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生活情境在教學中的運用逐漸受到重視,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本文以“時、分、秒”一課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實現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時間的流逝,理解時、分、秒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這種教學設計旨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和實際應用能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學情分析
在學習“時、分、秒”之前,學生已經對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有了一定的感知,如早上起床、上學、放學等時間節點,然而,他們對于時間單位時、分、秒的具體概念和換算關系可能還比較模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通過直觀的教學手段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樹立清晰的時間觀念,掌握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并培養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時間單位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深刻理解時、分、秒三個時間單位的內在關系,并能在不同情境下靈活運用恰當的時間單位來描述事件或活動。
2.準確、迅速地讀取鐘表所顯示的時間,掌握繪制時針和分針的基本技能,并能夠根據特定情境準確計算時間的流逝或剩余。
3.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深刻感受時間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養成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合理規劃和管理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時、分、秒的關系,會準確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教學難點:在具體情境中學會計算經過的時間。
四、依托生活情境的教學活動設計
(一)情境導入
教師:同學們,今天上課前,我想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關于名叫小明的小朋友和他時間小伙伴們——時、分、秒的奇妙冒險。
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好奇地望著教師。
教師繼續講述:有一天,小明在睡夢中被一陣細小的聲音吵醒。他睜開眼睛,驚訝地發現他床頭柜上有三個可愛的小精靈,再仔細一看,小精靈原來是小鬧鐘里的時、分、秒針所變。它們告訴小明:“我們是時間的守護者,負責幫助人們管理時間。”小明非常興奮,決定和它們一起去管理時間,了解時間的奧秘。他們首先來到一個巨大的時鐘塔前。秒精靈告訴小明:“我是最快的一個,每秒鐘我都會跳動一下,幫助人們計算短暫的時間。”分精靈接著說:“我比秒精靈慢一些,但每分鐘我都會轉動一圈,幫助人們了解事情持續的時間。”時精靈則慢慢地說道:“我是最慢的,但每小時我都會移動一大格,幫助人們規劃一天的時間。”通過這次冒險,小明深刻體會到了時、分、秒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也學會了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每一天的活動。
故事講完后,教師看著學生眼中閃爍的光芒,知道他們已經沉浸在了這個關于時間的小故事中。
教師趁機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在和時間打交道。就像小明一樣,我們也需要了解時、分、秒這三個小伙伴,才能更好地管理我們的時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時、分、秒”這一課吧!
(二)新課展開
1.實物展示與講解
教師(拿起一個實物鐘表):同學們,你們看這個是什么呀?
學生(齊聲):鐘表!
教師:沒錯,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鐘表。鐘表上的這三個小伙伴——時針、分針和秒針,它們是怎么幫助我們記錄時間的呢?
學生A:時針指向小時,分針指向分鐘,秒針不停地轉表示秒數。
教師:回答得很好!那么,我們一起來仔細觀察一下它們吧。請大家看,當秒針轉一圈時,是多少秒呢?分針又會發生什么變化?
學生B:秒針轉動一圈,走了60個小格,是60秒,而分針會移動一小格。
教師:非常棒!這就說明60秒等于1分鐘。那么,當時針和分針都指向12時,它們表示的是什么時間呢?
學生B:是12點。
教師:對,是12點整。但大家要注意,我們通常說的12點其實是省略了“上午”或“下午”,完整的表達應該是上午12點或下午12點,不過下午12點我們通常說成晚上12點或0點。(教師轉動鐘表,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和秒針的移動,并引導他們總結時、分、秒之間的關系。)
教師:現在,我想請一位同學上來幫我轉動這個鐘表,同時告訴大家他所轉動的時間是多少。
(學生上來轉動鐘表,并描述時間。)
教師:非常好!看來大家都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的關系。那么,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比如,如果你早上7點起床,那么你應該在幾點前準備好上學呢?
學生:我應該在7點半之前準備好上學。
教師:很好!你已經知道如何將時間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了。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時、分、秒”的目的——讓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過上更有條理的生活。
(設計意圖:通過實物展示與講解,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時、分、秒的概念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模擬生活情境
教師:好了,同學們,我們已經了解了時、分、秒的關系,并且知道怎樣在鐘表上讀取時間。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有趣的游戲,叫做“時間小偵探”。
學生:好啊!怎么玩?
