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啟明
摘 要: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而表現性評價就是通過學生課堂表現給出的評價,能夠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評價的全面性。因此,研究表現性評價在課堂中的應用策略極為重要。本文從小學科學教學中表現性評價的應用方法與實踐兩方面入手,著重探討了表現性評價在小學科學學科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表現性評價;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4-0243-03
1.小學科學教學中表現性評價的應用方法
(1)制定多維度評價目標
明確的目標是表現性評價應用的重要前提,所謂評價目標指的就是表現性評價應用最終目的。而表現性評價的應用既要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掌握情況,又要關注學生能力成長,既能評價學生學習結果,又能對其任務完成階段理解能力、邏輯思維、動手實踐等能力進行評價。首先,評價目標的制定要根據科學素養要求進行,課標中明確指出,小學科學教學在科學素養框架下,學生應該掌握必備科學知識,教師要挖掘學生科學精神,培育其科學能力,才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其次,評價目標制定需契合學情,科學教學是以教材作為依據,而表現性評價無論是內容設計,還是實施過程都要契合教材內容,以科學教學內容作為核心,聯系評價過程,才能發揮評價應用的有效性,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最后,評價目標的制定要多元化,依據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可以分為八種,所以教師應該從多個角度看待學生能力發展情況,不可以片面的眼光看待。表現性評價的應用,多元化目標設定極其重要,可以將學生才能充分挖掘,轉變教學過程“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找到學生能力最近發展區,從而制定多維度的評價目標,利用表現性評價,激發學生學習潛能。
(2)設定合理的表現任務
任務設計環節,需要涵蓋學科內容、學習內容,還需要契合學科特點,圍繞科學教材中的課時教學內容,體現評價程序性特點。首先,在任務形式的選擇方面需要科學合理,可以設置資料收集任務,還可以設置藝術創作任務,或者創設作品展示任務。按照教學目標與內容來選擇。從科學學科角度分析,科學任務設定可以選擇限制性任務,這類任務描述相對明確,具有較強的結構性,能夠獲得明確的預期結果。比如,利用尺子測量教室前后的距離;總結哺乳動物有哪些共性。還可選擇拓展性任務,這類任務的完成方式和預期結果沒有明確限制。比如,為什么人們生活離不開淡水資源;通過調查說一說我國有哪些珍稀物種。表現性任務設計應該明確考查內容,選擇不同類型任務。如果要評價學生學習潛能,就可設計拓展類型任務;如果要考查簡單的知識點,就可選擇限制性任務。其次,教學情境創設需要具有科學化特點,按照教學內容、評價目標,創設和現實相近的問題情境,輔助評價活動順利實施。課標要求學生要具備知識運用能力,在特定情境中解決問題。設置表現性任務情境,可以聯系真實情境。因為科學屬于綜合性學科,和學生生活聯系緊密,因此,情境創設需具備生活化特色,體現學科內容的獨特性。情境不可過于復雜,也不能過于簡單,難度略高于學生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即可,才能發揮其對學生潛能的挖掘作用。最后,語言描述說到清晰明確,清晰地描述便于學生了解任務重點,還能將學生表現行為描述出來,保證評價的信效度。此外,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完成表現性任務的設計,保證任務能夠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3)組織豐富的評價活動
表現性評價的應用,評價活動的組織十分重要。教師需要利用活動,引領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中,使用簡潔的語言布置任務,明確任務要求,為學生發放科學手冊和評分量表,并提出做要求。學生完成任務階段,教師按照評價量表針對其課堂表現、科學操作以及任務結果展開互評和自評,確保可以客觀、全面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同時,評價活動組織階段,教師也應該明確自身引導者地位,切勿過于干涉學生,可以設計科學情境,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引領學生使用不同方式觀察科學現象,收集評價資料,注重學生表現的觀察。如果學生遇到困難,可以單獨指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以表現型評價促進學生能力成長。
