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婷,馬文亞,郭 寧
(1.山東省北鎮中學,山東 濱州 256600;2.濱州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黨的“十九大”部署“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為鄉村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然而鄉村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其自然、經濟、社會問題復雜,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直面鄉村發展的復雜性問題,故如何抽絲剝繭式的將復雜問題疏解,引導鄉村差異化發展,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首要工作和重要挑戰[1]。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實現中國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治療“鄉村病”、釋放鄉村潛在動力提供了抓手。同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也將推動城鄉要素實現雙向融合互動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格局。
在鄉村振興和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下,以惠民縣為例,提出構建縣域“鄉村振興單元”,有利于突破惠民縣現階段鎮村發展局限和重塑城鄉經濟地理的重要功能節點,促進要素流動和農村精細化管理,實現城鄉聯動發展。同時,“鄉村振興單元”的構建有利于統籌各類規劃,滿足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實現土地信息資源整合,探索總規(控規)+鄉村振興單元全域覆蓋的管控方式,使鄉村振興單元成為鄉村地區發展引導和管理的基本地域單位和統籌各項資源要素的基本網格,探索鄉村振興戰略和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鄉村發展新模式和新理念。
地理單元是一個綜合性、區域性概念,作為一個介于微觀和宏觀、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融入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等要素的概念,是劃分地域分異規律,也是研究區域工作的基礎[2]。
2.1.1 國外研究
最初國外學術界對鄉村地理單元劃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領域,根據不同的地理要素,通過疊加分級方式或者對區域內的氣候、土壤等要素進行分析,進而劃分不同的農業地理劃分單元(如德國地理學家Hommever[3]、法國學者Rene Dumont[4])。
隨著經濟要素不斷向農村集聚,農村經濟實力得到快速提升,與此同時,農村也面臨著就業、貧困等問題。在這個時期,地理單元的劃分也開始由自然要素向人文要素拓展。在進行農業地理單元劃分時,更多地開始考慮農業技術應用、社會經濟因素變遷、人口密度、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采用偏差系統分析劃分鄉村人文地理單元(如Riveiro[5]、Fontes[6]、Berkel等)。

表1 國外鄉村地理單元劃分研究
2.1.2 國內研究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實現中國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力求從根本上調整城鄉關系,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當下,鄉村振興的基礎理論與實踐研究已成為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隨著研究深度的不斷推進,國內專家學者也產生了一大批具有極高價值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鄉村振興內涵概念梳理(黃祖輝;葉興慶等)、城鄉融合編制單元劃分(劉彥隨;陳丹)、鄉村振興發展路徑(王軍良等)、鄉村規劃體系(朱靜怡等)、山地鄉村地理單元劃分(劉文豪)、縣域村莊發展類型(王夢婧等)等方面,對后續鄉村振興實踐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導和參考價值。因此,立足村莊這一載體,以整個縣域為基本研究對象,是新時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它既能有利于整個縣域范圍內城鄉要素的快速流動,達到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又能推動縣域范圍內產業協同發展,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實現三產融合,解決鄉村產業發展遲緩問題;還能實現全域范圍內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優化布局,解決廣大鄉村地區基礎及公共服務設施供需不足的矛盾,提升鄉村地區居民生活品質。針對某個縣域進行鄉村振興單元的研究,便于更好地對全縣村莊進行合理分類,把控村莊未來發展方向,也利于更好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7]。
2.2.1 “鄉村振興單元”的概念內涵
“鄉村振興單元”概念,即基于地域相鄰、人緣相親、資源稟賦相近等因素,打破鎮行政區域邊界、打破傳統鎮村功能定位、打破小散亂格局,以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為保障,以主要交通路徑和配套設施為依托,帶動農村新型社區、傳統村落建設、產業園區發展,功能完整、結構合理、輻射周邊的鄉鎮基本單元[8]。
“鄉村振興單元”是鄉村振興空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鄉村振興政策要求,實現鄉村地區規劃管控全覆蓋的關鍵抓手(圖1)。

