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勝
(甘肅省秦安縣第二中學,甘肅秦安 741600)
生活化教學一方面是要將化學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從具體的生活情境入手,實現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目標;另一方面,要通過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分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到高中化學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尋找到生活與教學的結合點,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實地觀察等方式,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化學。
生活化原則在生活化教學設計中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生活化原則要求在進行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引入生活現象、創設生活情境,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降低學生接受難度的目的。其次,生活化原則要求通過現實生活與化學教學的聯系,讓學生能夠明白所學習的化學知識能夠用來解決什么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再次出現該化學現象時,能讓學生想起來其中所蘊含的化學知識,并用學習到的化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綜上,生活化原則是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的前提條件與基礎。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實現由“師本位”向“生本位”的轉變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因此生活化教學設計也應該秉持這一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生活化教學的主體。這也意味著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宗旨,一切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前提,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方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固然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但必須基于科學的前提下。在科學性原則的要求下,首先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選擇,即一方面以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作為教學材料,不能超出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另一方面也要使選擇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其次,必須提高問題設計的科學性,即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提問式教學,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提高問題的層次性、引導性與針對性。再次,必須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生活化教學是用現實生活輔助化學教學,因此必須保證生活情境的真實性,不能脫離實際。
教材作為高中化學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托材料,是生活化教學材料的源泉,所以教師必須對教材了如指掌,并根據教材中生活化加教學內容的特點合理地組織生活化教學,才能發揮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化學教材也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相應調整,不僅增加了生活化教學內容的數量,還降低了挖掘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難度,為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順利開展生活化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縱觀高中化學教材的內容,幾乎每一章節中都會出現生活化教學內容,必修一中一共有38 處內容可以成為生活化教學內容的化學知識,必修二中甚至達到了44 處,其含量非常豐富。
以必修一第一章的內容為例,書中所具有的生活化教學內容主要有以下這些。在第一章“從實驗學習化學”中,“常見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化學實驗安全問題”“糖尿病檢測試紙”“海水淡化方法”“分離鐵屑和沙子”等部分都具有可以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的生活化教學內容。如在講授“化學實驗安全問題”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或者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放映近年來社會上發生的一些由化學物品引起的安全事故,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分析造成這些安全事故的原因,看看是由于使用不當還是存儲不當,之后再引領學生學習化學實驗中的安全問題,并在學習之后教給學生今后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怎么做,在溝通現實生活與化學學科教學的基礎上實現生活化教學。
但是,教材中生活化資源在豐富的同時,也存在分布不均、松散的問題,需要教師對教材中的生活化資源進行整合。仍以必修一第一章的內容為例,這一章中的生活化教學內容的分布比較分散,如“常見化學品的標志”是以圖片的形式出現的,“化學實驗安全問題”中的生活化教學內容是在思考與交流中出現的,其他還有一些生活化教學內容有的在“思考與交流”中出現,有的是在“科學視野”中出現……針對第一章的內容進行生活化教學之前,需要教師對本章內容進行系統的了解,并根據自身的教學需求對這些生活化資源進行整合,為生活化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師在化學課堂上一般會同時應用多種教學方式,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生活化教學法在化學課堂的應用過程中為了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結合情境教學法,借助情境教學法的優勢提高生活化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創設生活情境。化學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密不可分,衣食住行中都可以找到化學的影子,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現象來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化學原理。
例如,教師在講授“焰色反應”的過程中就可以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在講解焰色反應之前,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來演示炒菜的過程,并讓學生觀察在炒菜過程中火焰的顏色,之后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在炒菜過程中將鹽撒到火焰上,讓學生再次觀察火焰的形狀,之后詢問學生為什么火的顏色會發生變化。激起學生興趣之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或者現場實驗的方式分別向學生演示銅、鈣等元素在燃燒過程中的顏色,讓學生們對焰色反應的相關內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再如,教師在講授教材中與稀釋有關的內容時,可以從生活情境入手。在上課一開始,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生活中喜歡喝幾分糖的奶茶,在這種情形下,有些學生會說全糖,有些學生會說7 分糖、5 分糖等,在學生都發表完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同樣含量的奶茶在甜度上會存在明顯的差別,學生就會回答因為糖的含量多,之后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如果買回家發現奶茶還是太甜了應該怎么辦,并在學生回答加水之后,順利地引入當天的教學內容。
