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是以學生的設疑自探、提疑合探、釋疑深探、知識應用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三疑三探”教學,有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在不斷質疑、合作、探究中構建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多樣能力。在“圓的周長”中,學生首次對曲線圖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展開探究,對學生數學思維、學習能力有一定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直接告訴學生結論,要求學生記住公式,難以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三疑三探”教學手段,有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真正理解圓的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巧妙設疑,引導自探
設疑自探是“三疑三探”教學的開端,教師應加強情境創設,引起學生對生活中與圓的周長相關問題的思考,促使學生產生疑惑,為學生開展深入探究奠定基礎。
“圓的周長”需要學生經歷操作、猜想、測量、驗證等數學活動來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并且可以準確計算出圓的周長。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會接觸到圓這一圖形,但是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只是對圓的曲線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還無法較好地將平行四邊形等圖形探索的知識遷移到圓的探索中去,給學生的認知帶來阻礙,同時由于圓是一種曲線圖形,研究起來比較困難,學生在教學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在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時,教師更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立足學生的生活認知來促進學生對圓周長的探索。
基于此,教師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學方式來實現設疑自探:
(1)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張圖片,向學生介紹其中的內容:兩只小兔子發生了爭論,都認為自己跑的速度是最快的。白兔子拿出的證據是自己一次在長方形跑道上跑得最好的數據,黑兔子拿出的數據是自己在一次圓形跑道上跑出的最好成績,但是兩只小兔子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分辨到底誰最快,你們可以幫助它們做出判斷嗎?
(2)在學生了解了情境中的內容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可以幫助小兔子們解決這個問題嗎?如何解決?
(3)給學生一些時間對情境進行深入的思考,嘗試總結出要解決的問題。借助圖像以及生活經驗,學生逐漸發現要想得到結論,需要計算出兩只小兔子的速度,而白兔子的速度很容易就可以求出來,黑兔子的跑步成績卻難以計算出來,這是由于學生還不了解圓的周長計算方式。
(4)經過討論,學生得到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是什么。對此,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問題的本質,讓學生想一想可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進行了更加細致的觀察之后,學生對問題進一步拆解,得到如下認識:周長是指圖形一周的長度,長方形的周長就是指四條邊的長度,因此可以得出,圓的周長就是圍成圓這個圖形的邊長的長度。從這一認識出發,學生想到了用尺子測量的方法,發現不可行,又有學生想到了用一根細繩圍出來一個圓,之后計算繩子的長度這個方法,為學生開展深入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5)教師借助學生產生的困惑以及提出的解決問題思路,向學生展示本次要探究的主要內容: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是什么?并且鼓勵學生開展猜想假設,促使學生進一步參與到知識探索中去。
二、提出質疑,合作再探
合作探究是“三疑三探”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實際上就是學生之間交流思想的過程。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索空間,激勵學生應用多種方式來探索問題,促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解決問題。
在“圓的周長”教學之前,學生只是從表面上學習了圓的特征,知道圓是一種曲線圖形。此外,學生經過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等直邊圖形的學習,對如何推導圖形周長計算公式有了初步的認識,為學生展開猜想、實驗等學習活動做好準備。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猜想入手,吸引學生開展合作探究。
(1)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圓都包括的要素主要是半徑和直徑。那么大家認為什么要素會影響圓的周長?結合過去學習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經歷,你認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可能是怎樣的?這一問題的提出,有助于促使學生展開猜想,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
(2)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以及一些學具,讓學生觀察和思考,嘗試自己寫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對此,有的學生結合正方形的周長公式,認為圓的周長可能是4r,r代表半徑,有的學生則是想到了2r2這個結論……對于學生提出來的一些不恰當猜想,教師引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進行分析,讓學生從單位這一角度來提出更加合理的猜想,認識到圓的周長不可能會使用r2這種方式來表示,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問題思考方式,增強學生的質疑能力。
(3)經過充足的猜想,學生認識到圓的周長和圓的半徑(直徑)之間存在某種關聯,產生了強烈的探索興趣。于是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可以怎樣驗證自己的想法?進而驅動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運用自己的經驗來將未知轉化為已知,構建新的知識框架。
(4)教師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來開展實踐探索。學生需要使用畫圖、教師提供的圓形學具、反例驗證等方式來展開探究,嘗試逐步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如有的學生認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為4r,于是首先使用圓規來制作一個圓形,接著使用直尺來測量這個圓的半徑,套用自己的猜想,得到一個假設的數據,之后使用細繩來模擬一個同樣的圓,拉直來測量這個圓的周長,將真實的數據和假設的數據進行猜想。通過不斷地猜想和驗證,學生逐漸發現了某種規律,那就是圓的周長和圓的半徑之間存在某種線性關系。
