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美玲
〔摘? ? 要〕? ?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果教師的教學評價作用不恰當,不僅不能起到鼓勵學生學習的作用,還可能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排斥。新課標強調以培養素養為導向的綜合評價,重視采用綜合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文針對當前大多數情況下采用的教學評價模式,提出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應當開展合理的教學評價,通過課前評測激發學生思維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科學;通過在課堂上精心設問、質疑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課后評價引導學生自我反思,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
〔關鍵詞〕? ? 小學科學;評價;教學全程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09-0124-03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指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和邏輯方法對自然現象等其他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斷和正確推理的能力。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活動成功的有力保障。小學生在各方面都需要教師的指引,科學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探究型活動,合理運用教學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一、教學評價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作用
相比于其他學科,學生有較大的熱情和興趣投入小學科學學科學習,因此,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不需要通過教學評價督促學生學習,而且忽略了評價學生的活動體驗和學習習慣的養成等方面,更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情況。當然,也有許多教師在課堂上也會開展教學評價工作,最常見的就是通過口頭回答問題或者卷面做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測評,看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但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夠體現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的總體科學學習能力除了體現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很大程度還體現在學生的思考方式上,即學生思考問題是否以事實經驗為基礎,能否以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學習中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部分教師在教學評價中恰恰忽略了這些方面。不管教師在科學教學中是否展開了教學評價,不可否認的是教學評價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提升并不明顯。教師需要通過新的教學評價方式和指導思想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培養,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課前、課中、課后評價并重,提高教學實效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在課堂中這么做,這并不是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不是為了測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不是背下了一些理論,而是為了觀察學生的思考方式,看看學生在沒有教師提示的情況下能否做到主動思考問題,是否具有自覺性,以及學生能否意識到自己在探究中的優點和不足,從而通過評價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取得更大進步,實現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一)課前測評,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條件是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發現問題是培養思維品質的開始,沒有疑惑就談不上思維方法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伊始就基于疑惑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思維氛圍。學生有了疑惑,就能積極主動地開展探究活動,教師也因此能抓住關鍵,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在課前對學生展開測評,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了解學生對事物內在聯系的認知,以便教師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由淺入深地進行輔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擺脫迷惑,對知識進行聯想和融合。這樣的方式既能延長學生科學學習的時間,又能優化學生的科學思維。比如在教學《導體和絕緣體》這節課時,教師為了解學生對身邊材料性質的認識,要求學生課前對身邊三十多種材料的導電性能進行預測,選項設置為“能導電”“不能導電”“不確定”。這份預測評價表僅限于教師對學生認識物體導電性前概念的認知,課前測評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篩選出學生容易出錯、不確定的材料進行實驗,如銅片、卷筆刀、石墨、導線,這些容易讓學生混淆的材料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引發學生思考。同時,引入教師的提問,學生在課堂實踐過程中更容易發現問題。這樣,整堂課就成了學生積極參與、自主生成的課堂,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二)課堂測評, 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任何一個有效的、成功的課堂教學一定都是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認真學習知識的情形,教師在課堂中只需適時扮演協助者、推動者、合作者等角色。教師不能只是注重對知識的講解,還要在課堂中充分關注學生各方面的情況,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學生,把自己的評價目標直接指向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上。如果測評時教師跟學生僅僅是零互動,只是教師不斷地講解、學生被動地接收,在這種狀態下學生不用動腦思考就已經有了結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教師可以在測評的過程中觀察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思維方式,如果學生的觀點和見解與眾不同,教師就要認真傾聽,即使學生最后的結論是錯的,教師也要鼓勵其說出自己的見解。