2.創設問題情境。化學現象雖然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現象背后所蘊含的化學原理在很多時候并不容易理解,因此一些教師在組織化學教學時,只是簡單地將一些化學原理、概念、反應條件等教授給學生,要求學生能夠記住,在做題時會用即可。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達到提高學生成績的目的,卻不能滿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化學學科所面臨的新要求。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必須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在引導性提問的過程中通過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的方式降低理解難度,讓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利用化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授“氣體摩爾體積”這部分內容時,就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是什么,而要通過具體的生活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否給自行車打過氣,之后再讓學生考慮為什么空氣能夠被打氣筒輸送到輪胎里,當學生回答打氣筒將空氣壓縮了之后,教師借機詢問是否可以通過一定的裝置將水進行壓縮,學生們紛紛回答不能后,再讓學生思考,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分別引出“影響氣體與液體體積的因素是不同的”這一化學原理。構成物質的粒子大小、粒子間的距離等化學知識都不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固體的體積是粒子本身決定的,氣體是粒子間距離決定的,學生會很難理解,在記憶與應用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出現錯誤,不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進行生活化教學就繞不開實驗方式的生活化。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作為化學實驗的材料,可以消除學生對化學實驗的陌生感,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化學實驗能力,還能培養他們觀察生活,將化學實驗生活化的能力。因此在組織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秉持著生活化教學理念,選擇科學的實驗方式。
1.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例如,教師在準備講授與丁達爾效應相關的化學知識時,可以詢問學生是否看見過“光的形狀”。光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日光、星光、月光以及人造光,這些光都是什么形狀的呢?學生都感到迷茫。當學生們被教師的問題激發起興趣后,教師再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放映產生丁達爾效應的大自然圖片,讓學生觀察“光的形狀”,之后詢問學生為什么有的時候光有形狀,有的時候卻沒有,在生活中什么情況下會出現相應的現象?利用這一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之后再自然地引入今天的課程,借助CuSO4溶液和Fe(OH)3溶液來驗證這個現象,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光穿過溶膠所產生的變化,之后再向學生解釋丁達爾效應的產生原理,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學實效。
再如,學習“獲取干凈的水”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學目標就是能夠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獲取干凈的水,教材中給了學生一個標準的實驗過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熟悉教材,明白實驗的過程,了解到實驗試劑的具體作用,注意實驗的安全準則。然后,讓學生就地取材,從周圍的生活環境中采集各種水的樣本,有的學生去學校池塘里取水,有的學生去公園的湖中取水,因為每一種樣本水中的成分都不一樣,所以需要過濾的方式和用到的試劑都不一樣。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學習過的知識,能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用之效。
2.進行綠色實驗。化學實驗中有很多化學反應的存在,會產生一些廢氣廢料,其中有的會傷害人體,或者污染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因此,進行生活化的實驗教學就必須關注保護環境,讓學生樹立綠色化學理念,培養學生形成環保意識。
進行綠色實驗,首先要秉持著保護環境的原則來對實驗藥品和試劑進行科學的選取,多選擇一些對環境沒有污染或者污染較小的藥品與試劑,如在選取萃取分液時,秉持著綠色化學觀念,就不能選擇苯和汽油,而是要選擇四氯化碳。其次,要對化學實驗進行改進,通過對實驗內容、實驗方式、儀器裝置等的優化來降低在實驗過程中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危害,在不影響實驗結果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選擇對周圍環境影響最小的實驗方式。再次,在實驗結束之后,要對實驗產生的廢棄物進行收集與處理,在教師的指導下,讓進行實驗的學生都能在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科學的處置,堅決杜絕亂扔亂放的情況。
課后作業作為鞏固與深化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一環節的質量對高中化學教學的整體質量都具有不容忽視的積極意義,因此也應該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在習題教學中,提高習題教學的質量。
一方面,化學教學中的實驗眾多,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驗,教師沒有必要專門組織實驗教學,這個時候就可以采用課后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習題教學模式,增加課后作業的趣味性,還可以實現化學與學生生活的結合。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習了膠體聚沉這一化學原理之后,將作業布置成用明礬來凈化水質。明礬是生活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并且學生在課下利用明礬凈水的過程就是將化學知識生活化的過程。
另一方面,教師要在講授相關知識之后為學生布置一個問題,并讓其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該問題的設置應該是學生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問題,例如當前溫室效應加劇,學生已經能夠明確感到氣候變暖,在學習溫室效應的形成原因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以及網上的資料來探索如何才能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再如,在高中的化學課本“垃圾資源化”一章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能夠明白垃圾資源的回收利用,跟現在社會所提倡的垃圾分類有著很大的聯系。所以,教師可以此為基礎,引導學去觀察、走訪、調查,看看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垃圾哪些可以進行資源化再利用,另外一些有害垃圾又是怎么進行處理的。等到學生收集了足夠多的信息之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交流和分享,用這種方式打開其他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的道理。
綜上所述,高中生在化學知識積累、學習能力方面都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學科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脫離是當前教學的通病,教師必須從生活化教學入手,抓住生活與化學的鏈接點,以此為契機,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滿足新時代對高中化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