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娜
〔摘? ? 要〕? ? 常態課是師生教與學的主陣地。新課標下,提升學校全面教育教學質量需要常態課的厚實鋪墊。基于科學學科特征和學生年齡特點、學習規律,本文從“以生為本,讓常態科學課看見真實學習”“生動好奇,助常態科學課探究扎實進階”“走向生活,促常態科學課鏈接現實需求”等三方面,倡導教師在常態課中積累、反思與沉淀研究,以使常態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修煉場,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學科育人。
〔關鍵詞〕? ? 小學科學;常態課;生本;生動;生活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09-0010-03
課堂是師生共長互學的主要場所,去除精雕的常態課,相對于那些展示課、示范課、觀摩課、比賽課,呈現的是一種課堂常態、師生狀態,也是課堂最基本的樣式。一線教師行走于常態課上,上好每一節常態課,在常態課中積累、反思與沉淀,是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修煉場,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根據地。
一、以生為本,讓常態科學課實現真實學習
最真實、接地氣的課是常態課。沒有外在媒介聚焦,也不需要迎合他人評價,更不用刻意掐算每一個環節的時間,在師生熟悉的學習時空,從熟悉的學情出發,開展課堂學習,讓真實學習緩緩發生。
(一)真實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一個真實的好問題就是最好的觸發點。真實問題,是指符合學生真實的生活場景,也包含以學生為主體的對問題的真實認知和自我解決思考。六上“工具與技術”單元《斜面》一課中,以學生親身經歷參與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為背景,針對整治電瓶車亂放這一社會現象,聚焦“爭當創城志愿者時發現違規停放電瓶車,如何更加便捷地把電瓶車歸位”這一問題,引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解決問題的思考探索。師生聚焦真實問題時,如果教師示弱,把問題的困惑者主角定為教師,那就更能激起學生的主體學習熱情,潤滑師生之間關系,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就感。學生在各自真實生活經驗中提煉表達,概括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也直接有效地從具體(斜坡)學習進入抽象(斜面)學習。
(二)真實生成:尊重學生學習規律
在各種公開課上,經常能夠看到信息技術的大量應用,五顏六色圖文并茂的“精制”板書有序張貼,學生小組活動按部就班規范展開,課堂秩序井然有序,一氣呵成。這是聚光燈下追求公開課完美呈現而采用的“特效”。回到常態科學課堂,常遇學生實驗現象不明顯,常見學生實驗數據出錯,也常碰到學生提出教師當場不能解決的新問題……公開課,我們要學習先進理念、設計思路、教學策略、教具創新,而常態課則更呼喚教師熟悉并尊重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聚焦學科核心概念、遵循“少而精”原則。設計每一堂學習活動都要突出學習重點,關注難點;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生成新問題,讓預設靠邊,把真實生成作為教學資源,供全班學生繼續探索,從而讓課堂成為真正“學堂”,而非“教堂”。例如,在每一個課堂環節過渡中,教師要多問一句:“還有什么問題嗎?”“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嗎?”“你對自己或者小組的實驗有什么新的思考改進?”“你們小組有什么值得他人學習的新做法嗎?”這樣,在課堂上,教師就能夠聽到學生真實的聲音,也在提問過渡中,把評價嵌入學生的學習活動。慢慢地,學生就學會了自主學習反思和建構,也學會了交流表達和傾聽。
二、生動活潑,助常態科學課探究扎實進階
常態課是定格師生每一個生命律動的、不可復現的主陣地。小學科學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立足科學素養培養的啟蒙課程。基于學生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科學安排學習進階,在生動活潑且輕松安全的課堂氛圍中,倡導以探究實踐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
(一)生動氛圍:關注學生學習心理
課堂上,教師只有和學生真正平等對話,切實蹲下來和學生一起懷著好奇、好玩、意猶未盡的心理,創設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的生動活潑課堂,科學探究才能慢慢開始。從上學期開始,筆者在每節常態課上,如果要使用課件,首選“希沃”白板。“拍照上傳”“手機投屏”“知識膠囊”等場景應用可以快速立足學生的課堂學習,加強師生、生生互動,而且真實記錄學生的實驗現象,還原實驗過程,能增進學生科學學習的親切感,也體現科學探究的嚴謹性。例如《神奇的小電動機》一課,采用“手機投屏”功能,師生一起展示交流各個小組小電動機轉動情形。學生發現,原來一塊磁鐵也能夠讓小電動機轉動,但速度很慢,偶爾還會卡頓;兩塊磁鐵并不一定會讓小電動機轉,原來和磁鐵磁極有關……學生完全沉浸在小組間互相學習和“小電動機真神奇”“科學真有意思”的情感體驗中,課堂探究輕松又愉悅。
