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尤為重要。但部分教師過于注重課堂互動,而容易忽視課外的作業拓展。英語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寫英語作業是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的重要途徑。課堂課外兩手抓,構建多樣化教學模式,優化英語作業體系,是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就如何優化小學英語作業的設計提出了相關建議,旨在發揮英語作業的重要效用,提升小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拓展小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小學生愿意寫英語作業,激發學習動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作業設計;“雙減”政策
作者簡介:于益敏(1999—),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港小學。
2021年,我國出臺了“雙減”政策,該政策要求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作業的布置不重在量,而重在質,教師需要堅決踐行“雙減”政策,提高作業質量,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需明確自身職責,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結合英語教材內容,從聽說讀寫四個角度出發,設計多元化的作業類型,創新作業形式,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覺投入作業訓練之中,提升學生作業完成的質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英語水平。
一、設計分層類作業,促進小學生個性發展
學生是英語教學中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主觀感受。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才能夠發揮教學的作用,提升教學效率。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學生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語言天賦、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學習態度,因此在英語學習中,他們的表現往往也不同[1]。一個班級的學生數量一般在三十到五十之間,學生層次有所不同。采用一刀切的作業設計方式,很難照顧到全體學生,并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所以在設計作業時,英語教師不能忽視這一點,需尊重個體差異性,布置分層類作業,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英語教師可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以及課余時間,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深入了解,據此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針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英語作業。這樣,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訓練方式,逐步感受到英語的魅力,提升學習自信心,實現個性發展。
比如,在學生學完“Our new home”這一單元以后,教師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多樣化作業。作業1:看圖片,選單詞。結合本單元所學英語詞匯,提供相應的圖片內容,讓學生進行填寫。如展示臥室、廚房、沙發、桌子的圖片,要求學生在圖片下方正確填寫出相應的單詞;或附上多張圖片與多個單詞,讓學生自主連線。布置這一作業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學生的詞匯知識基礎,幫助學生內化英語單詞,擴充學生的詞匯庫。這一作業難度較低,學生可快速完成。作業2:完成以單選題為主的選擇題。選擇題考查的范圍較廣,相比于有關單詞的題目難度更高。所設計的選擇題可重點考查學生對本單元的where、in、on、behind等介詞的掌握情況,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句型,學會運用詞匯。作業3:連詞成句。打亂單詞順序,要求學生將單詞連成連貫的句子。如列出your、at、look、room、living等基礎單詞,要求學生連詞成句,以鞏固學生的英語基礎。這一作業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情況等都有要求,難度中等,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有效完成。作業4:結合語境,寫出答案。如“當你問媽媽你的衣服在哪里時,你應該說:‘( )’。當爸爸想知道鑰匙在不在你的書包里時,你可以說:‘( )’。當媽媽找不到勺子時,她可以說:‘( )’。當朋友向你介紹他(她)家的沙發時,他(她)會如何表達?”教師設計上述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同時要求全班學生在完成作業1的基礎上,進行自主訓練。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會選擇作業1;學生能力一般的學生在完成作業1的情況下,會挑選作業2甚至是作業3;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完成作業1的情況下,會完成其他作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設計分層類作業是踐行以生為本理念的途徑。分層類作業的優勢之一是學生能夠自主選擇作業,滿足自身的復習需求。學習成績稍差或一般的學生,無須浪費時間去挑戰難度較大的作業;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無須反復開展基礎訓練,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對知識的探究之中,鍛煉思維能力。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有不同的收獲。
二、設計趣味化作業,激發小學生探究熱情
在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一聽到有作業,就叫苦不迭,認為作業是負擔,態度消極。一旦學生產生消極情緒,寫作業的動力不足,作業質量就會受到影響。為此,英語教師要優化作業設計,創新作業形式,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布置趣味化作業,讓作業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作業訓練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逐步改變學生對英語作業的刻板印象[2]。
比如,在教學完“At the snack bar”這一單元以后,教師讓學生圍繞本課主題,積極開展創編活動。作業要求為:在一周的時間之內,以snack bar為中心進行自由創作,創作體裁不限,可以和同學、家長合作,也可以自主完成。這樣的作業沒有禁錮學生的思維,而給予了學生充足的發揮空間。教師布置這種較為新穎的作業,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抱著積極的態度去完成作業。小學生能發揮自身的能力,呈現出多樣化的作業。如有的學生與同學合作,組成五人小組,創編出了一部英文小品。在該小品的創作中,五個學生不僅運用了本單元的詞匯與句型,還運用了課外的詞匯,作品質量高。在成果展示環節,他們分別扮演顧客、顧客的媽媽、顧客的爸爸、服務員、廚師的角色,以生動有趣的方式為其他學生演繹了一家人在snack bar就餐時發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引發了其他學生的共鳴,現場掌聲連連。也有學生去到附近的snack bar,搜集課本以外的菜品名稱,開闊了視野,增加了詞匯量。還有學生和家長在snack bar就餐時,選擇用英語點單,與店家交流。學生的家長拍攝了學生交流的整個過程。不同學生在面對相同的英語作業主題時,展現出了不同的學習風格。正是這樣的趣味化作業設計,讓學生的英語學習變得更加多彩。
