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華,任秀峰
(西南林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33)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十三五”規劃期間,森林旅游產業創造社會綜合產值6.8萬億元。森林旅游是森林實現其經濟功能的重要途徑,也是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發揮其生態價值的有效表現形式。美國是發展森林旅游最早的國家,“森林多功能利用及永續生產條例”的發布使美國林業邁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1872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的建立,專家們開始對森林旅游進行初步的理論研究。研究中大多數是從進行森林旅游的游客和森林資源開發者等森林旅游參與者展開的調查研究分析森林旅游產品設計、森林資源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以及如何提高森林公園科學管理等[1~3]。隨著森林旅游的產業化發展,學者們研究的重點轉向宏觀方面:森林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氣候變化特征對森林旅游產業的影響和旅游開發對森林環境的影響等問題[4~8]。20世紀80年代,我國森林旅游才有了初步的發展,森林旅游產業發展相關研究起步也晚,但國內研究依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國內森林旅游產業發展的實踐起步較晚導致研究的對象有限,而另一方面是森林旅游產業發展研究也是國家經濟綠色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
國內關于森林旅游的研究也表現出先微觀后宏觀的趨勢。國家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森林旅游產業得到不斷發展,為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案例數據信息。從微觀層面,學者們在結合我國森林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關注過國外學者早期研究的問題。此外,國內學者還關注國家森林公園建設、提升游客體驗感、森林康養與森林旅游資源合理利用等[9~13]。目前,我國從宏觀角度對森林旅游研究相對不足。從產業層面的研究有:森林旅游產業的現狀、對策研究、發展模式研究,森林旅游產業發展與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14~17]。黃元豪等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指標體系,再結合時序主成分法對省際森林旅游競爭力進行了定量分析[18]。范黎麗通過因子分析法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森林旅游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19]。鄒成成從綠色發展的角度分析了中國省域森林旅游競爭力,并提出了森林旅游競爭力提升的途徑[20]。產業競爭力是衡量產業發展的核心指標,研究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更能促進中國森林旅游的高質量發展。但是國內文獻對森林旅游產業競爭的研究較少。為了能夠更好地研究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需要根據產業競爭力相關理論構建合適的指標體系進行定量分析。
現階段我國森林旅游業正向高質量森林旅游邁進,主要由傳統的觀光旅游轉向休閑娛樂旅游,單一旅游轉向復合型旅游。在此過程中需要有效整合森林資源和旅游產業,森林資源作為其發展的基礎,2017年全國實現全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森林質量不斷提升,天然林面積持續增加,人工林快速發展。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COP15的召開,彰顯國家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多樣。森林旅游產業成為林草業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森林旅游作為林下產業的重要分支項目,在林草業轉型提質、鄉村振興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森林旅游產業是以森林生態為依托,進行一系列旅游活動的總和。大多數國外學者基于波特“鉆石模型”對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鉆石模型”從生產要素、需求要素、相關產業和政府支持等要素角度評價某個產業或者區域的競爭態勢。本文結合翁鋼民[21]的旅游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和森林旅游產業自身的產業特征,分別從競爭業績、競爭潛力、競爭保障力和競爭環境支持力4個方面選取24項指標,建立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在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中,競爭業績主要是衡量森林旅游產業價值的指標,從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量兩個方面進行評價;競爭潛力是對森林旅游產業競爭的潛在優勢的衡量指標,分別從旅游資本投入和旅游技術人才2個角度進行研究;競爭保障力是體現森林旅游產業競爭中產業支持力的指標,包含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基礎設施;競爭環境支持力從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3個方面對森林旅游產業的外部環境進行評價。
(1)首先對T個年份,m個城市,n個指標的云南省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構造m個對象n維指標:
(1)
(2)為了有效地消除對數據單元的干擾,對初始數據采用無量綱方法。式(2)、(3)為正逆向指標處理方法。
(2)
(3)
式(2)、(3)中i=1,2,…,m;j=1,2,…,n;t=1,2,…,T。為無量綱化之后的數據;表示第j個指標的最小值;表示第j個指標的最大值。
(3)計算熵值:
hj=-kln∑fijlnfij
(4)

