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冠球

體育教學是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關系到高校培養“綜合型人才”戰略目標有效落實。因此《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強調,高校體育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識和生長發育的規律”;“根據實際情況和今后發展的需要”;“注意訓練現代的運動技術”。而高校學生群體在身體發育方面已經接近成年人水平,因此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便是進一步發掘學生的身體潛能,在堅持全面鍛煉的基礎上,結合學生未來的專業走向以及崗位需求,為其傳遞較實用的體育運動技能,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便需要高校體育教學積極展開與運動訓練的互動協同,以此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升級優化。
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系統性”與“專業性”上的區別。前者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發展目標,強調在基于學生現實需求的基礎上,制定完備的體育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普遍性的體育知識以及相關技能,從而實現高校體育的系統性發展;后者則是以提高學生的體育競技水平為主,需要基于專業性與特定性的視角下,為學生制定專項訓練計劃,以此全面提高學生的運動競技能力。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高校運動訓練是職業化運動訓練預備階段,二者在教學細節上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因此需要在專業化程度、設施配置以及訓練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調整[1]張高參.探索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互動[J].科技資訊,2020,18(13):163,165.。
高校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雖然在目標上存在一定差異,但是二者同屬于體育學科范疇之內,因此在本質上具有極為突出的“相互性”特點,并且是促進高校體育課程體系升級轉型的關鍵。具體而言,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相互性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上的交集,二者的最終發展目標都集中在幫助學生有效掌握體育技能這一方面,并強調學生在科學指導下,圍繞既定教學任務來展開系統性的體育訓練。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同樣需要強大的師資力量作為支持,并確保擁有完善的場地、設施、理論作為保障,以此來實現體育教學的協調發展。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要求高校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數量比例應維持在1:300的最佳配置。但通過對國內隨機十所高校進行調查發現,僅有兩所學校的的體育教師與學生人數配置符合這一標準,其余大部分學校的體育師生比都處于1:600或1:750之間。由此導致高校教師資源以及體育教學設施與學生人數存在嚴重的不對等現象。除此之外,運動訓練教學的開展不同于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其不光要幫助學生系統掌握體育運動知識、生理知識、運動技巧等,同時還涉及到體育心理、運動損傷、體能訓練等。普通高校體育教師雖然掌握了豐富的體育專業理論,但僅僅能夠滿足學生正常的學習需求,但是卻缺乏相關競技、比賽經驗,因此無法保證體育運動訓練的高效開展,不利于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高效互動[2]吳雪瑜.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互動模式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2):41-42.。
《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備、器材配備目錄》中要求“基礎配備類中在校人數在10000以下的學校要求室外體育場地實施面積生均達4.7m2”而隨機調查的10所高校中,學生人數均以達到10000以上,但是其中卻只有兩所學校的場地面積達到要求。同時相關的教學設施更新緩慢,缺少先進的智能化教學設施以及訓練環境。在這一背景下,不僅導致高校體育教學質量不足,同時也難以支撐專業化的運動訓練項目開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育學習質量。
在隨機調查的10所高校當中,發現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取情況主要集中籃球(97.1%)、足球(80.1%)、乒乓球(80.9%)等方面,其余諸如游泳等學生比較喜愛的運動項目僅占(6.6%),因此高校課程內容相對單一。并且實際教學也只停留在規則講解以及基礎動作訓練方面,具體的戰術分析、生涯規劃、職業晉級等相關知識的教學極為有限,也沒有注重校隊體育文化的建設,導致學生在集體意識、團隊協作等方面的思想認識增長有限,沒有發揮出體育教學對學生綜合成長的完整功能[3]練志寧,梁榮發.高校游泳課與運動隊互動教學模式研究— 以廣州地區高校游泳課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2(6):121-124.。