可見,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習需求出發,設計有吸引力且高質量的作業內容,布置趣味化英語作業,發揮出英語作業的積極作用,讓學生主動完成英語作業,開闊學生寫作業的思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三、設計啟發類作業,鍛煉小學生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發展。知識無窮無盡,需要終身學習。教師不能一味地借助課堂,向學生灌輸知識,而需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技巧,主動吸收知識。在設計作業時,英語教師也需堅持這一原則,為學生設計啟發性的題目,調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想象力,讓學生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從多個角度看待英語問題,通過作業訓練,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3]。啟發類作業的設計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教師以學生所學知識為基礎,創新題目類型,針對同一個知識點,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發散思維,從而提升思維水平。
比如,“My e-friend”這一單元以網友為主題。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小學生對于“網友”這一詞匯并不陌生,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幾乎都有社交賬號,都有網友。所以教師為學生布置了相關的寫英語作文的作業。寫英語作文是對學生學習的綜合考驗,既能夠檢驗學生掌握詞匯、語法的情況和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制作了動畫視頻。動畫視頻介紹了美國的上班族Linda、韓國的大學生Cho Sung-hyun、澳大利亞的小學生Mingming的生活習慣與興趣愛好。學生在觀看完視頻以后,需要自行選擇一位友人作為網友,結合網友的資料,寫一篇英語小作文。如有的學生將Linda作為網友,寫出的作文內容為:“I have an e-friend. Her name is Linda. Linda is twenty-five years old and works at the zoo now. She likes yellow. Many of her clothes are yellow. She feels happy working in the zoo. I am very happy to meet Linda.”。有的學生將Cho Sung-hyun作為網友,寫出的作文內容為:“I like Korean Kimchi. I met a Korean on the Internet. His name is Cho Sung-hyun. He is an 18-year-old college student. His favorite subject is math, his favorite food is noodles, and his favorite drink is coffee. My favorite subject is Chinese, my favorite food is apple pie, my favorite drink is milk. We have different hobbies, but we are good friends.”。教師對學生的小作文進行了評價,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作文內容,提升寫作能力。
布置啟發類的英語作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散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過于注重作業的啟發性,而忽視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可能就會增加作業的難度,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保證作業難度適中,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適當增加啟發性內容,推動學生思維的不斷發展。
四、設計實踐類作業,提升小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英語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學會運用英語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當真正走進生活時,學生就會發現英語無處不在。在生活之中,如路牌、地鐵站牌、電視廣告、服裝標簽等,都有英語元素。因此,在布置作業時,英語教師不應該將眼光局限于課本之中,還應該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認真地觀察生活,尋找生活中的英語知識,將英語與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對英語的探究熱情;帶領學生探究英語,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4]。
比如,在教學完“Happy new year!”這一單元以后,教師為學生布置實踐類作業,讓學生了解各個國家的人過新年的風俗習慣,利用課余時間,借助互聯網等進行資料的收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對各個國家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有的學生在調查中發現,對于一些西方國家而言,春節并非傳統節日。以英國為例,英國人注重過圣誕節,在圣誕節這一天,他們會相聚在一起慶祝,互相贈送圣誕禮物,布置房間,以營造節日氛圍。學生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之中,逐漸發現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養。又如,在學生學完關于顏色的單詞以后,教師可讓學生在生活之中尋找各種顏色的物品,并進行記錄。再如,在教學完“What do they do?”這一單元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觀察三種不同職業的人是如何工作的,用英語描述其正在做什么,并進行詳細記錄[5]。
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知識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注重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之中,掌握知識本質,尋找英語學習規律,鞏固英語基礎,逐步吸收與內化英語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課程改革與“雙減”政策的不斷推進與落實,英語作業的改革勢在必行。作業的設計會直接影響教與學的質量。英語教師要始終以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導向,摒棄陳舊的教育理念,從根本上進行突破與創新。教師需要結合新課改目標,關注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及時優化教學策略,做到知行合一,積極引導學生勇于質疑,設計多元化的作業,做到減量不減質,讓學生在充分體驗中有效提升探究興趣和英語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黃云霞.體驗成功 收獲成長:小學英語分層作業的設計[J].新課程,2022(01):8.
[2]徐玚.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作業實施:小學高年級英語作業實施案例[J].校園英語,2021(46):208-209.
[3]黎榮軍.踐行“五項管理”優化作業設計:小學英語多元化作業設計探析[J].試題與研究,2021(32):57-58.
[4]王天竹.精講精練 減負增質:“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優化策略[J].小學生(上旬刊),2022(12):88-90.
[5]劉和政.優化作業設計 為英語教學增效:基于“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思路探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2(30):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