衰弱或者頂端徒長過盛的個別單株,對其進行適當剪截、打頂、回縮處理,培育良好的樹冠形狀;每年于2~3月份、8~9月份劈草拓坎,單株撫育深度10~15 cm, 每2年作林地墾覆1次,深度15~20 cm;采用開溝施肥法,每年施2次有機配方肥或復合肥,施肥量可根據植株的大小和開花結實確定,每次每株施肥量為1~1.5 kg,第一次2~3月份,主要攻春梢和預防大量生理落果, 第二次在6~8月份,主要達到催花、保花保果、促果實膨大的目的。病蟲害監測與防治重點在花果期, 及時捕殺和采取相關藥物防治。
結合八角樹體的營養情況,在盛花期和幼果膨大期,適時、恰當地葉面噴施有機液體肥,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關系,促進植株生長,提高保花保果率。一般采用磷酸二氫鉀、黃腐酸等,另外再配合使用一些植物生長調節劑(如宇花靈)。減少落花落果,提高座果率,提高產量,八角標準化標準化撫育管理技術要點見表1。

表1 八角標準化標準化撫育管理技術要點匯總
2.2.3 低產成林撫育管理
逐年疏伐病弱株,增強通風透光性,以利于樹勢恢復,改善生長環境,避免病源入侵。結合疏伐進行樹冠整形修剪,剪除枯枝、病蟲枝、交叉枝、徒長枝, 調整各分枝的生長方向和分枝層次以培育新的豐產樹型樹冠。對長期缺乏管理、土壤板結的林地,表層淺度墾覆深度7~10 cm,適于夏雨過后進行,改善土壤的通風透氣性,更新根系,改良土質。施肥選擇總養分含量較高的復合肥,采用溝施方法,每年 施1~2次肥,分別在12月至次年2月、6 ~7月,根據植株大小及開花結果狀況,每株每次1~3 kg。八角比較常見的病蟲害有炭疽病、煤煙病、八角尺蠖、八角葉甲等。病蟲害以生物農藥防治為主,藥物防治為輔。
對于土壤條件較好的老殘林分,進行疏伐后,可選擇優良的八角嫁接苗補種更新,同時還可以選擇半陰性的如草珊瑚、砂仁、三葉青、莪術、姜黃、旱藕、香菇、木耳等進行林下套種,充分利用林地,提高單位面積效益。
八角低產林改造關鍵技術之一是八角嫁接換冠,采用嚴格選育的八角優良品系穗條,嫁接到現有八角林經濟性狀不良的單株上,形成新品系的豐產樹冠。采用果大、豐產、穩產等優良特性的品系穗條進行嫁接,可從根本上改變原株低產低效的性狀,同時能夠矮化樹體,方便生產經營。八角嫁接換冠技術按照廣西地方標準《八角嫁接換冠技術規程》(DB 45/T 1800—2018)執行。八角嫁接換冠技術要點見圖1。