通過多種方法、多層次地分析問題,甚至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通過全方位的滲透訓練,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比如,教師在《增加船的載重量》這堂課中采用了兩種教學方式。第一種是課堂開始就放手讓學生設計制作不同體積的船,通過測試比較船的載重量來得出結論,參與這個學習過程的學生只能簡單地執行教師的任務,積極主動性不高。另一種教學方式則是采用項目式的探究形式,教師在教學一開始就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即船舶公司要對外招標,班級的八個小組將成為競標團隊。在設計方案前教師出示招標商的競標要求,明確了船的評分細則,在這個評分細則中教師給了學生課堂展示的平臺。在這個評價的過程中不僅有教師參與,還有學生自己和其他團隊參加。這樣的評價方式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如何讓船承載更多的貨物而又保持船體的穩定性,學生要親歷設計、制作、修改、交流、評價等,教師采取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團隊協作挑選出載重量最大的船。學生都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迫切地想超越其他小組從而贏得“優秀競標團隊”的稱號,因而投入更多的熱情融入學習中。在整個過程中,課堂評價單起到學習支架的作用,教師更注重學生的思維發展,給學生傳遞正確的學習科學的態度,以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同時,在科學課堂倡導合作學習的方式更有利于課堂測評,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碰撞中,擦出了思維火花。
(三)課后測評,鼓舞學生進行拓展學習
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大多數評價還是停留于課后終結性評價,評價方式也仍然多以紙筆測試或者教師問學生答的方式進行。因此,教師只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卻沒有起到激勵學生后續學習的作用,學生并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繼續改進。但是,如果在課程結束時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反思自己哪些地方需要繼續努力,哪些地方值得改進,加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和點評,就能鼓舞學生對知識進行拓展學習。因此,教師運用課后評價方式讓學生多參與、多觀察、多思考,并以此考察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在動手中拓展思維,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并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
比如在教學《制作我們的樂器》時,教師在設計前、課堂中就給學生制定了評價標準,評價的要素不僅考慮到設計圖紙的構圖整潔美觀、標識完整、設計原理正確,還對實物模型的平整、牢固、音準提出了具體要求。課前和課中的評價已經激發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然而如果一堂課就在這里戛然而止顯然有點遺憾。于是教師在課后增設評價展示交流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在課堂中展現技術工程實踐成果。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完整表達設計意圖;增設檢驗產品的實踐活動引領學生總結經驗不斷優化作品,教師為學生提供測評板檢測自制的排簫是否平整,通過在排簫上掛鉤碼檢測排簫是否牢固,評價甚至細化到排簫管偏離刻度板的毫米數,幫助學生準確、公正地自評和他評。量化的評分細則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設計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在一次次的改進、測試、評價中,學生發現了更多改進的方法,在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作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和活躍了思維。
三、多元化評價,激勵學生的發散思維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針對學生課堂表現所做出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課堂行為。成功的教學評價會起到激勵、導向的作用,讓學生不斷地認識自我,傾聽他人,自覺地修正自身的不足,學會合作、思考。而整個課堂只有教師單方面的評價顯然不夠全面,運用多元化評價,發揮各方力量的協同作用,評價效果才能更顯著。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多種表現,把評價目標指向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上,激勵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例如,在教學《設計制作小車》這一課時,要求每位學生利用身邊的素材設計制作一輛帶有驅動力的小車。學生很有激情地投入,十分熱心地研究和制作,很快就出現了一種讓學生樂于積極參與的實踐性課堂。但學生要將自己的想象轉化成實際作品,還需通過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實現,這就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挑戰,如果教師只是在學生的匯報環節對其最后設計出來的小車運動距離的遠、近進行評價,就限制了學生的想象,這要求教師關注學生能否參與到活動過程中。在小組匯報科學制作時,教師不僅要關注結果,還需關注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表現,比如小組的設計圖是否合理、同伴能否交流討論、學生是否具有創新意識等。評價主體不僅是教師,還可以是小組學生之間,以讓評價在科學課堂中發揮積極作用。教師需關注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采取多維評價模式,不僅強調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還要求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關注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系,重視對知識的理解。這就需要協作性評價,發揮學生、家長和教師在評價中的作用,將評價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甚至其他能力的培養相結合,激發學生興趣,發掘其潛能,助力他們獲得成功。
總之,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運用正確的評價方法,鼓勵學生在思考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探究答案。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進行合理評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采用多元評價策略,讓課堂評價更有效,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索未知,不斷揭開一個又一個奧秘。
參考文獻
[1]王玉清.教師最關注的問題[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