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盧陽,趙洋,賴莎,王鏷

由體育總局、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更好的體育教育是體育強國目標的有力支撐,武術散打是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課程,而專項體能訓練又是提升散打競技水平的有效措施。在武術散打訓練過程中,必須結合臨場應變反應、高強度的攻防、靈活對抗、技戰術指導等諸多技法進行應用實踐,通過訓練讓運動員掌握更多的戰術變化,探索最有效的攻防技法。同時,速度和出其不意的戰術也是散打競賽中運動員必不可少的素質,而這一切都需要運動員具備超強的運動體能,因此,在高校的體育教育中,武術散打專項體能訓練課程的開展是必不可少的。
體教融合是我國在教育改革期間提出的教育理念,簡單的講,就是將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體系與教育培養體系進行結合。將競技體育融入教育的方式中,不僅能夠培養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更促進了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的有機融合,真正在體育教學中落實區域經濟人才培養的目標。體教融合無論是對體育部門還是教育部門,其作用和價值都是積極的。
從整體上講,體教融合突出的是培養競技體育人才,把這種培養的任務歸納到學校教育的范疇中,從深層次上促進了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的融會貫通。從更深層次分析,體教融合是教育觀念和體育目標的高度統一,是將體育和教育兩個領域具備的教育思維、制度體系、課程體系和價值觀念深度融合。
研究其外界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運動員具備享受教育的權力;第二,實現學校教學與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對接;第三,在共同的目標下進行體教融合[1]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 [EB/OL].2020-08-31.。體現在高校武術散打課程上,就是將競技體育的觀念和訓練方式引入學校的武術教學中,同時將學校教育的精華融入到傳統武術當中去。
從現有的文獻資料分析,研究領域對武術散打運動員體能訓練的認知,主要集中在訓練方式和措施方面,而對體能訓練的評價指標、生理生化監控和身體素質測試等方面研究還不夠,也就是說,對高水平運動員的體能水平的成果研究缺乏應有的深度。
目前,在散打運動員體能模型的構建和評價模型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按照散打運動員的專項體能的特點和結構制定專項體能訓練課程的指標,導致選材和體能訓練方面缺乏科學的依據。
目前,針對散打體能訓練的研究,總結訓練實踐的論述比較多,但真正上升到理論高度以及通過理論解釋訓練方式的成果卻不多,足以體現出多實踐少理論的研究趨勢,這是需要認真去面對解決的問題[2]劉海東,李娜娜.文化差異與主體認知:體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鴻溝[J].體育與科學,2020,41(05):36-42.。
“體教融合”的特點之一就是按照競技體育的思路設計學校的體育課程,因此,在設定專項體能訓練課程中,必須圍繞培養運動員體能為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形態、生理功能、心理能力和智力能力,深度挖掘運動員的綜合素養,根據制定的訓練邏輯框架進行具體訓練目標的設計,如圖1所示。結合邏輯框架進行系統訓練技法的設定。

圖1 基本框架邏輯
根據高校課程總體安排,將武術散打專項體能課設置為每學期16周,每學期結束后進行考核,根據考核成績對本學期的訓練進行評價,確保學生的身體機能和身體形態更加滿足要求。其課程及考核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體能課程及身體素質考核設置表
從“體教融合”的后備人才培養角度,身體柔韌度是散打體能基礎之一,在具體的專項體能訓練課程建設中,應該結合以下幾種模式。
4.1.1 肩臂訓練
第一,運動員的手臂必須打開到同一水平位,雙臂活動的同時雙腿也隨之打開;第二,在肩壁訓練中融入“單臂環繞”的訓練模式,也就是運動員以左手進行環繞訓練,該環節設定為10min的訓練,直到訓練完成后再進行交換訓練。通過互相交叉類型的訓練,大幅度提升運動員肩臂的柔韌度。
4.1.2 腿部訓練
腿部的柔韌度訓練的設計要重點放在小腿部位,運動員劈叉壓腿訓練要以“退步”的方法進行。在該環節中,規定運動員訓練壓腿的方式為正壓或者是側壓,通過這樣的訓練強化小腿肌腱的功能。
4.1.3 腰部訓練
腰部是力量轉化的載體,對上下肢體功能進行協調。在該環節中運動員要根據腰的彎折度確定適合的運動模式。同時,有必要利用下腰的方式進行訓練模式的設定,以掌握專項訓練對腰部的損傷情況。
4.2.1 四肢訓練
要想實現學校教學與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對接的“體教融合”目標,武術散打專項體能的力量訓練必須按照競技的狀態進行。要求運動員在力量訓練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運動成績,不斷強化運動員的發展意識。在這個環節中,要求運動員從四個方面的技法進行訓練探索,即“踢打”“拳擊”“過肩摔”以及“擒拿”,以此訓練提升運動員四肢力量。