(5)計算綜合評分:
(5)
熵值法主要是指標選取和客觀數據相結合的評價方法。TOPSIS方法中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相同,無法比較指標之間的貢獻度,將熵值法和TOPSIS方法相結合,引入歐式距離測量各指標方案與其最優(劣)解之間的相對距離,進而得到綜合評價指數并重新排序對比,從而有效利用指標數據的信息度。
(6)計算指標的加權標準化矩陣:
h=(hij)m×n
(6)
式(6)中i=1,2,…,m;j=1,2,…。其中hij=wjfij。
(8)計算各方案與最解的歐氏距離:
(7)
(8)
(9)計算綜合評分:
(9)
文中所用研究數據主要是通過《中國統計年鑒2012-2020》《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012-2020》和《中國旅游統計年鑒2012-2020》,以及2012~2020年全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自然旅游資源旅游發展報告等獲得。指標及指標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測算結果
由表1的森林旅游產業指標測算結果可知,一級指標森林旅游競爭業績的權重為0.3188,其中二級指標旅游收入的權重高達0.1872;一級指標森林旅游競爭潛力的權重為0.1896,其中二級指標旅游技術人才的權重較低為0.0773;森林旅游競爭保障力的權重為0.2724,二級指標旅游接待能力權重低于旅游基礎設施;森林旅游環境支持力的權重為0.2193,二級指標社會環境的權重僅為0.0456。國家森林公園個數、天然林比重、第一產業年末就業人數和農村恩格爾系數4項指標相對較低,均低于2%。森林旅游收入與森林旅游和休閑產業產值比重大,均大于7%。
在結合TOPSIS改進的熵值法綜合得分的基礎上,列舉如表2所示的2012、2015、2018和2020年各省市的評價指數和排名情況。從整體來看,大部分省市排名基本沒有大的起伏變化,小部分城市如山東省由2012年的第二名持續退步到2020年的第19名,重慶市首先從2012年的第10名進步到2018的第二名,而在2020年位于中下游位置。貴州省在2015年以前的排名一直保持中間水平,2018年上升到前3名的位置,由于2017年貴州省出臺的旅游政策吸引了大多數國內游客的觀光旅游。每個省市的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得分可知,2012年福建省、遼寧省、吉林省等得分排名在前14名的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數均高于平均水平;2016年增至16個城市,其中增加了河北省和甘肅省;2018年指標評價指數高于平均值的省市數量與2012年相同,新增了貴州省和陜西省,減少了福建省、遼寧省、吉林省和甘肅省;2020年指標評價指數高于平均數的省市數量又恢復為16個,新增了內蒙古自治區、安徽省和寧夏自治區,重慶市由原來的第2名下降為第20名,跨幅度大,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相對不穩定。在2012~2020年期間,中國各省市區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數差距上升發展相對不平衡,區域間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水平差距呈不斷增大的態勢。

表2 森林旅游產業競爭評價指數和排名
由表3可知,森林旅游產業競爭業績和競爭保障力的指標得分高,對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貢獻度相對大;森林旅游產業競爭業績和競爭環境保障力的指標得分較低,對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貢獻度較少。但是各個一級指標之間的得分差距相對較小,對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貢獻度相對較均衡。省市間一級指標得分差距明顯,東部地區以浙江省和廣東省為代表的森林旅游產業競爭業績省市指標得分均超過0.14,指標得分是青海省的5.8倍左右;森林旅游產業競爭潛力指標得分均超過0.08,指標得分是青海省的6倍左右;森林旅游產業競爭保障力指標得分均超過0.12,指標得分是青海省的5.2倍左右;森林旅游茶葉競爭環境支持力超過0.09,指標得分是青海省的6倍。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省市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貢獻度高的兩個指標差距沒有貢獻度低的兩個差距大。中國各省市的一級指標得分比例相對較均衡,如浙江省4項一級指標得分均為中國各省市的最高,同樣青海省4項一級指標得分均為中國各省市的最低。
2012~2020年中國各省市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發展不穩定,各省市之間的競爭力差異顯著,競爭力強勁的城市與競爭力靠后的城市基本排名無變化,排名位于中間的城市跨幅度較大且發展不平衡。森林旅游產業競爭業績和競爭保障力對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數貢獻度高,而競爭潛力與競爭環境支持力相對較弱。

表3 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一級指標得分
(1)森林旅游產業競爭潛力對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貢獻度較弱,林草科技創新人才是提高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各省市政府加大引進林草專業人才力度,學校加大林草專業學生培養度。政府需要建設與當地森林旅游相匹配的林草專業人才隊伍,優化人才科研環境和加大林草項目的投資力度。
(2)加強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國家森林公園具有品牌效應,是吸引游客到當地進行森林旅游的重要原因。
(3)第一產業勞動力的占比是各省市森林旅游產業競爭力指數差異的重要指標,政府應重視從事第一產業人員的補貼政策。森林旅游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后的產業,更需要從事基層林業人員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