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姬,蘇向輝,馬 瑛,李淑敏,曾德鵬
(1.新疆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烏魯木齊 830052;2.新疆農業大學亞心校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烏魯木齊 830052)
隨著城鄉融合發展以及農村富余勞動力大量轉移,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已然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然而,不同于工業和服務業,在農業生產中,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資本、勞動、技術的投入。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又導致土地呈現出細碎化特征,使得有限的耕地資源愈加緊缺[1]。耕地資源的限制表明努力提高農用地經營效率至關重要[2]。
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是衡量農業經營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在農用地經營效率評價上,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定義與評價兩方面。在定義方面,學者們主要從投入、產出角度探討技術效率的定義[3,4]。在效率評價方面,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全要素評價[5-7],數據包絡分析法也在此過程中被學者廣泛用于土地經營效率的衡量[8-10]。在農用地經營效率的影響因素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從勞動力情況、農用地生產條件、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探討相關因素對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的影響[11,12]。在分析土地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方法時,Tobit 模型被廣泛用于分析和衡量土地經營效率的影響因素[13-15]。
以上研究雖然對農地經營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較為深入,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目前國內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土地規模經營效率的評價主要還是集中在城市用地方面,對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的評價相對較少,針對新疆的研究則更少。二是以往研究多是基于截面數據的效率分析,建立在時間序列上的效率分析較為鮮見。基于此,本研究選用DEA-Tobit 模型對新疆2006—2020 年農業經營相關數據進行分析,進而對新疆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進行客觀評價,探索影響新疆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的主要因素,以期為進一步推動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科學依據。
1.1.1 數據包絡分析法 數據包絡分析法又稱DEA 法,是一種在相對效率評價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參數檢驗方法。主要包括規模報酬可變模型和規模報酬不變模型。鑒于農業生產的特性,本研究將采取投入導向的規模報酬可變的DEABBC 模型對新疆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進行測算。具體函數形式如下。
式中,xi和yi分別為投入要素和產出要素;n為決策單元個數;ε為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λi為各決策單元系數;et為單行向量;s-和s+分別表示投入、產出的松弛變量;θ為決策單元的綜合效率值;當且僅當θ=1,s-=s+=0 時,決策單元為 DEA 有效;當θ<1 時,決策單元為DEA 無效。x0和y0分別為決策單元的原始投入和原始產出指標。
1.1.2 受限因變量模型 受限因變量模型又稱Tobit 模型,在處理截斷數據方面具有很好的優勢。本研究借鑒Coelli 提出的“兩階段法”,在采用DEABCC 模型對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評價的基礎上,利用Tobit 回歸模型進一步分析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的影響因素。Tobit模型的函數表達式如下。
式中,Yi為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Ci為常數項;αi為各變量的回歸系數;Xi為解釋變量;Ui為隨機干擾項。
1.2.1 指標選取 本研究將農用地要素置于農業生產的綜合系統中考慮,所探討的農用地指狹義范疇上的耕地,同時考慮到指標的代表性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16,17],投入指標主要從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中進行選取。主要如下:①農用地投入數量。由于農業生產中存在著套種與復種現象,因此本研究以農作物播種面積作為農用地投入指標;②勞動力投入數量。由于勞動力實際投入數量在農業生產中難以統計,為保證數據的連續性與統一性,本研究選取鄉村從業人員作為勞動力投入指標;③資本投入數量。現代農業是機械農業,且化肥、農藥、農用薄膜、農用柴油都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變量,故本研究選取它們作為資本投入數量。而在農業土地經營的產出中,選取農業總產值作為衡量農用地產出能力的體現。
1.2.2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均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2006—2020 年)以及國家統計局官網,具體見表1。
表1 2005—2019 年新疆農用地規模經營投入產出數據
本研究運用DEAP 2.1 軟件對新疆2005—2019年農用地生產經營過程中投入產出數據進行投入導向的VRS 模型測算,得到各決策單元效率值,測算結果如表2 所示,分析如下。
表2 各決策單元效率情況統計
1)新疆農用地綜合效率總體上處于一個上升階段,在2019 年新疆農用地綜合效率達1.000,說明2019 年新疆農用地綜合效率有效,投入產出點處于生產前沿面上[18]。即該年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投入的土地、勞動、資金等生產要素實現了最優配置,不存在生產要素投入冗余以及產出不足的現象,應繼續保持該年生產要素的投入規模以維持DEA有效。平均綜合效率達0.823,處于較高的狀態。這主要是因為新疆土地肥沃,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種植條件,當地政府近年來將“三農”問題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農用地經營效率不斷提高。
2)新疆農用地純技術效率基本維持在0.951~1.000,波動幅度較小,農業生產距離生產前沿較小。純技術效率均值達0.986,表明新疆在既定的技術條件和資源條件下,總體要素的使用效率處于較高水平。而平均綜合效率卻小于平均純技術效率,這說明規模效率不高是導致新疆農用地綜合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其中,純技術效率為1.000,綜合效率不為 1.000 的決策單元有 5 個,即 2005、2007、2010、2012、2013 年。此時的規模效率和綜合效率都小于1,說明投入的生產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但由于生產規模不當使得綜合效率未能達到最佳[19]。
3)新疆農用地規模效率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且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并在2019 年處于規模報酬不變狀態。說明新疆2005—2018 年的土地利用較為合理,農業經營水平能較好地維持現有的土地經營規模。這主要歸因于新疆近幾年高度重視農業發展,鼓勵各地積極轉變思路,因地制宜,依托區域優勢,積極推進土地流轉、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提高了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而從規模效率平均值來看,新疆規模效率均值為0.834,相對于大部分省份來說已處于較優規模狀態,但與純技術效率相比,仍需進一步提高。
4)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處于無效的決策單元有9 個,即2006、2008、2009、2011、2014、2015、2016、2017、2018 年,說明生產要素投入存在著冗余。因為在技術水平有限和生產規模較小的情況下,投入要素過多會導致生產資料在現有的生產力水平下不能發揮最大作用,存在著資源轉化率低而成本高的現象。而除了2019 年,其他年份新疆農用地生產規模都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說明這些年份還具有較大生產潛力,需考慮積極推進土地流轉,適當增加土地經營規模,以尋求新疆農用地規模經營綜合效率的提高。