4.2.2 技法專項訓練
利用對某一技法的專項訓練,讓運動員掌握多種拳法的力度,并且領悟其拳法的威脅性。而這些技法的實施自然需要肌肉和肌腱組織的協調以及迅速確定協調的方式,在指令中肌肉爆發力量,同時又效協調了肌肉組織。在肌肉的協調環節中,運動員要能夠有效處理好各類組合腿法和拳法的內在聯系,通過有效的訓練讓肌肉收縮的速度逐漸加大。
4.2.3 腰膝保護
在力量訓練過程中,要注重對運動員的腰部和膝關節組織的有效保護,對運動員某一技法訓練狀態進行分析,進行運動員肌腱能力和膝蓋能力的保護,提高專項體能訓練的效率和質量。
無論是體育教育還是競技體育的要求,散打專項體能課程中的速度素質都是體教融合的共同目標。根據訓練和比賽的實際需求,散打的速度素質可大體分為三個類型: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移動速度。目前廣泛應用的練習速度的辦法是十字變相跑和30m跑,其宗旨是鍛煉身體肢體的協調能力和整個身體的快速反應。訓練過程是從中間出發進行折返跑,用手摸兩側的標志物,標志物的數量要隨著水平的提升而增加,標志物的位置也可以變化。可設置20m滑步折返跑,每個標志物之間的距離為5m,運動員利用滑步從起點出發,遇到每一個標志物都要全力沖回起點,然后繼續滑步到下一個標志物后再次沖刺回到起點,直到20m的距離[3]牛雪松,白燁.我國體育院校體能訓練專業發展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7-10.。
對散打運動員靈敏素質的要求標準是,在競技比賽中可以根據對手動作變化而快速地做出反應,而且能夠在動作的時間、空間和用力技能上高度吻合、協調一致。在高校的散打專項體能訓練課程設計中,靈敏素質訓練通常在訓練課的前半部,運動員精神集中、體力充沛的時候,訓練的主要手段包括:引導、訓練運動員在跑跳過程中快速、精準、協調地進行相關動作,散打運動員必須具備超高的綜合身體素質。只有運動員各項身體素質得到均衡發展,同時具有良好的進攻和防守技術水平,分析賽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應用相適應的技戰術,保持靈活的思維,將自己的特長充分發揮出來,對體能力量進行合理分配,才有獲勝的機會。
專項技術和專項體能的結合,也是體教融合背景下嶄新的人才培養方式的要求。在高校的專項體能課程的設置中,要按照散打運動員專項技術特點以及個人特點,以散打的基礎技法為依托,在訓練方式和手段利用上選用了使用率和得分率都較高的技術動作,顯著提升了散打運動員技術動作實效性。在高校散打運動隊中,很少見將專項技術和專項體能訓練結合在一起,并且研究也甚微。具體來說,反過來專項技術促進專項體能的提高。例如,課程設計負重深蹲20次,100m加速跑一次,打沙袋200次或者進行空擊動作30s,一次負重800m跑。以上項目進行5組練習。負重深蹲是為了訓練力量,然后通過100m加速跑將力量變為爆發力,通過打沙袋或者空擊動作將一般體能轉化為專項體能,最后通過800m負重跑進行耐力練習。
“體教融合”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競技體育需要的人才,而耐力既是散打競技的必備素質,也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核心元素。在散打體能耐力訓練課程設置中,可以將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有機結合,將常規耐力和專項耐力緊密融合。目前的散打運動通常是進行單一的常規耐力或者專項耐力訓練,而這種相對單一的措施難以將散打運動員的一般耐力轉化為動作耐力,通過對各個專業運動隊的訓練實踐比賽總結,本研究建議在散打運動員的耐力訓練中,最大限度地將常規耐力和專項耐力、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融合訓練,顯著增強了運動員的耐力。
例如,在課程設置中,可以先跑1500m,然后結合專項力量訓練進行拳腿組合打靶,時間為50s,設定次數為5次,最后進行30~100m短跑5次,以增強瞬間的爆發力,這就是高校散打課程的耐力素質訓練。并且要根據不同訓練手段,進行運動負荷的合理布置,實現專項體能訓練的形式多元化[4]鄭卓琳,邵艷艷.散打教學中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7(06):60-62.。
體教融合對于武術運動項目來說,并非陌生的理念,因為武術本身就具備“修武先修德”的武與德融合的本質。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武術教學對成效的要求更加全面。武術散打屬于技能類對抗格斗項目,雖然不屬于體能主導類項目,但是,運動實踐證明,體能依舊是散打技術的基礎,沒有足夠的體能就難以發揮出技能。在現代的武術散打專項體能訓練教學中,應該重點進行力量、速度、柔韌度和耐力的訓練,讓運動員在訓練的過程中,掌握豐富的實戰能力,在提升運動員體能素質的同時,更大幅度的提升了運動員的散打技巧。本文闡述了體教融合的概念和內涵,闡明了武術散打中體教融合的必要性,指出了散打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高校武術散打專項體能訓練課程建設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