圖1 鄉村振興單元劃分示意
2.2.2 鄉村振興的內涵與特征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當前的重大戰略與主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家事業發展實際,從全局考慮做出的重大決策和宏偉藍圖,是做好當前及未來很長時間內“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和著力點。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這一重大戰略;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鄉村振興”進行了全面闡述,基于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9]。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涉及多個方面,是一項融合多部門、多領域的綜合性問題,具體而言,主要涉及產業、人才、生態、組織、文化5個層面(圖2)。

圖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要求
惠民縣位于東經117°29′,北緯37°38′,地處山東省北部,北與陽信縣接壤,東鄰濱州市濱城區,南隔黃河與高青縣、鄒平縣相望,西與商河縣、濟陽縣交界。全縣總面積1363 km2。至2019年底,全縣轄孫武、何坊2個街道辦事處,胡集、淄角、李莊、桑落墅、石廟、魏集、清河、姜樓、麻店、辛店、大年陳、皂戶李12個鎮,109個社區,1182個自然村;全縣總人口65萬人,其中常住戶數19萬人,農業人口47萬人。
惠民縣地處“環渤海經濟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四大經濟區的交匯點上,向內陸可延伸對接雄安新區、京津都市圈、京津冀城市群,是連接華東、華北的節點。黃河橫穿縣域南部,是實施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區域,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省財政直管縣,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態農業科技示范縣、全國綠化模范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省級旅游強縣、第一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本研究范圍為惠民縣全域,全域矢量化數據(區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土地利用現狀、鄉鎮邊界等)來源于縣自然資源局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各鄉鎮、村莊人口、戶數、戶均宅基地數據來源于統計局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并借助筆者承擔的《惠民縣村莊分類規劃》《惠民縣村莊規劃》等橫向課題,2021年5~7月份,實地調研和訪談了惠民縣魏集鎮、清河鎮、姜樓鎮、皂戶李鎮、何坊街道、孫武街道以及麻店鎮等,重點考察整理了惠民縣鄉鎮產業、教育醫療、公共服務設施、區域基礎設施等基礎性發展條件,經過一系列數據整理分析,最終形成全縣1060個村莊的矢量化數據庫。
鄉村振興單元的劃定受到其自然物理條件(地質地貌、生態敏感性、水文等)與社會經濟條件(鄉村產業、剩余勞動力、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的雙重制約,村莊發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影響了鄉村振興單元的劃分。因此,惠民縣鄉村振興單元的劃分應基于規劃設計視角,并充分考慮鄉鎮、村民意愿,根據不同的村莊發展條件,提出適合當地實際的鄉村振興單元劃分的方案(圖3)。

圖3 惠民縣鄉村振興單元劃分思路
4.2.1 突破行政邊界,融入區域格局,重塑城鄉經濟地理
鄉村振興單元將打破鄉村行政邊界,結合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將多個鄉村構成一個鄉村振興單元,是突破惠民縣現階段鄉村發展局限和重塑城鄉經濟地理的重要功能節點。鄉村振興單元的構建利于鄉鎮地區融入區域格局,構建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聯城帶鄉格局,實現城鄉聯動發展[7]。
4.2.2 通過精明收縮,破解孤立發展,促進要素流動
鄉村振興單元將實現土地、人口、產業等多要素的整合,實現“精明收縮”,從而提高鄉村土地使用效率,利于鄉村人口疏導和促進鄉村產業提檔升級。同時能進一步打破城鄉圈層結構,疏解城市功能,促進人口導入、資源要素高效流動,提高中心城區輻射能力,帶動全域均衡發展。
鄉村振興單元的構建能有助于統籌功能和產業定位、統籌資源開發利用、統籌基礎設施配套、統籌公共服務完善、統籌土地資源、統籌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集約利用,從而促進鄉村地區發展。
4.2.3 填補傳統鄉村規劃管控空白,促進精細化管理與引導
長期以來,我國國土資源信息面臨著“多規”銜接復雜,基礎數據不統一,空間布局有矛盾,地理坐標有差異等一系列困境。鄉村振興單元有利于統籌各類規劃,滿足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實現土地信息資源整合[7]。同時,探索總規(控規)+鄉村振興單元全域覆蓋的管控方式,使鄉村振興單元成為鄉村地區發展引導和管理的基本地域單位和統籌各項資源要素的基本網格,從而使鄉村振興單元成為自然資源統籌管理、鄉村地區規劃管控的有效載體。
4.3.1 劃分原則
本研究在構建目的的指引下,提出鄉村振興單元劃分的四大原則(圖4)。
打破邊界:在惠民縣內部,打破鄉鎮邊界,通過合村并居,突破原有鄉鎮行政邊界局限性,整合小而弱的村鎮資源。
核心帶動:依托發展條件較好的鎮,發揮中心鎮的增長極作用,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
聯系緊密:將交通聯系、產業聯系、人流互動較為緊密的村鎮劃分為一個單元。
資源整合:分析區域資源特征,將資源稟賦相近鄉鎮資源集中整合,做強產業。

