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蘅
〔摘? ? 要〕? ? 課程改革落實以來,素質教育理念逐漸盛行。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是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教學目標的滲透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獲得全面化、有針對性發展的優良成果。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關鍵期,語文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閱讀教學是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從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出發,就其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策略加以探析。
〔關鍵詞〕? ? 科學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09-0139-03
科學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思維以及科學能力。科學知識主要指的是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法,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奧秘,并通過知識的積累拓寬對世界的認知。科學思維指的是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站在科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并能通過擁有的科學知識解釋實踐中產生的現象,養成正確對待科學的態度及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為提升自己的科學能力奠定基礎。科學能力指的是學生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并習慣運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問題。學生在未來的實踐中一定會面臨多種多樣的挑戰,培養他們的科學能力可以讓其通過科學的力量實現進步與發展,以科學的三觀指導自己踐行正確的行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科學素養,需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通過語文閱讀內容及轉變教學方法,為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提供助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氛圍活性差
課堂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提升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的教學方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整體氛圍。當前,在閱讀教學中明顯存在課堂氛圍活性差的問題,閱讀教學占據語文整體課程的大部分,若閱讀教學活性差,就會導致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小學生很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若教師在課堂中采取的教學方法過于死板,就會導致學生很容易出現溜號、搞小動作等現象,無法跟隨教師的思路認真聽講。當前,很多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仍然習慣性地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教學目標就是傳授語文知識,如教學生字、生詞、句式等等,課程創新程度依然有限,這就導致學生被動接收教師“安排”的現象仍未徹底終結。這不僅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形成了限制,也讓學生無法產生探尋科學知識的欲望,最終導致語文閱讀課程對科學素養的培養效果有限。
(二)課外閱讀涉獵有限
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不單單是指閱讀教材內容,還應對課外閱讀有所涉獵。當前很多學校都提倡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給予了很多便利條件,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許多教師本身對待課外閱讀的態度并不明朗,仍然更傾向于對課內教材內容的閱讀,對課外讀物、文章等方面的指導則比較有限,引導學生閱讀的方式也乏善可陳,單純以讓學生了解內容、激發其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大部分學生受教師的影響也不重視課外閱讀,在課下也未撥出專門的時間拓展閱讀,只是單純依靠課本中涉及的內容,學生能夠獲得的科學知識、思維及能力方面的鍛煉非常有限。
(三)閱讀內容拓展不夠全面
科學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拓展,幫助學生從現有的閱讀知識中逐漸拓寬科學知識視野,養成科學看待問題的視角,并通過教學環節、互動交流等途徑讓學生參與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在實踐中形成科學技能及三觀。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始終纏繞在語文知識當中,對閱讀內容的科學化拓展不夠全面,因此導致學生無法憑借自己的能力對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產生聯想,也就無法發現其中的奧秘及內涵,無法體會探尋科學知識的奧秘,這對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很不利。
二、閱讀教學是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
(一)借助教材內容拓寬學生視野
語文教材是學生閱讀課程教學的“主攻對象”。當代的語文教材都是通過多個教育專家、學者結合不同階段學生的實際需求編撰而成,因此其內容具有極大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其中也必然會涉及與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相關聯的課文內容。為更好地滲透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中與科學知識相關聯的內容,分析其中具體蘊含著哪些科學知識,并將這些知識融入教學計劃中,通過不同教學環節展示出來,促進科學知識的高質量拓展,幫助學生實現多學科聯動,激發其探尋科學的興趣。
比如,小學課文中有一篇《只有一個地球》的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在太空中觀看地球的樣子,并闡述了有關地球的很多科學知識,如地球的顏色、表面積、陸地范圍等等,還闡述了地球的渺小和地球資源的寶貴。在閱讀這篇文章時,能很明顯地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教師則可以以這些知識為出發點進行拓展。例如,教師可以闡述“只有一個地球”這個響亮的口號是源于瑞典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引導學生站在科學的角度看待環境保護問題。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關于太空、地球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太空與地球的關系,感受地球的渺小與唯一。還可以涉及一些其他星球的知識,比如文中提到的火星、月球等等,滿足學生的探知欲望,并借此引出文章主旨,告訴學生要珍惜環境、愛惜地球資源。
(二)借助課外閱讀,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課外閱讀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增加學生知識儲備的重要途徑,教師需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課外閱讀習慣,就語文教師而言,課外閱讀能夠體現出的教學效果尤為明顯。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借助課外閱讀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在課下或課余時間通過閱讀科學類課外讀物或文章強化科學意識、鍛煉科學能力,養成勇于探究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在課外閱讀初期,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一些相關的課外讀物,這既可以加強課內外閱讀的聯系,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科學知識。
比如,在教學《飛船上的特殊乘客》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對其中的內容借助課外讀物進行延伸。這篇課文主要講述宇航員在飛船上種植種子的故事,種子“乘坐”航天飛船走向太空,并在太空中發生了一系列成長故事。文中對種子的“不通過”情況進行了闡述,并分析了其中原因。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有關圖片或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感受“太空生命”的神奇,引導學生探討種子在飛船上與在陸地上生長有何不同、造成這些不同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其興趣會被激活,教師就可以借機為學生推薦相關課外讀物,如《世界自然之謎》《宇宙》等,這些課外讀物都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進行閱讀,將自己的愛好變成積累科學知識的“風向標”,以此逐漸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
(三)融合多元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能夠運用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任務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等,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的教學效果也不盡相同。教師應善于選擇合適的方法不斷豐富閱讀課堂,烘托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多元、深入的教學服務,為其科學素養的養成提供便利條件。下面以任務型教學法為例,闡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具體方式。
比如在教學《真理誕生于100個問號之后》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采取這一方法,將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任務小組,為不同小組分配學習任務,使其在自主探究中找出任務問題的答案。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教師只是通過這一教學方法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其在自我內在驅動下完成學習行為,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扮演的就是發布任務及提供引導的角色。與以往的教學不同,教師需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及空間,尊重并相信學生的自主性,利用競賽、有獎競猜等方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適時適度的引導,幫助學生成功探尋答案。比如,針對這篇文章教師可以發布的任務是:“文中提到的‘問號’代表的是什么?分別從‘問號’當中分析出了哪些真理?得出‘真理’的過程中都有哪些經歷?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發布任務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文章,并讓其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面對這些問題會產生更多疑問,而這些疑問有些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有些則不能。此時,就需要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分析答案或者為學生提供方向,他們在深究答案的過程中就會了解其中涉及的科學知識,并對其中的原理產生興趣,比如水流逆時針旋轉與地球的自轉方向有關等等。在做任務總結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啟示,告訴他們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要敢于對身邊的現象提出疑惑,并通過科學的方式解決自己的疑惑,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及技能,提升其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素養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與成長具有重要價值,教師需從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能力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從當前的教學現狀中不難看出還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教師應加強對這些因素的分析,并了解教學薄弱環節,采用有效方式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果,通過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冉發龍.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廣西教育,2021(9):16-17.
[2]封志玲.淺析基于科學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新課程(中),2019(10):82.
[3]李倩.淺析基于科學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課外語文,2019(22):14-15.
[4]陳麗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黑河教育,2019(5):36-37.
[5]王艷青.基于科學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19(4):71-72.
[6]孫運梅,丁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探析與思考[J].教育,2018(30):12.
[7]周唯君.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6):14.
[8]曲典.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