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泉
(甘肅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學,甘肅天水 741000)
在當前立德樹人的教育大背景下,著重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已經成為各科教學的首要任務。其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以及地理實踐力等內容,概括了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征、研究對象及學科功能,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地理教師要充分明確地理課程的育人功能,堅持“育人本位”的教學方針,深入優化地理教學理念、方式與手段,同步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情感品質,著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地理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需將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作為課程教學目標,地理核心素養內容豐富,涵蓋地理觀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諸多因素,由地理實踐力、人地觀念、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等維度組成。地理實踐力指的是教師要結合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能力鍛煉,讓學生能夠開展地理實驗、社會實踐調查等活動。人地觀念指的是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發展關系建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自然的熱愛、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綜合思維指的是要綜合看待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整體對比多種要素,明確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制約關系,從不同角度分析與解決地理問題。區域認知指的是從空間—區域角度對地理環境、區位條件、區位特征等進行認識和分析,把握區域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
地理教師可從以下方面解析地理核心素養的特征。
1.發展性。任何素養都不是先天就具備的,地理核心素養也需要通過后天學習逐步發展形成。
2.綜合性。地理核心素養的各個維度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相互影響與促進。教師要綜合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避免人為割裂各個維度,否則將很難起到實質性效果。
3.終身性。地理核心素養內涵豐富,其中涵蓋了能夠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能力,能夠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更豐富的可能性。
1.主體性與主導性。過去地理教師長期采用講授式教學策略,向學生機械灌輸地理學科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少有自主思考的空間,不利于核心素養的發展。對此,地理教師要認真貫徹主體性原則,還給學生學習、思考、探索的權利,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地理知識,這樣不但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還可以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認知能力、自控能力尚未成熟,在自主學習探索過程中容易偏離主題。因此,地理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調控學生的探究方向與學習狀態,靈活采用情境創設、課堂提問等形式,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從中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2.情感性。情感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情緒的波動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參與度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情緒。地理教師要在教學中貫徹情感性原則,選擇能夠觸及學生情緒、意志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情緒體驗,利用情境教學、問題教學等方式,讓學生產生積極情緒,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還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情感觀念。
3.開放性。傳統封閉、機械的地理課堂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教師要積極構建開放、高效的地理課堂,打破地理教材的束縛,結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及核心素養維度內容,靈活引入適宜的教學資源,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答問題。同時,教師要積極利用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高效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當前部分地理教師未能及時轉變教學觀念,長期采用單一的教育資源和教學形式,導致學生失去思考探索的欲望。針對這種情況,地理教師要主動革新教學觀念,豐富課堂教育資源和教學方法,以增強地理課堂的趣味性,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1.應用多媒體資源。地理學科知識較為繁雜,單單讓學生機械記憶教材內容,不但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會讓學生逐漸喪失學習熱情。而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圖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能夠生動呈現枯燥的知識點,沖擊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地理教師要深入分析課時要點,結合初中生的興趣喜好、學習需要等靈活引入多媒體資源,以增強地理課堂的形象性與趣味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引入的多媒體資源要與課時主題緊密相關,以有利于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避免出現形式化問題。
2.靈活運用地理教具和實驗。對于抽象的地理知識,地理教師既可以利用地球、地球儀等直觀教具進行講解,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制作等高線模型圖、地球儀模型等教具,在增強教學趣味性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同時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及思維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類型多樣的實驗活動,以驗證說明地理理論知識。與傳統的以語言講述為主的教學模式相比,地理教具制作活動、實驗活動等綜合性、吸引力較強,可以同步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熱情及探索思考能力。
3.設計類型多樣的地理活動。為了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地理課堂中來,教師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本知識,而是要積極應用活動教學策略,靈活設計多樣性的活動,包括辯論活動、拼圖活動、問答競賽等,以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嘗試運用,充分感受地理知識的實用性。
