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在杭州G20峰會上倡議發展綠色金融,如今已達成全球共識。綠色金融在我國已形成初步體系,市場規模逐年擴大,綠色金融工具的開發與運用日益成熟,對于我國產業綠色轉型帶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增強企業綠色創新意識、推動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同數字金融結合多方面發展進步都有強勁的助推作用。但由于我國綠色金融起步較晚,發展經驗不足,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所以,綠色金融如何更有效地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完善我國綠色金融服務體系。
關鍵詞: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綠色創新;綠色轉型;金融工具
本文索引:張曼琦.<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6):-101.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3(b)--04
1 引言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經濟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危機”與“環境危機”如何共同克服是需要全球共同思考的問題,如果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然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為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金融行業兩者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綠色金融”概念應運而生,同時其發展持續受到各金融部門的廣泛關注。
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對我國如何實現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問題提出了具體而深刻的要求。而“雙碳”目標的提出,顧全各產業綠色轉型與中國經濟發展一致的步調,我國綠色金融市場不斷探索發展壯大之路,從多方面支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提升我國經濟實力,從而在國際市場上能有更大的話語權,也提升了中國居民的幸福指數,是造福全民的發展之路。
2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
2.1 關于綠色金融的本質研究進程
自“綠色金融”一詞產生,我國不少學者曾對其進行研究,按時間順序看來,高建良(1998)最先解釋“綠色金融”是金融部門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政策,通過運作各類金融業務促進環保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金融運營戰略。和秀星(1998)認為,“綠色金融”是金融行業重點關注“綠色產業”,從各方面給予“綠色產業”資金相對傾斜的金融政策。熊學萍(2004)認為,綠色金融有避免企業陷入環境污染與治理的惡性循環和注重金融業與生態產業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良性循環的兩層含義。而在2016年G20峰會上,金融研究小組面向世界首次提出了“綠色金融”的具體清晰的定義,即能對生態環境產生正向的效益用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投融資活動,這一概念的提出允許不同國家及市場進行各異的技術性解釋。從整體來說,綠色金融不僅要促進經濟社會和環保的可持續發展,還要滿足維持金融行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2.2 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初步形成
眾所周知,國際上綠色金融的發展已有四五十年之久,而我國對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實際上在近十年才制定出具體的計劃與要求,但是發展勢頭良好,也有利于我國更好的借鑒國外實踐經驗,在不斷努力探索中,我國綠色金融產品的研究及綠色金融體系的創設有了很大進展。具體表現在,2012年綠色信貸在我國開始布局,是中國最早推出的綠色金融產品,意味著我國綠色金融產品市場的正式起步。此后,碳金融、綠色債券以及綠色保險等綠色產品也相繼推出并逐步完善相應法律政策。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我國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這一要求被首次提出,是大方向的確立。2016年8月《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的出臺,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較為完備的綠色金融構建的政策框架的經濟體;2021年“十四五”規劃再次提出要把金融作為我國戰略目標的重要發展支柱,如今我國綠色金融的政策體系已經逐步完善。
我國目前的綠色金融政策側重點是綠色貸款政策和綠色債券支持政策,規模擴大速度可觀,為我國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時,綠色金融其他典型產品的發展也從未停下腳步。我國明確提出的“雙碳”目標,與歐洲各國及美國這些已經實現碳達峰的國家相比,時間緊、任務重,“雙碳”目標與綠色金融的融合或成為當前首要選擇,如今我國碳金融市場交易擴容,促使碳金融產品的創新加快。
2.3 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的規模逐年擴大
根據中國工商銀行的統計數據,2022年上半年的ESG評級中,共有18家銀行企業獲A及以上,總體較好。截至2022年6月末,中國的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到19.55萬億元,同比增長率40.4%,發展狀態活躍,并且中國綠色信貸規模也常年位居世界第一;同年6月末,我國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為1.33萬億元,居于世界第二,表明中國綠色金融市場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提高。
因為綠色信貸的發展情況最為典型,所以本文以綠色信貸為例,查找中國人民銀行近兩年發布的數據,并做出統計如圖1所示。
總體來說,我國綠色貸款保持高速發展,增速相比其他貸款高出很多,發展勢態良好,前景可觀。
3 綠色金融助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3.1 綠色金融能有效推動中國產業的綠色轉型
傳統經濟模式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局限性日益顯現,并且高能耗產業使自然資源供需矛盾愈加明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會帶來一些不可逆轉的惡劣影響,當前推動產業的綠色轉型顯得尤為迫切。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經濟能否良好發展的關鍵,更是立國之本,綠色金融助推產業綠色轉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3.1.1 積極引導資本流向