圖4 “鄉村振興單元”的劃分原則示意
基于鄉村振興單元“打破邊界、核心帶動、聯系緊密、資源整合”的構建原則,本次研究在引力模型框架下構建以中心鄉鎮帶動周邊腹地的鄉村振興單元識別方法體系(圖5)。劃分方法主要包括單元中心選取、鄉村振興單元劃定、鄉村振興單元分類3個步驟[7]。首先,本研究統籌考慮區位、交通、人口、景觀資源等不同維度因子,建立了鄉鎮綜合實力評價體系。綜合鄉鎮實力評價結果,鄉鎮未來發展潛力以及反映鄉鎮輻射能級的中心性指標,對鄉村振興單元進行篩選。最后通過梳理各單元的特色資源稟賦對各個鄉村振興單元的類型進行識別,特別說明的是本研究范圍均為排除未來城市建設區的村鎮地區。
4.3.2 劃分方法
劃分方法主要包括單元中心選取、鄉村振興單元劃定、鄉村振興單元分類3個步驟。
4.3.2.1 鄉村振興單元中心選擇
構建鄉鎮綜合實力評價模型:結合濱州市發展實際,從基礎設施建設與特色資源兩個角度構建鄉鎮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的指標體系分別為鄉鎮基礎設施建設評價指標與鄉鎮特色發展評價指標,最終建立一套包含13個子項的評價指標體系[8]。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主成分分析,計算得出各鄉鎮綜合實力得分,通過ArcGIS空間分析得出鄉鎮綜合實力評價得分示意圖(表2)。
4.3.2.2 村莊中心性分析
為進一步研究鄉鎮綜合實力評價結果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間聯系水平,本研究將借鑒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指標,利用手機信令OD數據,計算鄉鎮的中心性來刻畫其空間輻射水平。
4.3.2.3 村莊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法可考察區域中點元素密度的空間變化,研究點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ArcGIS平臺,對濱州市村莊點數據進行核密度分析,識別各鄉鎮的村莊集聚程度,村莊分布聚集中心所在的鄉鎮更適合作為鄉村振興單元中心,以此作為選擇鄉村振興單元中心的條件之一。
4.3.3 鄉村振興單元劃定
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快速流動是空間經濟聯系強度的重要表征。本研究在傳統引力模型的基礎上,分布引入資源相似程度、聯系緊密度系數對模型進行修正。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對研究區內的鄉鎮進行研究,作為鄉村振興單元劃定的依據[9]。
修正后的模型公式為:
(1)

圖5 鄉村振興單元劃分的技術路線

表2 鄉村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
4.3.4 鄉村振興單元分類
在此基礎上,為識別鄉村振興單元的類型以指導下一階段的規劃實踐工作。本研究根據各鄉村振興單元中心的資源稟賦特征,采取聚類分析方法對鄉村振興單元進行分類。選取服務設施、社會經濟條件、
自然條件以及文化鄉愁4大類評價要素(13種評價因子)作為評價數據[10~12],運用SPSS對類因子進行聚類,得到6種鄉村類型:搬遷撤并型、存續提升型、集聚發展型、城郊融合型、特色保護型、其他類。
根據前文提出的劃分方法及指標體系,運用GIS空間分析工具對相關數據(村莊人口數、戶數、人均宅基地、公共設施以及交通可達性等)進行可視化處理得到相關指標空間分布[9]。
公共服務設施評價:現狀各村村委會、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情況較為相似,無法作為判斷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等級的依據,規劃選取小學作為衡量各村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的判斷依據。
交通可達性評價:通過梳理縣域范圍內高速出入口、國省道、縣鄉道,綜合分析各村交通可達性,并對各村交通條件進行評分(圖6)。

