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紅


摘 要:為優化生產企業經營效果,本文主要研究生產企業強化內部控制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建議。列舉生產企業內部控制原則,包括設計原則、執行原則、監督原則、完善原則等;分析生產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及問題,包括缺乏內部控制意識、內部控制制度執行力不足、內部控制專業性稀缺、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不足、企業文化建設不足、審計監督機制建設不足等等;列舉強化生產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議,包括增強內控意識,提高管理層對內控的重視程度、強化制度完善,優化內控執行流程、加強內部培訓,重視引進人才、推進信息化覆蓋,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結合企業特點建立健全企業審核機制等。期望本文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產企業;內部控制;強化
內控機制在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現階段看來,該機制對企業的財務活動、人、資產、工作流程均有著一定的監管作用,對保障企業良好運行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生產企業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企業之一,經濟新常態下為促進生產企業進一步發展,在“去供給側”改革的號召下,相關企業必須加快對內部控制機制的設計與落實,通過這種方式促進企業進步發展。
一、生產企業內部控制原則
(一)內部控制設計原則
內部控制設計原則主要指生產企業在開展內部控制工作的過程中必須針對內部控制制度的細節做好設計工作,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構建內部控制系統,并將內部控制系統貫徹落實于經營活動始終,從治理層面、管理層面兩方面出發進行內部控制設計,確保最終設計的內部控制系統符合企業的經營管理需要。
(二)內部控制執行原則
所謂內部控制執行原則主要指在建設內部控制機制的過程中相關工作者必須重視增強內部控制的可執行性,將實現預定目標視作開展內部控制工作的最高宗旨。一般來講,可將企業內部控制目標設定為如下兩個層面,首先,企業內部治理控制目標,主要指的是在開展內部控制工作過程中企業必須關注董事會在企業中的作用并保障股東受委托的責任;其次,企業管理控制目標主要指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效益,加強監督控制。在構建內部控制系統的過程中,企業可從這一思路出發,設定具體的內部控制目標,增強內部控制的可執行性與有序性。
(三)內部控制監督原則
在開展內部控制工作的過程中,生產企業有必要建立完整的監督機制,針對內部控制做好監督工作,確保各部門相互牽制。所謂相互牽制主要指在開展經濟業務活動的過程中,企業有必要將職責分配給具有制約關系的職位,在橫向關系上,可由彼此獨立的部門或人員來辦理,起到監督、制約作用,在縱向關系上,一項內部控制活動的開展應涉及至少兩個崗位、環節,其間下級應當接受上級的監督,如此才能夠促進職責分離,促進內部控制順利實施。
(四)內部控制完善原則
在開展內部控制工作的過程中生產企業必須重視增強內部控制的完善性,確保企業能夠借助內部控制制度,針對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工作做好管理,為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內部控制工作實施階段,企業可結合不同的控制類型對具體的控制策略進行選擇與劃分,盡可能結合具體的風險事件選擇最合適的策略,靈活地幫助企業規避風險,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增強內部控制系統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促進企業高效發展。
二、生產企業內部控制現狀與問題
(一)內部控制意識未完全形成
現階段看來,很多生產企業的決策管理者并不具備良好的內部控制意識,影響生產企業內部控制工作順利開展。在生產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企業的大部分權力都掌握在決策管理者手中,企業能否促進管理機制變革、能否切實推進管理制度的實施,很大程度上受到決策管理者內部控制意識的影響。目前看來,市場中很多中大型企業的決策管理者,其內部控制思想較為傳統,受計劃經濟影響較明顯,大部分決策管理者針對企業內部控制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開展管理工作易受經驗主義影響,接受新理念、新事物較緩慢,有相當一部分管理者甚至對內部控制機制在企業管理中,能夠產生怎樣的作用缺乏認知,因此構建內部控制機制的意愿較為落后,這也對企業發展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總之,要對內部控制管理系統進行完善,增強決策管理者的內部控制意識很有必要。
(二)內部控制制度與執行完善度不足
現階段看來,市場中的生產企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變革時代,在供給側改革的影響下,不斷有新的改革政策出臺,但我國生產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管理的現實情況卻長期停留于初始階段,這無疑會對生產企業的進步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整體看來,生產企業發展內部控制管理的時間較短,很多企業都未能夠在實踐中積累充足的改革經驗,制定的內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在執行過程中常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此外,市場中大多數生產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還存在結構隨意、職權模糊、職責模糊的問題,相關工作者制定的政策制度,其客觀性、科學性明顯不足,常導致內部控制機制失去應有作用,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成長,最終甚至導致內部控制全面崩潰。
(三)內部控制人員專業性欠缺
內部控制人員的專業素質也深刻影響著生產企業內部控制的實施情況。現階段很多生產企業的經營內容較少、經營范圍相對單一,在此基礎上針對工作人員給予的安排與管理往往缺乏規范性,對很多崗位的安排都未實現人員優化配置,導致很多人力資源被浪費,有時甚至會造成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
(四)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不足
信息時代下,生產企業亟須提升內部控制的信息化程度,將各種位于時代前沿的先進技術,引入到內部控制一線中來,借助高新技術,優化各項內部控制工作的實施。但目前看來,生產企業內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設明顯較為落后,實際工作中,相關工作者使用的管理軟件,與時下盛行的大數據技術、智能化技術有著一定的距離,同時很多員工對新技術的接受意識也較弱,不能認識到開展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開展內部控制工作的思想較為傳統,這也影響了生產企業內部控制進步。
(五)審計監督機制不健全