新疆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分析結果表明,15 個決策單元中,除了純技術效率為1 的決策單元外,其余決策單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產要素投入冗余。為了減少浪費,有效配置資源,需要對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及時調整。因此,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對生產要素的投入冗余進一步分析,冗余值越大代表農業生產中投入無效就越多。同時為了方便各年份之間進行比較,本研究對冗余值的大小采用百分比形式進行表示,即冗余百分比=冗余量/原投入量。所求得的投入冗余百分比如表3 所示。
由表3 可知,投入導向下的農業生產在土地、勞動力、資金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對以土地投入為代表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來說,這幾年總體投入冗余呈較大下降趨勢,說明土地投入無效在減少,原因可能是近年來新疆大力推進農用地流轉,促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對以勞動力投入為代表的鄉村從業人員數量來說,這些年鄉村從業人員投入冗余呈先增后降的趨勢,2016—2017 年冗余值相對較高,表明這2 年農村勞動力未得到充分利用,可能是技術進步進一步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使得2016年勞動力的投入冗余達到最大。而后有了較大幅度下降可能是因為非農就業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減少,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對以資金投入量為代表的投入指標來說,農業機械總動力調整幅度為1.34%~6.95%,柴油使用量調整幅度為1.22%~6.65%,過量的原因可能在于農業機械、柴油的有效使用對農業生產規模有一定要求,而新疆農用地流轉仍在進行中,農業機械以及柴油的使用成本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的提高;化肥使用量投入冗余百分比最高達12.62%,農藥投入調整值最高達20.34%,農膜改進值最高達18.14%,而后都出現了較大幅度下降,這與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大環境有關。
表3 非效率決策單元投入冗余改進百分比(單位:%)
本研究以2005—2019 年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測算結果作為因變量,將2005—2019 年農作物播種面積(X1)、鄉村從業人員(X2)、農業機械總動力(X3)、化肥施用量(X4)、農藥使用量(X5)、農膜使用量(X6)、柴油使用量(X7)作為自變量進行新疆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影響因素的分析。同時,為了減小誤差,對數據進行對數化處理。將處理后的數據代入式(2),利用 Eviews 10 軟件進行 Tobit 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4 所示。
由表4 可以看出,農業機械總動力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與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呈較為顯著的正相關,表明農業機械化程度越高,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越高,這與現實情況相印證。近年來,新疆始終將“三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通過大力推廣現代農業,加大農機投入與農技推廣,促進了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的提高;在化肥施用量與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關系上,回歸結果表明二者存在較為顯著的正相關。說明提高化肥施用量,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但要注意合理施肥,有序促進農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表4 Tobit模型估計結果
農藥、柴油使用量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對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可能的原因是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施用量存在過量的情況,不僅無法提高產量,也會產生生態環境問題,最終對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產生負向影響;柴油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當地農業機械化水平,其與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呈負向影響的原因可能是新疆尚未能擺脫高能耗的傳統農業模式,造成了生產資料不合理配置。
本研究基于新疆2005—2019 年農用地生產經營中的投入產出數據,運用DEA-Tobit 模型對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分析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的影響因素,得出如下結論。①新疆農用地綜合效率為1.000 的決策單元為2019年,純技術效率為1.000、規模效率小于1.000 的決策單元有5 個,即2005、2007、2010、2012、2013 年;②效率無效的決策單元在土地、勞動力、資金投入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③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對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呈顯著的正向影響,農藥、柴油使用量則呈顯著的負向影響。
為了進一步提升新疆農用地經營效率,提出如下建議。
1)加快農用地流轉,引導適度規模經營。研究結果顯示,新疆農用地規模效率整體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可進一步提高土地經營規模,促進規模效率達到DEA 有效。而新疆目前耕地分布比較零散,需加快農用地流轉,引導農用地規模經營,但也要把握“適度”原則,根據各地已有的生產要素配置狀況和社會經濟技術發展水平進行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2)加快富余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職業素養。發展種植專業戶,培育職業農民的前提是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通過對新疆農村從業人員的冗余情況分析,發現農村勞動力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剩余,因此可通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及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引導農民非農就業,減少農民土地流轉顧慮。同時要加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注重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職業素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3)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為進一步提高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新疆應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狀況,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投入比例,既要大力推廣機械化農業生產,改善農村基礎薄弱、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改變傳統的依靠物質費用和勞動力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生產方式,注重對柴油的合理使用,改變農業生產“高能低效”的局面,又要注重對農藥、農膜的適度使用,樹立綠色發展觀,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4)強化科技創新,大力培養農技推廣人才。政府可以設立專項支農資金,加強對農業科研的資金投入,為農民提供農業新技術、新方法服務,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同時加大對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鼓勵科技人員下鄉指導實踐,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更好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真正發揮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推動農用地規模經營效率的內在動力,促進新疆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