注:a:斷砧; b:削砧; c:削穗; d:插穗; e:綁膜;f:多主干植株斷砧; g:單主干植株斷砧; h:削砧; i:插穗; j:綁膜; k:鋸砧; l:削砧; m:插穗;n:綁膜。
八角嫁接換冠宜在1~3月份未萌芽前,選取生長健壯、主枝多的植株,擇一、二級主枝10~20條作嫁接砧木,斷砧削砧,剪取長10~16cm、芽眼3~5個的接穗、削穗、插穗、綁膜。多主干植株斷砧選擇一主干作砧木,在距地面0.6~1.0 m的適宜部位鋸斷主干,另一主干暫不作處理;單主干植株斷砧在低位主枝上方20~40 cm處的適宜部位鋸斷主干,再削砧、削穗、插穗并綁膜。鋸砧在距地面0.6~1.0 m的適宜部位橫鋸主干,深至1/3~1/2主干直徑,接著在橫鋸口正上方15~20 cm處向內斜鋸,深至橫鋸最深處,鋸出楔形木塊,形成楔形口,再削砧、削穗、插穗并綁膜。嫁接后挑膜,45~90 d解膜、接穗新梢長30~40 cm時摘除幼嫩頂芽(摘心),促發新梢,隨后除萌、除老枝干、斷砧及綁扶加固。
在標準化試驗地和對照區內選取代表性地段,設置20 m×20 m樣地,樣地面積400 m2。在各樣地內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植株,編號掛牌后分別調查測定樹高、胸徑、冠幅、座果率、果徑以及平均單果重。冠幅用皮尺測量,測定樹冠東西、南北的寬度,精度為0.1 m2。在代表性植株中選定10株,測定產量后隨即抽取100個八角果,用游標卡尺和分析天平測定果徑及單果重后計算平均值。
產量測定采用機械抽樣法進行抽樣,每隔4株抽1株測鮮果產量,根據樣株鮮果產量計算樣地單株平均鮮果產量,再根據樣地平均株數轉換為每畝株數,每畝株數×樣地單株平均鮮果產量即為樣地鮮果畝平均產量,各樣地鮮果產量的平均即為示范林單位面積鮮果產量。調查嫁接換冠保存率時,統計樣地內嫁接總株數、成活株數、死亡株數,再逐一計算每個樣地的保存率,各個樣地保存率之和的平均數為該示范林的嫁接換冠保存率。
數據分析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6.0軟件。
標準化試驗區和對照區測定結果顯示,標準化生產模式下八角樹的樹高、胸徑、冠幅、座果率、果徑以及平均單果重均顯著高于常規生產模式,分別是對照的1.13、1.11、1.23、1.44、1.39和1.37倍,說明標準化技術措施有助于八角樹體生長、減少落花落果、提高座果率和產量,以及八角果品質提升(表2)。
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八角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是國家林業局2018年下達的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2022年通過專家組驗收結題,同年獲廣西自治區科技成果登記。項目營建八角標準化撫育管理示范林950畝,其中16年生示范林460畝,年均鮮果產量達275 kg/畝,是對照區的1.49倍;58年生示范林490畝,年均鮮果產量達225 kg/畝,是對照區的1.72倍;建立八角嫁接換冠改造示范林50畝,單株嫁接保存率達90%,技術成果顯著,大幅度提高了八角產量(表3)。項目形成八角標準化撫育管理和嫁接換冠技術體系,并以示范基地建設為技術平臺,為廣大林農和種植大戶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延伸服務,加強技術交流、技術服務、技術合作,對當地及周邊的八角標準化種植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技術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

表2 八角樹結果狀況對照

表3 八角樹鮮果產量對照
項目年均鮮果產量均值250 kg/畝,比對照區提升58.2%以上,八角林分質量得到改善,樹勢明顯恢復,年產量大幅度。八角嫁接換冠改造示范林嫁接的品系為紅花柔枝八角,該品種具有果大、豐產、穩產等特性,嫁接3年后開始開花結果并初步形成產量,4~5年后樹冠相對矮化并開始進入結果盛期,5~6 年后產量達到或超過原來的水平,嫁接后果實品質得到大幅提升,增產提質效益顯著。
我國的八角生產歷史悠久,產量占世界總產量90%以上,廣西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其八角產量占全國總產量85%左右[11]。現有的八角生產主要存在品種混雜、良莠不齊、管理粗放、落花落果嚴重、技術含量低以及病蟲害嚴重等問題[12]。
八角林目前基本上是采用實生苗造林,且種子品種混雜、良莠不齊,加上管理粗放,廣種薄收,重造輕管,導致產量不高、不穩,大小年明顯,老林結果少,幼林結果遲[13]。八角花果期由于撫育管理水平低,土壤養分供給不足,營養失調,導致八角樹體營養缺乏,樹勢衰弱,造成不開花,或者八角幼果的生長發育受到抑制,致使大量落花落果[14]。甚至有很少或根本沒有施肥管理,產量逐年下降,經營近20年仍少有收獲。另外由于天氣反常、大面積連片栽培、天敵減少、施肥不合理等原因,病蟲害危害愈顯嚴重。如八角葉甲、炭疽病大發生,導致八角落葉嚴重,樹勢衰退,產量急劇下降或者無收獲[15]。
目前,八角標準化生產模式還未能在廣西全區進行大面積應用,推廣工作任重道遠[3],標準化生產模式涵蓋測土配方施肥、整形修剪、嫁接換冠、坐果保果、調整密度、綜合撫育管護等環節,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提出了靶向性解決方案。
試驗地所在區域區域性植被為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八角林終年常綠,枝繁葉茂,水源涵養能力強,既是經濟林又是生態公益林。隨著林分長勢的恢復和林地條件的改善,為林下復合套種提供了基礎,以耕代撫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間,有效提高生產力、林地利用率、林地經營效益和林區生態功能[2]。
八角是一個生態幅度較窄的南亞熱帶特有的香料藥材兩用經濟樹種[16],八角標準化生產是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基礎保障,是規模化和產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3,5]。形成標準化生產體系并大面積推廣應用,對八角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服務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17]。建立“研究示范、宣傳培訓、試點推廣”三位一體的八角標準化生產應用推廣體系,有助于推動八角產業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形成八角產業規模化生產、高質量發展格局[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