縱觀生產企業開展內部監督的實際情況我們不難看出,不論是內部監督還是外部監督中,含有的漏洞、薄弱環節都是極為突出的,如,很多企業內部針對不同部門、不同業務設立的監督標準各不相同,而對這些監督標準的設計,本身就受到了人為因素的影響,加之很多上級部門,管理生產企業較為分散,導致外部監督的功能時有交叉,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難以形成管理合力,對生產企業內控機制的正常運行造成了負面影響。
(六)企業文化未與內部控制融合
很多生產企業創設的企業文化并不盡如人意,如,很多生產企業的管理者,對內控機制缺乏健全認識,常會將內控視作“紙上談兵”,在這種企業文化的熏陶下,即使生產企業已經建設了相對健全的內控機制,該機制也會在具體實施中流于形式,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或者無法成功覆蓋到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各個人員。此外,很多生產企業設計的內控機制存在較多的盲區,某種程度上還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頻發。
三、生產企業強化內部控制的建議
(一)增強內控意識,提高管理層內控重視度
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下級員工可通過提建議的方式,將完善的內部控制管理檔案遞交給上級部門,在決策管理者同意方案后,為決策管理者提供一定的支持,促進內部控制工作順利實施,在生產企業內部構建良好的內部控制實施環境,以及上行下效的企業氛圍,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內部控制目標圓滿達成。
(二)強化制度完善,優化執行流程
生產企業必須加強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提升內部控制制度的先進性與高效性。企業可將關鍵的權力分配至不同的部門與人員處,提升企業制度的民主性與科學性。在設計優化方案的過程中,企業還必須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避免照搬其他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經驗,盡可能實事求是地優化內部控制的執行流程,確保方案可行。最后,針對企業而言最為重要的一點——企業必須重視將成本管理,納入對內部控制的開展之中,促進企業經濟價值的日益提升。
(三)加強內部培訓,重點引進人才
在信息時代下,企業必須針對企業內部參與內部控制的人員加強培訓,增強其對各種先進的內部控制理念、手段的掌握,同時還應重視做好人才引進工作。生產企業可結合開展內部控制工作的實際需求,設計人才引進的門檻,對于同時掌握優良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與內部控制管理能力的人才,應當不吝引入,從而層層遞進地構建起優質的內部控制人才隊伍,發揮人才隊伍的力量,更好地促進內部控制工作有效開展。
(四)打造信息化覆蓋,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
近年來,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為生產企業開展內部控制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基礎。為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企業必須重視使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交流溝通系統,使用這一系統快捷、有效地傳遞相關信息,同時完成資源共享,使內部控制變得更為高效。企業可將信息化建設覆蓋到企業內部各部門,在此過程中,企業必須督促各部門工作人員,針對信息數據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加強甄別、篩選,同時還應做好整理工作,使信息數據得以更快地傳遞,在企業內部構建出信息高速傳播的渠道,通過這種方式強化對各部門信息的掌控,促進部門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帶動企業蓬勃發展。
(五)結合企業特點,個性化建立健全審計監督機制
企業有必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建立個性化的審計監督機制,一般來講可將監督部門劃分為審計部門與財政部門兩類,將外部審計工作與內部控制工作結合在一起進行管理,提升監督機制的健全性。為保障監督質量,企業必須為審計部門賦予一定的獨立性,同時還應從招聘階段入手,適當提升人員招聘的門檻,確保招聘進來的工作人員都有著良好的綜合素質與工作能力。在平時,相關工作者必須針對審計部門的工作人員給予有效的培訓,同時定期考核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避免其工作態度懶散,確保審計人員能夠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此外,生產企業在平時也應積極配合社會、政府的監督工作,使內、外部監督工作真正得以優化,促進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日益提升。
(六)打造內控企業文化,形成有機結合
生產企業經營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身的利潤,現階段看來,內部控制環境的變化,對生產企業的經營利潤有著較為明顯的影響力。為保障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建設內部控制機制的過程中,企業管理者還需重視在企業內部,構建良好的內控文化,通過這種方式營造出全員參與內部控制的氛圍,促進內部控制與企業文化的有機結合。本文認為企業相關管理者在制定內部控制機制時,必須仔細結合企業的行業規模與行業特點,盡可能貼合企業發展狀況,構建內部控制機制,對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進行規劃,在此基礎上設定相應的控制目標,在該目標的指導下,更好地完成內部控制工作。在設定完畢控制目標后,企業應對各部門的職能做好劃分,并依照部門的工作職責,構建內部控制制度,將內部控制的文化氛圍引入到各部門內,引導各部門在企業文化的號召下,積極履行自己的職責,增強內部控制實施的嚴謹性與有序性,為各項信息的傳遞與共享提供良好的環境,確保內部控制目標的真正實現,推動企業長遠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更好地促進生產企業進一步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生產企業管理者必須盡快轉變管理理念,加強對各種位于時代前沿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研究與利用,借助這些管理理念、方法,構建內部控制機制,同時多參考市場中企業構建內部控制機制的成功案例,實事求是地設計改革策略,通過不斷完善與實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魏友玲.集約化生產企業內部控制研究——以M公司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3(02):108-110.
[2]金蘭英.論生產型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及優化策略[J].營銷界,2021(31):169-170.
[3]毛育花.集中潤滑設備生產企業基于風險防范的內部控制探析[J].會計師,2021(10):72-73.
[4]程嬌.淺談生產企業銷售與收款環節內部控制[J].商業文化,2021(04):100-101.
(作者單位:臺州通仁電氣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