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民間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有助于豐富小學美術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更好地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剪紙”作為民間文化的一種重要類型,也是學生十分喜愛、比較熟悉的一種藝術活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剪紙”的實踐活動,并在藝術實踐活動中滲透民間文化。
一、設計教學目標
剪紙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廣泛的用途。在節慶日,人們經常會將自己的美好祝福融入剪紙中,營造出喜氣洋洋的節慶日氛圍。為了讓剪紙融入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適合的教學目標,了解剪紙文化中都有哪些有助于提升小學生審美素養的要素,設計適合的教學目標,以指導教學活動的展開。小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審美觀等觀念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受到了網絡文化的影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了解比較匱乏,這給感受生活情趣、體會民族文化魅力帶來了阻礙。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剪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可以認識到剪紙和人們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可以主動發現生活中各種剪紙的意義,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態度。
2.學生能夠在觀察、思考、討論等學習活動中掌握剪紙作品的創作特點,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剪紙技巧來創作富有生活情趣的剪紙作品,展示自己的創意性想法。
3.學生可以在對生活的探索中體會到剪紙等民間文化的魅力及其中蘊含的人民的精神期許,認識到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許,認識到美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養成良好的審美意識,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上述目標將知識教育、審美教育、技能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合在了一起,并且強化了可操作性,能夠讓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更加全面地實現對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
二、探究教學過程
剪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在生活中,剪紙文化有諸多體現,不僅裝飾了我們的空間,還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內涵,讓人們在欣賞中了解歷史文化、感受歷史情感。因此,在教學剪紙的過程中,教師也應注意學生的情感需要。
(一)創設生動的剪紙文化情境,導入教學
剪紙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出現,創設生動的剪紙文化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探索的動機,并且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剪紙的魅力。
在剪紙教學導入中,教師可以使用如下方式來創設情境。
首先,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畫面,包括過年、結婚、國慶等,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情境,并且向學生提出問題:在這些場景當中,你可以發現哪些相同的要素?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剪紙在這些場景中的融入,進而意識到在我們的生活中,剪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事物,從而引發探究的好奇心,想要了解“剪紙從哪里來”“為什么人們經常會在節慶日的時候使用剪紙來營造氛圍”等,為后續的深入探索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教師再借助情境引導學生對剪紙進行更多的思考。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份實物剪紙,并且向學生介紹剪紙的來源和在中華文明中的繼承:剪紙是指在紙上用某種方式來雕刻出花紋,用來裝點生活或者和其他的民俗活動相互配合。早在西漢時期,人們就開始運用薄片制作出了類似剪紙的物品。隨著紙的發明,剪紙也隨之出現,迅速融入了中華文明中……2009年,剪紙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借助剪紙文化的歷史和發展來創設情境,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剪紙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討論,讓學生回想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自己都在哪些場景中看到過剪紙?剪紙有著怎樣的意義?剪紙有怎樣的特征?等等,以此促使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進一步進入學習剪紙的狀態中。
(二)交流、感受剪紙的魅力
在引導學生探索民間文化的過程中,教師不應當直接灌輸給學生知識或者思想,而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教師應為學生創造開放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感知剪紙的魅力,加深學生的印象。
在“剪紙”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剪紙這一民間文化的魅力,教師可以開展以下教學活動。
1.教師現場為學生展示剪紙創作,如在兩分鐘內快速地剪出窗花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認識到剪紙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也能夠認識到剪紙和繪畫等藝術活動之間的區別。
2.向學生展示幾處經常出現剪紙的場景,并提問:為什么在過年、有喜事等場景中,人們總是會制作剪紙或者購買剪紙來裝飾空間?想要表達什么?在這個環節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通過深入的溝通,學生可以認識到剪紙雖然是一種有形的物品,但是人們想要表達的卻是一種無形的情感,包括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對新的家庭生活的向往等,從而體會到剪紙及其文化的深刻內涵。
3.組織學生對剪紙藝術特點進行探索。在美術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較多的美術技巧,如黏貼、繪制、雕刻等創作方法,那么剪紙和這些藝術之間有什么區別?教師可以以“春節”為主題,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包括繪畫作品、雕刻作品、剪紙作品等,引導學生展開分析。通過充分的分析,學生能夠認識到剪紙有著容易創作、使用方便、用色鮮亮等特征,從而更好地體會到人民在剪紙中融入的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懂得為何這種藝術能夠傳承下來。
在整個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發表個性化的看法,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探索剪紙的特征