圖6 研究區村莊數據可視化分析
根據對各要素的空間可視化的相關結果,利用ArcGIS軟件對各類發展基礎條件進行賦值,綜合量化各村發展基礎情況,得出評分情況。具體評價方法是在矢量化土地利用現狀圖基礎上,基于鄉村自身特征,從人口戶數、現狀人口、戶均宅基地、區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發展條件,因地制宜地選擇鄉村振興單元劃定的適宜性要素,將空間數據錄入GIS系統,通過空間分析處理(如緩沖區分析、3D分析等)[13,14],最后對各評價因子進行疊加分析得出最終的結果(表3)。

表3 惠民縣鄉村振興單元劃分綜合評分
綜合評分靠前,具有一定輻射帶動作用,劃分為鄉村振興單元集聚發展類[13];綜合評分靠中,無搬遷意愿的村莊,分類為鄉村振興單元存續提升類;涉及底線村莊、綜合評分靠后的村莊為鄉村振興單元搬遷撤并類;孫武、何坊2個街辦范圍內的村莊大多數為城郊融合類,更好的承接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
惠民縣村莊振興單元劃分結果顯示:48.25% 的村莊綜合得分在5分以下,在長遠發展中屬于撤并搬遷類村莊,這類村莊基礎設施配套薄弱、村莊規模較小且無特色產業、村莊集體收入缺失,不宜長期存在;另有22.35%的村莊綜合得分在5~10分之間,在長遠發展中屬于其他類村莊(暫時無法明確村莊具體類型,暫時以其他類定位);22.45%的村莊綜得分在10~19.5分之間,其中14.35%村莊在長遠發展中屬于存續提升類村莊,未來發展中應注重提升該類村莊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以及村莊產業發展,剩余8.15%村莊由于位于惠民縣城周邊,隸屬孫武街道和何坊街道,在未來發展中屬于城郊融合類村莊,積極接受中心城區的經濟輻射帶動作用;5.45%的村莊綜合得分在35以上,在長遠發展中屬于集聚發展類村莊,該類村莊在未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發揮核心集聚帶動作用;1.5%的村莊由于特殊的文化、技藝等因素,在長遠發展中屬于特殊保護類村莊,該類村莊應注重鄉愁文化、特色民俗等傳承和發展,作為惠民地區極具地方特色的村落予以保護發展(表4)。

表4 惠民縣鄉村振興單元劃分結果
基于鄉村振興和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對鄉村振興單元的構建和劃定方法進行初步探索,提出構建縣域鄉村振興單元,有利于突破現階段鎮村發展局限和重塑城鄉經濟地理的重要功能節點,促進要素流動和農村精細化管理,實現城鄉聯動發展。其構建目的是為了實現整合化、網路化、精細化,即突破行政邊界,融入區域格局,重塑城鄉經濟地理;突破孤立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要素覆蓋[16~20]。而劃分方法是基于打破邊界、核心帶動、聯系緊密、資源整合4個原則提出,通過單元中心選取、鄉村振興單元劃定、鄉村振興單元分類3個步驟完成,在引力模型框架下構建以中心鄉鎮帶動周邊腹地的鄉村振興單元識別方法體系,探索總規(控規)+鄉村振興單元全域覆蓋的管控方式。經研究,惠民縣48.25% 的村莊屬于撤并搬遷類村莊;22.35%的村莊屬于其他類村莊;14.35%的村莊屬于存續提升類村莊;8.15%的村莊屬于城郊融合類村莊;5.45%的村莊屬于集聚發展類村莊;1.5%的村莊屬于特殊保護類村莊。使鄉村振興單元成為鄉村地區發展引導和管理的基本地域單位和統籌各項資源要素的基本網格,為惠民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村莊規劃實踐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