(5)在學生有了充足的探究體驗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在探索中使用了哪些方法、得到了怎樣的結論、產生了哪些新問題,其他學生要對臺上學生的發言進行分析,嘗試找出不足,探索有效的改進方式。通過交流討論,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的困惑。
三、集中釋疑,實現深探
經過充足的合作探索,學生對如何解決問題形成了嶄新的認識。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體驗中生成的問題進行深入處理,讓學生在深入探索中做到扎實掌握學習內容。
在“圓的周長”教學中,教師需要學生去了解π這個新的概念,了解圓的周長和半徑之間存在的關系,對學生來講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容易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基于此,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也會產生很多困惑,無法獲得清晰的認識。對此,教師采取如下方式來引導學生集中解決困惑。
(1)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經過剛才的探究,我們知道圓的周長和半徑之間存在倍數關系,那么這種關系是怎樣的?學生通過對自己的猜想過程以及合作探究過程進行深入的分析,發現提出的幾種猜想都是不合理的,因此產生了更多的質疑。
(2)教師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π的相關信息,幫助學生簡單了解π的內涵。π是指圓周率,是一個在數學、物理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常數,定義是圓形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在了解了π的內涵之后,學生也產生了新的疑問: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嗎?從學生產生的新疑惑出發,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新一輪的探究。
(3)教師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半徑為2厘米和直徑為6厘米的圓形的周長,讓學生嘗試結合對π這一概念的認識,推導出π的數值。通過對多媒體中展示的信息進行分析,學生發現π是指周長與直徑的比,因此可以得到π=周長÷直徑,因此可以將現在獲得的數據帶入這個式子,計算出π的數值大概為3.14。
(4)經過上述分析,學生對π有了深刻的認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教師向學生提出要求:試著使用細繩、直尺等工具,進一步驗證“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是一個常數”這個結論。學生需要用一段細繩子圈出一個圓,測量出這個圓的半徑或者直徑,之后將繩子拉直,直接測量出圓的周長,計算出兩個數值的比。
(5)在學生獲得了新的實踐體驗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讓學生說一說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是什么,并且說明是怎樣推導出來的。通過對推導的整個過程進行全面的規劃總結,學生獲得了新的結論:圓的周長=2πr,r是指圓的半徑。同時,教師也引導學生對這節課中用到的假設猜想方法進行歸納,讓學生思考在對圖形知識進行推理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促使學生在反思中建立起完善的問題思考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知識應用,完善認識
經過充足的質疑和探究,學生能夠搭建基本的知識框架,有效應用掌握到的知識,加深探究體驗,增強對質疑、探究過程的認識,實現再疑再探。
在“圓的周長”教學中,學生要掌握的結論并不困難,但是在計算、靈活運用上會遇到較多的阻礙。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應用,加深學生的認識,提升“三疑三探”教學的效果。
(1)在學生掌握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之后,教師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驅動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任務一:對自己學習過的幾何圖形周長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制作一份思維導圖,總結出推導圖形周長方式的有效方法。
這一任務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形成完善的認知框架,讓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周長”這一概念。學生可以“周長”這一關鍵詞作為中心來制作思維導圖,將“圓的周長”“三角形的周長”等關鍵詞聯系在一起,并且使用簡單的方式來敘述這些圖形周長的推導方式,從而搭建完整的框架。感興趣的學生還可以通過制作表格的方式來完成這一學習任務。
任務二:回答下面的問題:如果一塊手表的分針長度是3厘米,那么這根指針在兩個小時里會走多少米?如果現在有一個邊長是4米的正方形框架,要在這個框架里放一個圓形框架,那么這個框架的最大周長是多少?如果一個圓的直徑擴大了三倍,那么這個圓的面積擴大多少?
這一任務的實施,目的是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計算能力,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靈活的思維。在解題中,學生需要注意題目中的條件,重視信息的轉化,從而提升作業的正確率。
任務三:對生活中涉及的圓形問題進行觀察和測量,試著計算出這些物體的周長。
小學生正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要認知方式的年齡階段,通過讓學生親身經歷測量、計算的過程,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圓這一圖形特征的認識。
任務四:想一想自己學習圓的過程,思考對于圓這一圖形,你還有哪些好奇心,希望使用怎樣的方式來進行探究。
基于“三疑三探”教學的內涵,學生對感到好奇的問題進行梳理,為接下來開展對圓的面積的探索奠定基礎,促進深度學習。
(2)在學生完成上述的任務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學生需要說出自己在任務探索中得到的成果,對圓的周長形成的新認識,等等。在學生介紹了自己的學習成果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的整個過程,并且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簡單的評價,激勵學生改善自己的學習行為,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
(3)結合學生在知識應用中的表現,發現部分學生在學習上的不足,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認識,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方式,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正確認識“三疑三探”教學的本質,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處理,為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教師要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給學生創造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間,激勵學生質疑和探究,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一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