據統計,在被調查的10所高校中,有64名體育教師從來不進行理論教學,大約占總數的47.1%;其余大部分教師每學期只進行1~2節理論課,每學期會進行3~4節理論課的教師僅有8.2%,而超過4節理論課的教師不足5%。高這一現象導致學生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只能夠盲目跟隨教師的訓計劃進行學習,但是卻無法針對自身實際情況來展開自主學習,例如自主制定體能、技巧等方面的運動計劃等等。如此導致了高校體育教學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終身體育發展”目標,同時對學生的實用性也大大降低。這一現象嚴重限制了體育教學的職業化發展,不僅導致了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之間的互動性不足,同時也難以支撐高校體育事業的整體升級,對國家儲備體育人才計劃帶來了巨大阻礙。
高校體育教學事業的優勢,體現在理論資源相對豐富這一層面。而運動訓練工作的開展,則不僅需要保證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擁有正確的理解,同時還需要針對每一名學生在職業發展、個體差異、學習訴求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來制定針對性的訓練方案,并保證能夠為學生傳遞系統的體育訓練指導。如此一來便需要擁有體育實踐競賽經驗的專業人才作為支撐,才能夠確保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模式的互動教學。
為了能夠有效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高??梢圆捎萌瞬乓霗C制,如人事代理、購買服務、合作協議等相關手段,將社會上一些退役運動員引入到高校體育教學崗位當中。這一類人才不僅擁有豐富的運動訓練經驗,并且由于長期從事體育事業,對于運動生理、運動保護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也有著深刻了解。將其作為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補充,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同時還可以確保體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緊密結合,并確保二者之間的互動能夠產生有機反應。
傳統教學模式下,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之間的互動,主要表現為教師預先進行理論講解,幫助學生了解運動項目的技術要領。隨后再組織學生到這個室外場地展開運動指導訓練,使學生能夠掌握運動的具體技巧。然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效率低下,同時對于時間的利用也極不合理,難以體現出現代化體育教學的工作優勢。為此學校需要進一步加強體育課程的資源配置,除了保證各項教學資源的充足以外,還應當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技術來重塑體育課程結構,確保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之間能夠獲得更為高效的互動渠道[4]唐文權.高校體育運動訓練現狀及其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19(19):19-20.。
例如,高校可以打造線上體育教學平臺,使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預習”的方式,幫助學生在課前提前掌握某一體育項目的理論知識,隨后在線下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將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運動訓練方面,根據學生線上學習的動態數據,來制定差異性的運動訓練方案,使得學生能夠充分借助體育教學時間來掌握相關的運動知識。如在高校足球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相關的學習資料,包括如何預防體育運動損傷、足球運動規則解析以及常見的戰術配合技巧等。學生通過課件中的視頻與文字說明,能夠充分了解相關的知識內容,隨后教師在實地運動訓練的過程中,便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體育水平,將其組合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同時細致分配每一名學生的戰術位置,并組織其展開專項的體能、技術訓練。如此不僅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確保能夠針對學生的現實發展需求來為其提供指導。
除此之外,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之間的互動,還需擁有充足的數據基礎作為支撐,如此才能夠保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打造個性化訓練方案。因此高校應加強體育教學各類配套設施的建設,如AR虛擬教學設備、速度傳感器裝置、力量測試儀器等,通過全面采集學生的體能情況,來制定更加科學的教學計劃,從而確保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之間的協同發展,如圖1、圖2所示。

圖1 AR虛擬訓練設備

圖2 跳遠落點自動感應設備
在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互動教學模式下,高校體育課程還應當進一步豐富自身的理論體系、運動項目、教學目標以及發展方向,從而確保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體育教學,并助力學生獲得更好的個人發展[5]孫夢瑤.高校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的協調發展[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14):155-157.。
例如,高??梢允紫葟纳鐣w育人才的現實需求入手,分析當前國內的體育產業發展現狀、產業鏈條、發展類型、行業價值鏈分布以及企業數量等等,以此結合高校的專業特點,為學生制定適宜的教學課程,確保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專業來確定體育學習的發展目標,并有效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學??梢越Y合學生未來的職業走向來設置對應的體育運動訓練,如網球、健身操、高爾夫、瑜伽等,使學生能夠在掌握專業運動技能的同時,也確保體育教學能夠對學生未來就業發展起到更加關鍵的影響作用。
無論是體育教學還是運動訓練,其最終發展目標都是希望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其獲得更加全面的成長。因此在新時期教學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還需要進一步拓展自身的理論體系,圍繞學生發展需求以及運動訓練目標,來引入更加豐富的體育理論知識,以此帶動整個體育課堂的發展[6]賴曉珍.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異同互補的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7):118,120.。
例如,在體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有關心理調節、情緒釋放、體育商業或是體育文化等相關的知識內容,以此幫助學生更為全面的了解體育知識,并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使其能夠自主選擇適宜自身的運動項目、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校各類運動項目的開展,來引入有關的體能教學、生理知識以及職業發展等等,確保運動訓練計劃能夠更加科學的開展,同時也保證學生能夠逐漸形成正確的體育鍛煉習慣。
綜上所述,高校 作為培養社會新型人才的一線陣地,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發展的現實需求來不斷改革、優化自身的課程體系。并在促進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高效互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體育教學功能,以此促進我國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