開展綠色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匯集資金并使資金流向不同產業,通過使綠色債券的信用利差收窄,有效降低了綠色產業的集資成本,且由于棕色企業的信用利差走闊,融資成本也得到了相應提高,這也倒逼著不少棕色產業向綠色產業的轉型。龔恒清(2018)通過對綠色金融的測度分析得出不同地區綠色投資的能力一般都是波動的,并呈逐年上升的態勢。這一結果也說明各地都在積極引導綠色產業的資金流向,同時為綠色金融的發展不斷出謀劃策。將資本集中在綠色環保產業,能有效提高市場上資源利用效率,改良金融市場的結構配置,促進我國經濟向低碳結構的轉型。
3.1.2 實現不環保產業的淘汰
2019年《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的發布有效幫助產業界定“綠色”標準,更有利于我國綠色政策針對性的提高,綠色產業認定機制的建立速度相應提高,加強國際間綠色產業經驗交流。《目錄》之外各產業由于達不到相應標準,也就無法獲得當地對產業的政策支持。與此同時,由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公眾對環保的意識逐漸增強,更偏向于購買綠色產品,加強綠色消費,以至于重污染產業慢慢被社會所淘汰,為我國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1.3 綠色金融市場發揮信息傳導作用
綠色金融市場應用信息披露制度有效提高了市場信息的透明度,緩解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以及環境的外部性問題,幫助金融機構識別綠色企業,提高借貸意愿,道德風險以及逆向選擇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大大縮小,促使企業優化自身結構,向社會傳播綠色效益。
3.2 綠色金融帶動我國科技綠色創新
在國家與政府的支持下,越來越多資金流向綠色企業,拓寬了綠色企業發展的道路,在不斷摸索與更新中,呈現了綠色技術逐漸取代傳統技術的趨勢,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綠色技術對環境保護的目的性更為強烈。綠色金融如今成為全球共識,在“制度限制”與“責任意識”的雙重壓力下,各大企業不得不轉換思路,升級綠色技術,培養綠色創新型人才,迎合市場的需要,謀求經濟可持續發展。
通過綠色設計,從產品原材料選擇到生產銷售再到最后回收利用,企業都將注重對環境保護的研究,并增加對產品可再生原材料的使用,提高產品的循環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量,適應“雙碳”要求。同時提高可回收利用率,節省資金,也可達到降低成本的效果,更多開發便民惠民產品,促進消費行為的產生,優化國內經濟市場。李戎、劉璐茜(2021)通過實證分析總結出加速綠色金融改革步伐,對企業綠色創新促進作用成績斐然,同時國家必須適當提高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的資金傾斜,對環境污染造成巨大負面影響企業的生產行為也需要采取有效手段進行抑制,以期綠色金融創新帶來更多正向效益。
3.3 綠色金融推動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
為適應當代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國際市場上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數量與日俱增,可發揮的貿易功能逐步擴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有助于國家基礎產業的發展、文化對外傳播以及促進與鄰國的經濟交往。同時,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關注的重點,也需要更多更好地政策支持。
綠色金融政策在自由貿易區的落實,有利于利用自貿區的政策優勢,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這是一個雙邊獲利且逐步完善的過程。自由貿易區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推動綠色技術及綠色產品在自貿區的發展相當重要,我國通過綠色金融工具匯集資金,對于“一帶一路”沿線技術較為落后國家的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起著支持作用,促進這些國家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一條嶄新的有關國際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由此產生。中國當前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更應挑起助推全球綠色金融發展的重擔,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謀求全球生態良好的發展。
3.4 綠色金融改革有助于數字金融穩定發展
“綠色化”與“數字化”是世界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對“數字化”的需求越來越高。數字經濟本身有幫助降低能源消耗、節約資源獲取成本的作用,但由于數字設備更新換代快,大量廢棄產品無法回收利用,同時對原材料依賴性過高、耗能大的問題亟待解決。
為滿足綠色數字發展的雙重需要,我國重視綠色金融與數字金融的結合,充分利用綠色金融產品及政策,引導數字金融的產業技術革新、優化資源結構配置,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量,強化數字金融對環境的正外部性,助推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 綠色金融助推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4.1 綠色金融對應激勵政策的力度不足
我國一直鼓勵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服務,同時更新各項具體激勵政策,在國家的號召之下,全國各地也相繼出臺有關綠色金融政策以支持本地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例如鼓勵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業態創新,給予綠色金融保險補貼、創新補助等。但畢竟我國綠色金融探索的時間尚短,綠色金融的各類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當下綠色金融的激勵政策更多是直接面向企業,忽略了金融機構這一中介,且財政資金多是以補貼、獎勵形式發放,而非投融資,這樣做易于加劇綠色金融供求矛盾,長遠看來不能有效推動綠色金融的投融資業務的開展,淡化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樣,即使如今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劃分之下,符合相對應條件的綠色債券同綠色貸款已經踏入合格的抵質押品的行列之中,是綠色金融發展的一大進步。但是將商業銀行的綠色業務納入MPA考核中未成為現實,國家仍需仔細考慮并完善相應政策,確保綠色金融市場的活躍度,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4.2 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力度有待提高
首先,我國綠色金融產品樣式單一,供給需求未能更好匹配。綠色信貸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綠色產品,占綠色金融融資規模的90%以上,而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等產品還沒有引起公眾的廣泛注意,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相比國外綠色金融市場,我國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力度不夠,無法發揮現代數字信息網絡最大優勢,達不到產品多元化發展的要求。