教師:我會模擬一些生活中的情境,然后給出一些線索。你們要根據這些線索,找出正確的時間。準備好了嗎?
學生:準備好了!
教師:好,第一個情境——早晨,太陽剛剛升起,小鳥開始唱歌。小明醒來,看了一眼床頭的鬧鐘。現在,我給出的線索是:時針指向數字7和8之間,分針指向數字6。請問,現在是什么時間?
學生A:是7點半!因為時針在7和8之間,說明是7點多;分針指向6,就是30分,所以是7點半。
教師:非常棒!回答正確!下一個情境——中午,小明放學回家,準備吃午飯。他看了一眼廚房的掛鐘。線索是:時針指向12,分針也指向12。
學生B:是中午12點整。
教師:沒錯!看來大家已經越來越熟練了。最后一個情境——晚上,小明準備睡覺。他設置了一個鬧鐘,以便第二天早上能按時起床。線索是:時針指向9,分針指向數字12。
學生C:是上午9點整。
教師:很好!大家都非常聰明,這么快就找到了正確答案。通過這個游戲,我們不僅復習了如何讀取時間,還學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像今天這樣,做一個時間小偵探,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設計意圖:以小學生喜愛的偵探形式創設情境,新穎有趣,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通過模擬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時間的應用,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和實際應用能力。)
(三)鞏固練習
教師:好的,同學們,我們已經通過游戲和模擬生活情境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現在,我們來做練習題,鞏固我們剛剛學習的內容。
練習題1:讀取時間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鐘表,時針指向3,分針指向6,請問,現在是什么時間?
學生A(舉手):是3點半。
教師:非常好!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呢?
學生A:因為時針指向3,說明是3點多;分針指向6,就是30分,所以是3點半。
教師:回答得很完整!大家都要像這位同學這樣,不僅要給出答案,還要說明理由。
練習題2:計算經過的時間
教師:如果小明從2點開始寫作業,寫到2點45分,那么他一共寫了多長時間呢?
學生B(思考片刻):他寫了45分鐘。
教師: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呢?
學生B:因為從2點到2點45分,分針走了45格,每一格代表1分鐘,所以就是45分鐘。
教師:很棒!你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
練習題3:時間的應用
教師:最后一個問題,如果小明的媽媽告訴他,要在下午5點前完成作業,那么小明最晚應該什么時候開始寫作業,才能確保在5點前完成呢?
學生C(舉手):他應該提前一些時間開始寫,比如4點半,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了。
教師:你的思路是對的,但是我們要更具體一些。如果小明需要花1個小時來完成作業,那么他應該什么時候開始呢?
學生D:他應該在下午4點開始寫作業。
教師:非常好!你已經學會合理安排時間了。
(設計意圖:教師基于生活情境進行引導,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問題的引導下逐步進行知識的探索,進而提升自身探究的有效性,了解時、分、秒與我們生活之間的關系。)
五、教學評價與反饋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各個評價維度上的表現,給出相應的評價結果,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針對不足之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以下是教學評價一覽表(表1)。
六、教學反思與建議
(一)生活情境的創設與體驗深度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通過模擬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體驗時間的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學生在模擬情境中積極參與,對時間概念有了更直觀的理解。然而,反思后發現,情境的創設還可以更加真實、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和體驗深度。
(二)體驗式學習中的學生主體性
體驗式學習的核心在于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量讓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來,但仍有部分學生表現出被動,這可能是因為活動的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所有學生的興趣點和能力水平。教師在之后的教學中還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更具針對性和吸引力的活動,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并從中受益。
(三)生活情境與知識點的有效結合
在將生活情境與時、分、秒知識點結合時,發現部分情境的創設過于注重形式而忽視了與知識點的緊密聯系,這導致學生在體驗過程中雖然感到有趣,但對知識點的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加注重情境與知識點的有效結合,確保學生在體驗中能夠自然地接觸并理解相關知識點,同時也要注重知識點的鞏固和拓展,以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祁連山學校)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