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際輔導;自我成長;互動策略;交往能力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2-0069-03
【作者簡介】蔡素文,上海市寶山區教育學院(上海,201999)心理健康教研員,高級教師,上海市寶山區德育雙中心融合建設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市中小學心理輔導協會理事。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存在于各種關系中。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強調人際關系對于個體的意義,認為一切煩惱都源于關系。人際關系的起點是關系中的每一個個體的積極自我成長,即先做好自我成長的課題,再以合情合理的言行與對方進行建設性的交流互動,在積極的人際關系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長。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這三種人際關系至關重要。中小學心理咨詢師(以下簡稱“咨詢師”)要積極開展關于人際交往的咨詢與輔導,要在咨詢過程中鼓勵來訪學生基于交往現狀,勇敢地探索自我、成長自我,并且讓他們在為他人提供支持與協助的同時進行自我再成長。積極正向的人際關系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是學生的自我成長。
一、在人際互動中擁有探索自我的勇氣
1.提供信息,體現自我認知的完整性
自我認知指在自我觀察與自我分析的基礎上形成客觀、理性的自我概念與自我評價。當來訪學生向咨詢師表達出交往中的困擾(如我交不到朋友,我被他人錯待,我不受歡迎)時,咨詢師要耐心傾聽,嘗試收集信息,提供相應的證據,讓來訪學生從不同的信息與證據中全面地認識自我。
案例1中的小華覺得自己不被老師和同學喜歡,咨詢師在第二階段的咨詢中向小華展示了班級同學對她的積極評價,如上課時坐姿非常端正,字很漂亮,每次值日時都會整理好工具才走。借助這些正向反饋信息,咨詢師讓小華聽到了來自同學們的評價。這種間接的互動方式產生了積極影響,讓有些自卑、內向的小華能夠全面地看待自己,發現自己也有認真、盡責的一面。
2.多元關注,體現自我體驗的積極性
自我體驗是個體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對自己所持有的態度。案例中的來訪學生關注交往中的消極信息,這給他們帶來了消極的情緒體驗與自我評價。其實,關注交往中的積極的信息往往會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自我評價。咨詢師意識到來訪學生由于習慣性關注消極信息而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與自我評價時,可引導來訪學生通過關注“例外”的方式來調整消極情緒體驗。
案例3中的小影認為自己“竭盡所能”地對別人好,但總是得不到對方的友善回應,于是認為是自己不夠好,對自我持有消極的評價。“所有同學都沒有積極回應你的善意嗎?一個也沒有嗎?”咨詢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小影關注“例外”,進而打開小影關注事件的視角,讓她學會關注人際互動中善意和正向的一面。之后,咨詢師進一步引導小影具體化陳述人際交往中充滿善意的人和事,調整認知,改善小影對自己所持的態度。
3.自尊自律,提升自我管理的實效性
社會化指個體在社會環境中逐步認知社會與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人際交往是中小學生實現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在自尊、自律的基礎上形成的自我監督、自我檢查、自我控制是中小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內容。來訪學生如果在人際互動中沒有理性的自我管理,就容易成為“孤家寡人”,在人際沖突之后只能選擇“落荒而逃”。
案例2中的小凌為了擁有朋友向破壞她友誼的小希宣戰。結果,朋友離她而去,自己也十分懊惱。對于這種“兩敗俱傷”的結果,小凌如果能夠預見的話,就會慎重地進行人際交往中的自我言行管理。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先讓小凌意識到缺乏自我管理是一個問題,并且在她產生改善意愿時,再與她探討有助于建立友誼的“友好行為”。交往輔導不僅要讓來訪學生意識到人際交往中自我管理的重要性,還要與他們一同探索自我管理的具體辦法。
二、在人際互動中習得構建關系的策略
咨詢師在協助中小學生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時還需要為他們提供具體的交往策略指導。咨詢師要根據來訪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建議,助力來訪學生習得構建積極人際關系的策略。
1.以多維的視角看待問題
煩惱往往不是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人們對事件賦予的意義。來訪學生對事件賦予的意義相對單一與片面,可見他們的思維具有局限性,觀察事件的視角也不夠開闊。此時,咨詢師要引導來訪學生打開視角,嘗試從不同維度看待問題,打破思維的局限性,為問題解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案例2中的小凌一直認為自己沒有朋友,也得不到大家的關注,她的視線總是停留在同學們如何排擠她和她要如何維權上,沒有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咨詢師的一句話——看見更多的可能性,給小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鼓勵小凌打開視角,列出應對方案;明晰需求,列出友好行為;換位思考,列出他人期待。通過三個“列出”,咨詢師引導小凌從多維的視角看待同一事件,看見更多的可能性,用不同的辦法解決問題。總之,多維的視角看待問題這一策略讓來訪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懂得變通,有助于他們的同伴交往。
2.用具體化的行動解決問題
行動會帶來結果,行動的結果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決定論認為人有三種心理需求,分別是自主權、勝任感、連接感,這三種心理需求建立在有效行動的基礎上。個體通過行動獲得自主權,感覺自己有能力,進而與他人產生聯系。咨詢師應該考慮如何給來訪學生提供一些具體化的行動建議,讓來訪學生通過行動探索人際交往中恰當的互動模式。
小華和小影的兩位咨詢師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給來訪學生布置“交往作業”。小華的“交往作業”是主動和班里的10位同學笑一笑;每天幫助1位同學。小影的“交往作業”是每天記錄3件人際互動積極事件。“交往作業”是解決問題的具體呈現形式,也是改變現狀的有效行動。咨詢師根據來訪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具體化的行動建議,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通過有效的行動策略幫助來訪學生進入積極健康的人際互動良性循環。
3.用邊界感維持交往中的平衡
在中小學生人際輔導過程中,咨詢師要引導來訪學生認識到積極的人際互動不是委曲求全、放棄自我,也不是無原則的“完全妥協”或單方面“得寸進尺”,要讓他們明白即便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也要有交往的邊界感。
案例3中的小影幾乎每次都把好東西優先給朋友;餓著肚子也會先幫朋友打飯;為朋友改變自己的安排等。小影無條件地對別人好,忽視了自己的感受,用壓抑自我需求的方式來維系關系,到最后還是難以維持關系。咨詢師引導小影認識到在交往中不要刻意迎合他人、討好他人,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我成長上,并且和小影一起尋找優點和交往中的善意。咨詢師讓小影明白在交往中要有邊界感,不要壓抑彼此的需求,令人愉悅的交往模式是交往雙方都能主動地表達內心感受。
三、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提升交往能力
團體心理輔導指在團體情境下借助團隊的力量協助個體開發心理潛能或解決心理問題的輔導形式,比較適用于開展交往輔導。因此,咨詢師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提升來訪學生的交往能力。
在具體實踐中,心理咨詢師可以通過發放海報等形式將有交往困擾,同時又有意愿參加團體心理輔導的學生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小型團體。這個小型團體在咨詢師的帶領下定期開展結構化的以交往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團隊成員在活動中合作、對話、交流,不斷地自我成長,進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咨詢師可以將個別輔導中的難點問題或者有待于完善的主題整合為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引導團隊成員在深入探討的過程中獲得更為多元的信息反饋,如將“交往作業”以及交往中的“友好行為”整合為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再通過活動引導團隊成員合力探索交往中的積極行為。再如將案例3中的“尋找優點”和案例1中的“他人眼中的‘我’”整合為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通過活動讓團隊成員學會完整地看待自己。
心理咨詢師在開展中小學生交往輔導時要充分利用資源,整合各種有效的輔導形式,培養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他們的人際互動質量及身心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