其次,銀行機構綠色金融綜合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尚未將綠色項目、產品碳資產、碳足跡和項目收益等納入評價系統,考核更多關注“量”而不是“質”,容易造成資源匹配不平衡、激勵扭曲等問題。
最后,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眾多小微企業因為有較差抗風險能力而無法直面產品滯銷、利息結算困難之類的問題,生產經營活動大大受限。同時,多數企業自身發展需要大量削減勞動力,導致大批人失業待業,消費者對綠色金融產品的消費需求也相應減少。綠色金融產品需要創新思維,發展線下產品的同時也要著眼于服務線上消費者,升級產品結構。
4.3 綠色金融風險管理能力有待加強
綠色金融在我國只有十年左右的發展時間,對于相關數據的統計還十分有限,而綠色金融項目周期時間一般較長,從以往經驗入手,無法準確預估相關項目未來的真實風險。并且,我國綠色金融項目面向的重點是制造產業,而制造業的借貸資金不良率相對其他產業較高,從2022年各大銀行公布的數據來看,無論是不良貸款余額,還是制造業的不良貸款率,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未來趨勢如何暫未可知,想要維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刻不容緩。
同樣,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金融機構現有的氣候風險信息披露能力差,而對于氣候惡化帶來其他風險最后造成金融風險的評估能力有待提升,應對金融風險的工具還不充足。
5 綠色金融助推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5.1 綠色金融相關激勵政策需要完善
我國綠色金融激勵機制相對單一,可以采取正向激勵與限制性政策相結合的策略,將綠色激勵政策的重心放在金融機構上,激發商業銀行主動積極地進行創新活動的熱情。并且,由于我國各地產業結構差異巨大、財力狀況強弱不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特色與實際需求實行適合地方發展的綠色金融激勵政策。同時也要適當分散激勵政策面向的發展項目,如今我國綠色信貸對于其他綠色產品優勢較為明顯,可以加強其他綠色產品激勵與支持,推動產品的均衡發展。
5.2 建立健全我國綠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適度借鑒國外優秀經驗,針對綠色金融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及信息缺失等問題,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制定更為嚴格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統一標準、提供平臺,將信息披露作為強制性要求,激發各大金融機構以及非金融機構責任意識。信息披露標準的項目細分是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重點內容,要針對不同金融產品的特殊需要,制定并實施與不同需求相對應的披露標準,同時加強監管力度。
當下綠色金融的國際發展要求信息披露標準的統一,我國要想大力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參考TCFD的建議及披露框架,充分考慮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的信息披露能力,提高我國綠色金融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及可操作性,加快我國“雙碳”目標的步伐,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因素。
5.3 加強綠色金融人才隊伍建設
綠色人才是綠色金融進步的核心動力,可以通過培養更多熟知綠色金融政策的智庫型人才、對綠色金融產品設計和運營得心應手的操作型人才以及能夠準確分析綠色金融風險的決策型人才,滿足我國傳統金融向綠色金融轉型的需求、加速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地位,加強國際交流。
培養綠色人才,首先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注重對人才綠色金融觀念的培養,提高對綠色金融的認識,從而加強對綠色政策、綠色技術的學習,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運用金融工具。通過高校培養、企業文化熏陶、進行國家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綠色金融人才的專業素養、培養綠色創新思維,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6 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綠色金融是大勢所趨。中國應當順應“低碳”發展要求,完善國內綠色金融體系,規劃和設計最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金融發展之路,讓綠色發展不單單停留在理論層面,更應使可持續發展成為時代之必然。
參考文獻
高建良.“綠色金融”與金融可持續發展[J].金融理論與教學,1998(4):20-22.
和秀星.實施“綠色金融”政策 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J].青海金融,1998(10):3-6.
熊學萍.傳統金融向綠色金融轉變的若干思考[J].生態經濟,2004(11):60-62.
馬駿,程琳,邵歡.G20公報中的綠色金融倡議(下)[J].中國金融,2016(18):30-32.
李中.綠色金融創新與我國產業轉型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2011(7):6-8.
陳國進,丁賽杰,趙向琴,等.中國綠色金融政策、融資成本與企業綠色轉型:基于央行擔保品政策視角[J].金融研究,2021(12): 75-95.
龔恒清.綠色金融對區域經濟生態化的影響研究[J].市場研究,2018(4):32-35.
劉新,陶春暉,彭歡.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35(7):53-65.
李戎,劉璐茜.綠色金融與企業綠色創新[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74(6):126-140.
安國俊,訾文碩.綠色金融推動自貿區可持續發展探討[J].財政研究,2020(5):117-129.
陳華,沈悅.綠色金融助推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思路[J].甘肅社會科學,2022(2):218-225.
胡勇,刁贊焜,侯宜彤.中國綠色金融制度體系構建現狀、不足與完善[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6(1):34-42.
劉濤.中國綠色金融激勵機制的不足與完善[J].世界環境,2019(5):49-51.
尹振濤,夏詩園.雙碳目標與綠色金融: 機遇、挑戰與啟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36(3):45-54.
朱蘭,郭熙保.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J].改革,2022(6):106-115.
李一弘.我國綠色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0(2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