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衛軍,楊葉盛,葉晨皓
(1.浙江省松陽縣湖溪林場,浙江 松陽 323406; 2.浙江省松陽縣古市自然資源服務中心,浙江 松陽 323406)
油茶(Camelliaoleifera)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植物,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主要分布在淮河及長江以南的多個省區,是我國南方林下經濟的主要作物之一,所以對油茶展開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張恒等[1]對19個油茶主栽品種在廣東省的光合特性進行比較研究,選擇19個油茶主栽品種為試驗材料,采用LI-6400XT光合儀對其光合參數進行了測定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參試品種的光合日變化曲線有單峰型和雙峰型;曾慶揚等[2]基于BP神經網絡對油茶產量預測模型構建展
開研究,將主成分作為BP神經網絡的輸入集,在傳統神經網絡模型基礎上構建主成分分析與BP神經網絡組合模型,對4個地區油茶籽單位面積年產量進行預測,預測結果顯示該模型能夠成功預測日照時長、6~11月份氣溫、3~5月份降水量、平均最低氣溫、露點溫度、平均風速、最大持續風速以及海平面氣壓;杜洋文等[3]基于油茶不同無性系品種對炭疽病感病性展開初步分析,調查分析了油茶長林系列CL3、CL4、CL23、CL40、CL18等5個無性系品種間的炭疽病感病差異,結果表明油茶植株東西向及植株上層、下層更易發生炭疽病,10個無性系品種間炭疽病感病率存在極顯著差異;向海兵[4]在永順地區進行湘林210號油茶種植對比試驗,通過對湘林210號(國S-SC-CO-015-2006)油茶苗木2種地類種植對比試驗,結果顯示,在石灰巖發育而成的耕地上種植的油茶生長旺盛、易豐產,第1、2、3年平均地徑分別粗8%、19.6%、42.7%,第1、2、3年平均冠幅分別寬1.5%、25.5%、40.3%,第4、5年油茶果產量分別高39.1%、63.6%。以上研究雖然涉及了油茶光合特性、產量預測模型、病害感病性和種植情況,能夠提升油茶種植品質、油茶產量和油茶抗病害能力,但缺乏關于油茶經濟性的研究,對油茶林下經濟發展的指導有限?;诖?,在松陽縣湖溪林場設立試驗區,對10個不同油茶品種展開經濟性研究,以期為浙江省油茶林下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試驗區位于松陽縣湖溪林場,松陽縣隸屬于浙江省麗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東連麗水市蓮都區,南接龍泉市、云和縣,西北靠遂昌縣,東北與金華市武義縣接壤,南北最長距40.2 km,總面積1406 km2[4]。該區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月降水量816.8 mm,年日照時數1840 h,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足,無霜期長,冬暖春早,氣候垂直差異明顯[5]。優質的自然生態條件為油茶林下經濟提供充分地發展條件,是浙江省最主要的油茶生產基地。所以將試驗區設立在松陽縣湖溪林場,既能通過林場現有的油茶種植情況篩選出經濟性狀較好的油茶品種進行試驗,又能通過試驗結果反哺湖溪林場的油茶種植經濟發展,成為良性發展閉環。
松陽縣湖溪林場自2007年開始引進長林系列油茶品種,并逐步落實長林系列良種油茶搭配混栽方法。所以試驗選取目前在湖溪林場種植效果較好的10個長林系列油茶品種進行經濟性研究,分別是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18號、長林21號、長林23號、長林27號、長林40號、長林53號、長林55號和長林166號。每個油茶品種的樣樹選取樹齡為6~7年的成林,要求樹體良好、產果豐富、無病蟲害侵蝕,具體不同油茶品種葉片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油茶品種葉片特征
試驗首先將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18號、長林21號、長林23號、長林27號、長林40號、長林53號、長林55號和長林166號[6]10個試驗油茶樹種的樣樹移植到指定試驗區域。每個樹種樣樹移植10株,并采集樣樹樹冠的樹葉、樣樹果實進行經濟性狀比較分析、經濟性狀相關性分析和性狀聚類分析。
3.2.1 經濟性測定方法
經濟性測定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鮮果測定階段,主要使用數顯游標卡尺測量鮮果的果形數據;第二階段為風干前測定階段,主要使用JA2103N電子天平[7]稱量風干前的果形數據;第三階段為風干測定階段,主要使用DHG-9070A電熱恒溫干燥箱[8]進行風干,進而測量風干后的果形數據;第四階段為出油測定階段,主要使用HCY-10核磁共振儀測量油茶出油率等數據[9]。
3.2.2 經濟性測定指標
本試驗經濟性測定指標共有11項[10],包括單果重、果皮厚度、單果籽粒數、百籽重、果心皮數、鮮出籽率、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干仁含油率、干籽出油率和鮮果含油率,具體測定方法如表2所示[11]。