探索剪紙的特征是指讓學生使用觀察、體驗、對比等方式,深入掌握剪紙的創作技巧,為學生接下來參與藝術創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個環節,教師應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從剪紙的特點出發展開教學,教師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1.向學生展示一份剪紙實物,讓學生觀察并明確常見的剪紙有著對稱性的特征,而這種對稱和剪紙的創作方式有密切的聯系,在創作剪紙時,需要將紙折疊起來,用剪刀來進行創作,這種剪紙叫作折疊剪紙。還有一些剪紙則是不對稱的,創作起來也更加復雜。
2.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簡單的剪紙作品,讓學生對剪紙的內容進行分析,思考這些剪紙是怎樣創作出來的,怎樣運用剪刀才可以剪出這樣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跟學生強調剪紙的對稱性。
3.教師現場操作,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剪紙技巧。由于小學生的操作能力欠缺,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重點向學生介紹折疊剪紙的一些技巧,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制作折疊剪紙的過程中,需要先將紙折疊起來,在紙面畫出圖案,之后再按照圖案來剪,這樣可以剪出對稱的、重復的、連續的形狀。在折疊剪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注意剪刀的使用方法,不然很容易剪壞。此外,教師也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形式剪紙的創作技巧,拓寬學生的視野。
4.教師給學生提供彩紙和手工剪刀,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剪紙制作,體會折疊剪紙以及簡單的拼貼剪紙創作,引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如此操作,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剪紙的特征,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生成。
(四)體驗剪紙創作
學生只有親身體驗剪紙的創作,才能夠感受到剪紙的藝術魅力。在學生參與剪紙創作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并且激勵學生進行大膽創新,幫助學生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本環節,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教學手段。
1.教師為學生提供微課視頻,借助微課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剪紙的創作技巧。只憑借課堂上的短暫時間,很難讓學生真正掌握剪紙的創作方法。學生可以在閑暇時觀看微課,在家中進行簡單的訓練,加深印象,了解更多剪紙的創作技巧。
2.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探究活動。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剪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現如今,很多人忽視了我們的這些傳統文化,沒有注意到這些文化的魅力。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舉辦一次“剪紙展覽會”,向更多的人展示剪紙的魅力吧!在學生了解了活動的目的之后,教師再給學生創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自己構思一份剪紙設計方案,思考實現剪紙方案的方法,搜集相關的素材,完成剪紙的創作。
3.在學生進行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也適當參與到學生的創作中,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進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另外,教師可使用多媒體等為學生展示更多的剪紙作品,讓學生可以在作品的欣賞中了解剪紙的不同創作方式,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檢驗教學成果
此階段重點展覽學生的剪紙作品以及搜集的剪紙作品,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在學生完成了剪紙作品的創作之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展開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欣賞其他人創作的作品,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獲得審美素養的提高。
在“剪紙展覽會”的實踐活動中,在學生完成了作品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組合在一起,利用教室來舉辦一次作品展覽會。
1.教師提前告訴學生展覽會的要求。學生需要確保自己作品的完整性,為自己的作品構思一個名字,并使用簡單的文字來描述自己的作品。之后,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整合在一起。
2.在成果展示會上,教師和全班學生共同瀏覽每個學生的作品,并且邀請作品的創作者介紹自己的作品,包括作品的創意來源、在創作中遇到的阻礙、作品的名稱、對剪紙方法的了解等。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應當認真傾聽和分享,主動了解更多的創意和創作技巧。
3.在每個學生都介紹了自己的作品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進一步的交流討論活動,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剪紙及其文化產生了哪些深刻的認識。在這個環節,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文化的角度來闡述,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藝術來源于生活。
4.教師和學生一起評價,對展示會上各個作品的特色、創作水平等進行分析,從創意、完整度、技巧使用水平、美觀度、寓意等多個角度來進行,并且為學生頒發小獎品,激勵學生繼續進行剪紙創作。
5.教師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在之后繼續通過電視、網絡等了解更多的剪紙文化,對剪紙文化展開深入的探索。與此同時,教師還可選取一些將剪紙藝術與布藝結合在一起的作品進行展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其他的民間文化,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教師在作品展示環節對學生進行層層引導,能夠讓學生收獲民間文化創作的成就感,并且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剪紙”等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從審美的視角去欣賞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從而提升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民間文化的特點,教師要注重從創設情境、交流討論、實踐探索、體驗創作等方面來著手展開教學,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民間文化探索經歷,為美術教育注入活力,進而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蘭州市城關區拱星墩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