(4)評價結果的反饋及時
教師根據學生在情境當中的表情給予評價,還要在任務實施階段,通過收集資料、數據信息,給予學生客觀的評價,才能確保評價結果有效性。評價和反饋機制的建立是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部分教師應用表現性評價過程中,針對學生表現難以及時給出評價內容,或者評價信息相對片面。因此,制定高效反饋機制能夠發揮評價的價值。
2.表現性評價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本研究選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材中的“電和磁”單元中的“導體和絕緣體”內容為例,對表現性評價在科學課堂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1)評價目標的制定
根據課標中的要求,表現性評價目標制定,旨在設計合作探究任務,培養學生的學科精神,學生能夠提出科學問題,并對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最終獲取知識,利用知識解決問題,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科學素養。分析教材內容,主要是和“電”有關,筆者設計兩個實驗,一是“小燈泡亮了”,二是“導體與絕緣體”,將基本電學知識向學生講解。五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注意力都有一定程度發展,且在生活當中“燈”屬于常見物品,學生在實驗過程可能難以理解“燈泡為什么會亮”“導體與絕緣體之間有哪些區別”,所以,在課堂教學之前,筆者帶領學生集中學習燈泡結構和電路知識,引導其觀察實驗材料,為實驗過程操作順利進行提供支持。此外,在實驗過程,要求學生連接電路,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本節課表現性評價目標決定包括如下幾方面內容:一是任務分析能力;二是思維能力;三是觀察能力;四是操作能力;五是合作交流能力;六是信息記錄能力;七是反思能力。
(2)評價任務的設計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階段,表現性評價的應用,科學的問題設計為重要前提,創設問題情境,之后結合評價目標選擇同的任務類型。需要注意,教師在描述任務階段要做到簡潔明了,讓學生能夠清晰理解。隨著設計任務內容如下。
在“小燈泡亮了”任務中,創設情境為“明明在科學課上學習了電路連接,但是連接好的電路卻被弟弟拆了,導致電路當中小燈泡不亮了,而且明明忘記了怎樣連接電路。”如果將電路連接材料給你,你是否能夠正確連接,之后使小燈泡被點亮?兩人一組按照教材中的實驗內容,選擇實驗材料,完成本項實驗內容,利用科學手冊,畫出電路圖。給出學生導線、開關、小燈泡和電池等材料準備要求。任務完成階段,學生需要自主準備實驗材料,考查學生對電路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利用分組合作的方式,動手完成實驗內容,可以考查學生的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等方面能力。問題情境貼近生活,有助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在情境當中思考問題。
在“導體和絕緣體”任務當中,學生基于“小燈泡亮了”實驗基礎,可以發現將銅線連接到電池的兩端,可以點亮小燈泡。此時繼續創設情境“明明爸爸說因為橡皮是絕緣體,所以不能夠點亮小燈泡,明明產生疑惑,莫非橡皮不可導電?”在情境中提出問題“木頭、金屬等材料為導體還是絕緣體?”要求學生分組完成實驗設計,選擇實驗材料,總結出導體、絕緣體概念,并能從生活中找到相關實例。給出學生實驗材料,分別為橡皮、電池、開關、導線、木棍和金屬勺等。該任務設計要求學生運用合作交流能力,通過實踐操作,總結抽象概念,鍛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
(3)評分規則的制定