表2 經濟性指標測定方法
3.2.3 數據分析方法
試驗的數據分析方法分為2種,果實經濟性狀分析和經濟性狀相關性分析使用Excel表格工具進行數據分析[18];性狀聚類分析使用SPSS19.0(中文版)進行數據分析,SPSS19.0(中文版)[19]是生物統計的常用分析方法,包括次數分布表和常用統計圖的編制、t檢驗、協方差分析、 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二項分布檢驗、聚類分析、半數效量等,能夠對輸出結果作出統計學的分析與推斷[20]。
使用上述試驗方法對10個不同油茶品種果實進行數據采集后,得出不同油茶品種果實的經濟性狀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油茶品種果實的經濟性狀
根據表3可知,10個試驗油茶品種中,所有果實的單果重均值為32.88 g、變異系數為40.28%;所有果實的果皮厚度均值為3.55 mm、變異系數為25.26%;所有果實的單果籽粒數均值為6.14個、變異系數為33.90%;所有果實的百籽重均值為263.37 g、變異系數為24.00%;所有果實的果心皮數均值為3.10個、變異系數為14.89%;所有果實的鮮出籽率均值為45.23%、變異系數為12.96%;所有果實的干出籽率均值為53.18%、變異系數為13.03%;所有果實的干籽出仁率均值為62.29%、變異系數為7.02%;所有果實的干仁含油率均值為45.63、變異系數為6.17%;所有果實的干籽出油率均值為28.36%、變異系數為5.89%;所有果實的鮮果含油率均值為6.81%、變異系數為22.05%。將11項油茶經濟性指標高低排序為單果重>籽粒數>果皮厚度>百粒重>鮮果含油率>果心皮數>干出籽率鮮>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干仁含油率>干籽含油率,單果重、籽粒數和果皮厚度變異系數較大,育種研究中具有較大的選擇潛力,干籽出油率和干仁含油率變異系數最小,是所有經濟性狀中最穩定的指標。
根據表3提供的不同油茶品種果實經濟性狀進行果實經濟性狀相關性分析得出不同油茶品種果實的性狀相關系數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油茶品種果實的性狀相關系數
根據表4可知,單果重和橫徑、縱徑、果形指數、果皮厚度、單果籽粒數、百籽重、果心皮數、干仁含油率呈正相關關系,和鮮果出籽率、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鮮果含油率呈負相關關系;橫徑和縱徑、果形指數、果皮厚度、單果籽粒數、百籽重、果心皮數、干仁含油率呈正相關關系,和鮮果出籽率、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鮮果含油率呈負相關關系;縱徑和果皮厚度、單果籽粒數、百籽重、果心皮數、干仁含油率、鮮果含油呈正相關關系,和果形指數、鮮果出籽率、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呈負相關關系;果形指數和果皮厚度、單果籽粒數、百籽重、果心皮數、干仁含油率呈正相關關系,和鮮果出籽率、干出籽率、干籽出仁率、鮮果含油率呈負相關關系。以上推導出的各經濟性指標之間的正負關系能夠為松陽縣湖溪林場的林下油茶品種經濟性繁育提供數據依托。
利用SPSS19.0對不同油茶品種果實性狀進行聚類分析,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各類性狀指標如表5所示。

圖1 果實性狀聚類結果

表5 不同油茶品種果實分類性狀
根據圖1、表5可以得知,聚類分析后,I類為長林3號,單果最重、果形最好、果皮厚度最厚、單果籽粒數最多、干仁含油率最高;Ⅱ包括長林53號和長林55號,單果較重、果形較好、果皮厚度較厚、單果籽粒數較多、干仁含油率較高;Ⅲ包括長林23號、長林27號和長林40號,單果中等、果形中等、果皮厚度中等、單果籽粒數中等、干仁含油率中等的特點;Ⅳ包括長林166號、長林4號、長林8號和長林21號,單果較輕、果形一般、果皮厚度較薄、單果籽粒數較少、干仁含油率較低。由此證明果實分類并無地域區別。
在松陽縣湖溪林場設立試驗區,對10個不同油茶品種展開經濟性研究,分別對不同油茶品種果實進行了經濟性狀比較分析、經濟性狀相關性分析和性狀聚類分析,通過經濟性狀比較分析得出10個油茶品種的經濟性狀有效性排序為單果重〉籽粒數〉果皮厚度〉百粒重〉鮮果含油率〉果心皮數〉干出籽率鮮〉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干仁含油率〉干籽含油率;通過經濟性狀相關性分析得出11項油茶經濟性狀的正負相關關系;通過性狀聚類分析得出果實分類并無地域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