(二)生動探究:助力學生學習進階
科學課之所以受到學生歡迎,主要是因為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動手實驗,也就是科學課獨特的學科實踐。如果一位教師能經常和學生一起做實驗,并且能夠采用有結構的趣味材料吸引學生進行實驗探索、觀察記錄,滿足學生對實驗操作的好奇心,那么這位科學教師一定會受到學生的尊重和喜歡。每一節常態科學課中,設計1~2個學生共同參與的實驗,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學生科學學習能力就會在遞進的課程結構內容中提高。《斜面》一課中,學生探究螺絲釘螺紋是變了形的斜面應用以及螺紋疏密與斜面坡度大小之間的聯系。在課前概念調查中,沒有一個學生提到螺絲釘的螺紋屬于斜面,對螺紋疏密與斜面坡度,更沒有認知建構。為此,課堂上,教師特意慢下來,讓每一個學生動手剪一剪不同坡度斜面,在熟悉的鉛筆刀上,卷一卷、變一變、看一看類似螺絲釘螺紋的樣子,繼而動手操作擰一擰不同疏密螺紋的螺絲釘,對比感受用力情況。簡單輕松的活動,降低了學習難度,提升了學習的趣味性,為學生理解“技術與工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這一科學概念和“結構與功能”的跨學科概念打下基礎。
三、走向生活,促常態科學課鏈接現實需求
常態課是教師的“家常菜”,是學生的“每日營養餐”。學生的學習與生命成長,最受用的便是常態課。常態課管用、實用,最終會為每一個學生走向生活、解決現實需求提供支持和幫助。
(一)學于生活:溯源學生學習目的
當前國家出臺“雙減”政策,提倡“五育”并舉,重視綜合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吶喊:“停止那毀滅生活力之文字會考,發動那培養生活力之創造的考成。”“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對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觀點的深化,明確學生學習最終是為了走向生活并更好生活。因此小學科學常態課學習中,利用學校、家庭、社區各種資源,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打開課堂,走進大自然、工廠、社區等。例如,科學核心概念中“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等,在新課標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活動建議中都提到了,要在大自然中或充分利用實物模型等,開展觀察、體驗、調查、實驗探究、項目研究等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在常態科學課上,教師可以切實感受到,如果學生有生活的體驗、觀察、思考,課堂參與度和興奮度、學習效率就會比較高。
(二)用于生活:彰顯學生學習意義
“生活與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與被摩擦者都起了變化,便都受了教育。”在陶行知先生看來,與生活產生關系,以生活為中心,便產生了教育,也就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意義價值的教育。在小學常態科學課堂里,可以在拓展環節,利用作業本中的“閱讀延伸”,組織學生親子家庭小實驗、長周期種植觀察記錄、科普書籍紀錄片閱讀觀看,鼓勵學生聯系所學科學內容與生活中現象,開展分析探討,體悟學習的意義。如,學生在科學課上學會使用溫度計,那么就能夠自主使用體溫計每天測量體溫,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又如,學生知道了凸透鏡的結構和功能,就能明白野外亂丟棄沒有喝完的礦泉水瓶存在的森林火險隱患,主動參與到社會公益項目中去,爭當小小護林者,用所學回報社會。學生主動解決具體問題,動手能力得到培養,知行合一,成就感的獲得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形成良好的學習內驅力。
課堂是遺憾的藝術。每一節常態課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作為一名一線特級教師,要追求有自我主張的課堂,以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也要不忘躬身入內,立足一線常態課。要始終堅持學生立場,在生本課堂中,生動而行,走向生活,也要基于真實問題,扎實推進探究實踐。課堂達到高效了,才能實現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進而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套裝上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