區域認知指學生能夠分析、解釋和預測區域的特征及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結合某一地區的地理信息對其地理特征進行歸納,引導學生掌握區域認識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但初中生尚不具備良好的空間認知能力,面對東南亞、中東等陌生的地理區域,難以將具象、完整的概念建立起來,增大了學習和分析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地理教師要積極引入生活教育理念,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對地理知識進行探尋和學習,這樣既可以增強地理知識的鮮活性和實用性,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引入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生活事物或情景,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促進學生的經驗增長。教師要設計學生較為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決,促使學生的真實感和體驗感得到增強。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氣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觀看天氣預報節目,對我國不同地區的天氣差異進行比較,結合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天氣差異的形成原因,將區域認知結構與模型構建起來。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趨勢,為各地區民眾的衣著與出行提供建議,從而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
地理綜合思維指的是學生能夠對氣候、資源、交通等地理學的各個要素進行綜合運用,深入分析和解決實際地理問題,且對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最終形成的地理現象有正確認識。地理綜合思維的全面性、系統性特征較為明顯,可以有效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為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教師要積極應用以問導學的教學形式,依托高質量的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模式。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興趣出發,設計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知識、經驗等主動思考和探究問題。
例如,在學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環境》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學習新疆的地形、氣候、交通設施分布等基礎知識,之后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暑假小明邀請你去新疆旅游,你需要做好哪些準備?請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這一問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為順利解決問題,學生需要對新疆地區的氣候、地形等自然環境以及交通、飲食等人文環境進行深入分析,這不僅有效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鞏固了課堂知識學習效果,還能使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人地協調觀指的是學生能夠明確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通過學習地理知識,逐步樹立起保護環境的觀念,依據人地協調理念規范和約束人類活動。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逐步形成人地協調價值觀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僅僅帶領學生學習教材知識點,無法幫助學生形成這一觀念,而是要充分重視情感渲染的作用,創設極富感染力的情境氛圍,促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優化。
例如,在學習《貴州省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學習貴州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環境條件,引導學生歸納貴州的主要生態環境及自然災害。為讓學生充分明確各類自然災害的危害以及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教師可利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向學生直觀呈現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同時靈活引入配樂朗誦、情景劇表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利用戲劇性效果對自然災害的后果進行模擬展示,深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貴州省各類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當前環境保護的成功經驗,談一談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有價值的環境保護建議。
地理實踐力指的是學生通過學習地理學科知識與思想方法,能夠組織開展地理實驗、考察、調查等實踐性活動,這類活動能夠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并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現階段,很多地理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學習課本知識,沒有積極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沒有組織類型多樣的實踐活動,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對地理的學習和認識浮于表面,不僅知識掌握不夠牢固,也無法將所學知識內容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形成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針對這種情況,地理教師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深入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設計類型多樣的課內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鍛煉中高效掌握地理知識,且將書本知識逐步轉變為地理實踐力。
1.選擇探究實踐活動形式。獨立探究與小組合作是目前常用的實踐活動形式,獨立探究指的是由學生結合相關問題自主開展思考、探索、實踐活動,此類活動的難度不宜過大,側重于解決較為簡單的生活問題。小組合作指的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和實踐,組內成員之間需要積極交流溝通,這樣才能發揮團隊的力量,更加高效地完成學習課題。在小組合作探究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需對各成員的職責范圍進行明確劃分,保證各個學生深度參與進來。
2.重視實踐過程指導。實踐活動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能夠全方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地理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踐方案,依據方案內容開展相應的活動,避免過于干涉學生的思考及實踐過程。但學生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容易遇到難題,對此,教師要及時利用啟發性問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難題的思路和方法。特別是在小組合作活動中,組內成員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與意見。教師要密切關注小組討論情況,引導各小組整合討論結果,逐步達成共識,避免因意見不統一而影響到實踐活動的順利推進。
3.組建課外地理興趣小組。為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拓展,還可以組織學生成立地理興趣小組,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識、地理思維等對生活實際問題進行解決。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集中體現了地理課程的育人價值,為地理教學改革提供了指引。初中地理教師要及時革新教學觀念,準確把握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及特征,結合班級學情及核心素養的發展規律,探索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