表現性評價應用階段,要基于評價目標展開評分規則的制定,計劃評價目標,以便課堂教師對學生展開觀察評價。由于表現性評價規則分為整體和分項兩種評價方式,針對復雜類型的表現性評價,選用分項評分的規則,有助于教師全面觀察學生,從而發現其優點和不足,提出反饋意見;針對簡單類型表現任務,選擇整體評價規則,提高評價速度。本節課教學筆者利用評價量表,設置評價指標共七項、評價等級有四項,分別為。第一,任務分析,主要指的是學生對線性任務要求、含義的理解程度,將其能力等級分為1~4級。第二,觀察能力,根據學生能否對燈泡結構進行觀察,明確電路圖的結構特點進行評價,根據學生表現將其能力等級分為1~4級;第三,操作能力,指的是學生在科學實驗操作過程安全意識,能否正確連接電路,使燈泡變亮,在實驗結束之后對器材的整理行為等,根據學生表現,將其能力等級分為1~4級;第四,思維能力,按照學生能否根據自身經驗,對科學實驗進行合理化猜想,對實驗結果提出合理解釋,將其能力劃分為1~4級;第五,合作交流能力,根據學生能否與他人進行積極討論,并且合作將實驗完成進行評價;第六,實驗信息記錄能力,按照學生能否記錄實驗現象,準確畫出電路圖,保持卷面的整潔性進行評價,能力等級為1~4級;第七,反思能力,根據學生能否通過自身參與實驗行為,總結學習過程存在問題,并進行適當調整,思考全新的學習方法進行評價。導體和絕緣體的評價量表設計同上,通過明確的評價指標和等級,輔助教師收集學生能力發展信息進行收集。同時,教師對學生操作過程全面觀察,判斷其對知識掌握情況,利用評價量表評價和記錄,此時,學生也可以利用表現性評價調整自身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4)評價活動的組織
在課堂活動組織過程當中,為了真實反饋學生學習過程,在評價活動任務呈現方面,筆者選擇信息化方式,利用PPT將表現性評價目標、標準呈現給學生,利用多媒體途徑為學生閱讀評價要求提供支持。同樣,學生操作過程,教師還可根據PPT中的信息對于學生表現給予評價,每個學生手中都有評價量表,可以評價同桌的學習過程。在評價任務實施階段,筆者采取口述的方式,并將對應實驗器材向學生發放,輔助其創設學習情境,最后為學生展示任務結果,已經能夠完整將電路連接,讓小燈泡變亮。活動期間,部分學生表現十分積極。比如,當教師要求學生兩人一組對實驗操作進行交流和討論,按照表現型評價標準要求完成時,部分小組會嚴格根據評價量表中的等級要求,積極參與實驗器材連接,合作完成新任務,明確分工以后共同合作,快速連接電路圖,然后在實驗手冊中畫出電路圖。還有的學生連接電路以后,發現打開開關以后燈泡并未點亮,但是并沒有直接向教師求助,而是同桌兩人共同探討,深入思考問題出現原因。提出假設“是否電池沒電了?”“是否燈泡閃壞了?”同時,還能對照評價量表中的思維能力要求,提出“動腦思考的建議”,并采取動手處理措施,分工合作檢驗線路是否出錯。處于評價標準要求下,學生在動手操作、思考問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課堂氛圍也相對融洽,表現性更為突出。
(5)評價結果的反饋
以上科學任務實施以后,大部分學生的科學能力都有所提升,有70%以上的學生任務分析能力達到一級水平,可見,其對表現性任務能夠正確理解。學生觀察能力有待提升,約30%的學生可以準確觀察電路圖,并且用恰當的語言描述,但是約有50%的學生能力還在第三級水平,能說出電路元件名稱,對元件連接方式表達不完整。在操作能力方面,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簡單電路圖的連接,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學沒有使小燈泡點亮,還有一部分學生完成實驗以后并未收集和整理器材,其操作能力有待提升。思維能力方面,有25%左右的學生能力水平能夠達到一級,可以對實驗展開合理猜想與解釋,但仍然有大部分學生不能做到這一點,代表思維能力有待提升。在合作交流能力方面,五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一定合作學習經驗,所以一半以上的學生合作能力水平都可達到一級,還有部分學生科學任務參與積極性和討論積極性有待提升。記錄能力方面,80%以上的學生都能準確繪制電路圖,標記學習內容,可見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反思能力方面,大部分學生能力水平在第二等級,針對實驗階段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但是對教材內容總結相對缺乏,反思能力有上升空間。
綜上分析,課程改革發展日益深入,小學階段為學生科學教育啟蒙階段,教師需要運用先進的理念完成評價工作,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融合應用,組織教學評價活動開展,不斷提高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因為表現性評價的應用可以將教學過程、教學結果相互統一,更好地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判斷其能力發展情況。此外,還可優化創設問題情境,輔助表現型評價實施,按照設定規則及時評價學生學習成效,激發學生潛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金誠.表現性評價在小學科學探究中的反思功能[J].探秘(科學課),2011(01).
[2]馬玉平.表現性評價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魯東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