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泓臻 李榮薇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河北秦皇島 066000)
隨著高校體育活動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都投身到體育活動中,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運動技能,體育活動逐漸成為以高校學生為主要群體的關注重點。公共體育課是我國普通高校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傳授、技能習得以及強健體魄的任務,最終實現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學校體育目的[1]。籃球運動因其具有健身性、娛樂性、競爭性、規則性、社交性等特性,吸引著許多學生參與其中。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運動訓練,是高校學生接觸和學習籃球運動的主要方式,作為體育教師或教練員,如何簡單高效地將籃球運動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成為教師在體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教輔器材作為一種教學媒介,經過合理運用,能夠幫助體育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原本具有難度的技術動作簡化,最終使學生掌握動作原理,理解動作運用的意義。
《籃球大字典》對籃球基本技術的定義是,籃球運動員必須掌握的最常用最基礎的動作,如移動、傳接球、運球、突破、投籃、搶籃板球、防守對手,以及搶、斷、打球等。各項基本技術有不同的技術規格和內容,首先必須掌握規范化的各項技術動作,才能進一步掌握和發展籃球運動的新難動作[2]。籃球基本技術是進一步學習籃球項目的基礎,比賽中任何技戰術的運用都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因此,基本技術對于初學者尤為重要。
在體育教學中,教輔器材是輔助體育教師或教練員完成教學活動,提升教學與訓練效果,豐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的器具。本文將教輔器材分為直觀性訓練器材、障礙性器材、阻力性器材、保護性器材、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器材。
在教學與訓練中,直觀性訓練器材可以為學生提供較為直觀的定點標志,也可當作引導,在學生學習動作初期,動作表象不明確,錯誤動作較多時提供較直觀的標志物,以使學生能夠盡快熟悉動作要點,由動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階段盡快進入分化階段。
障礙性器材是在練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障礙限制,降低學生出現錯誤動作的頻率,提高動作的準確性,并且能夠在之前練習的基礎上增加難度,如行動路線障礙限制、動作障礙限制。在學生學習動作時,合理運用障礙性器材,能夠幫助學生強化正確動作,理解與掌握動作的重難點。
在體育教學當中,阻力性器材能為學生進行動作練習時提供適宜的阻力。在動作技能學習較為成熟后,進入鞏固與自動化階段后,合理運用阻力性器材,是加強動作熟練程度的有效方式,阻力性器材在發展學生身體基本素質方面也有著顯著的效果。
保護性器材是指在教學過程與練習過程中,為學生的學練提供保護措施,預防學練過程中的運動損傷發生,其多由軟硬度適宜的海綿、皮革、塑料等材料制成。在運動技能形成的各個過程中,保護性器材都需要得到運用,尤其是運動技能形成初期,為防止學生因錯誤動作而導致運動損傷,應加強保護性器材的使用。
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器材將教學當中抽象的、陌生的、晦澀的知識,變成更為直觀的、可視的、生動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多媒體教學具有動態性、交互性的特點,能夠以“靜”生“動”,借助超文本、超鏈接等方式,實現知識的整合和關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3]。
教輔器材在籃球技術教學訓練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服務的主要對象是籃球教師和學生,所以教師與學生對教輔器材的功能也應了如指掌。籃球運動員在比賽中有著非常激烈的身體接觸和對抗,例如搶斷球、爭搶籃板球等。然而,在實際應用中,教輔器材缺乏與實際比賽相似的強度,無法使學生在訓練中體會到所做的動作是應對何種情況而做出來的。例如:在練習各種運球突破技術時,學生只會認為突破面前放置的標志物即可,而實際比賽中,防守一方并不會因為進攻方做完突破動作而放棄防守,而是被突破過后更積極地去完成后續的防守。這便會導致學生在以固定標志物訓練后,不能掌握實戰中應有的技術,更多的只是做出動作的樣子。教輔器材在教學與訓練中缺乏對模擬實戰的創新性,致使教輔器材對教學與訓練的效果提升有限。
對于部分學校來說,學校教師及管理者并沒有意識到教學過程中運用教輔器材的重要性,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對教輔器材缺乏利用、創新。此外,由于部分學校受限于經費,無法購買科技含量更高的教輔器材,導致教學訓練的開展質量受到影響。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很少讓學生利用這些體育器材來進行鍛煉,再加上學校并沒有定期投入資金進行體育器材引進,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會導致體育器材資源的浪費,還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體育器材主要是采購而來,把好第一關非常重要,學校的體育器材購買程序要嚴謹,依法依規,特別是球架、球門等重型和危險性高的器材[5]。
教輔器材可能會導致學生受傷。一方面,由于器材設計不合理,例如常用的摸高架,有些摸高架設計為固定鐵質摸高架,其底部并沒有保護磕碰的措施,學生進行跳躍摸高時可能會撞到頭部,非常危險;另一方面,在于教輔器材的老舊損壞導致安全問題發生,如某些塑料制器材,在老舊后很容易在使用過程中斷裂破碎,而學生在使用時并不會意識到這類問題,容易造成損傷。此外,教輔器材沒有專門進行維護的人員,安全性難以得到保障,以至于部分教師不敢使用教輔器材進行教學,教學效果不理想,學校更加不注重體育教學教輔器材的投資,形成惡性循環。學生在使用體育器材之前,應先對器材進行全面檢查,確認器材是否存在問題,只有在確認器材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才能繼續使用[6]。
技能是人們在活動中運用知識經驗,經過練習而獲得的完成某種任務的動作方式或心智活動方式。而運動技能是指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掌握和有效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它同樣是由個別動作構成的動作系統[7]。根據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理論來進行分析,運動技能是個體在運動或鍛煉過程中通過學習而獲得的運動行為。其生理機制是在大腦皮質中建立暫時的神經聯系。運動技能的形成是建立由簡單到復雜的動作條件反射的過程,從技能的初步建立到形成熟練的技巧,有其建立、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和生理規律。一般說來,整個過程可分為相互聯系、相互交錯,但又相對獨立的4個過程,即泛化、分化、鞏固,以及動作的自動化[8]。在高校籃球普修課教學中,教師應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利用運動技能形成各階段的特點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中加入教輔器材,使學生更容易學習該技能。
運動技能是指運動員通過不斷練習而鞏固的、自動化的、完善的動作方式[9]。在運動技能形成初期,通過教師或教練員講解與示范,學生只能對該技能產生感性認識,對其內在概念和規律并不理解,此時或出現泛化現象,學生在練習時錯誤動作、多余動作較多,動作僵硬不協調,動作不連貫、節奏紊亂。此時,教師應該進行示范,抓住動作重點,不要過多強調動作細節,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體會完成動作的肌肉感覺。在泛化階段,應更多運用直觀性輔助器材,如標志盤、敏捷圈、傳球訓練架、腳步訓練墊。此類器材具有定點的作用,或其自身具有不同的標志,在學練過程中能夠根據標志所在位置結合動作要點完成練習。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反復觀看正確、標準的動作,從而建立正確、標準的動作表象。同時,要注意運用保護性輔助器材,在動作學習初期,學生極易因錯誤動作或多余動作導致運動損傷,要加強練習時的防護,教會學生使用保護性輔助器材,培養其運動損傷防護意識。
隨著學生對所學動作的反復練習,運動技能會逐漸完善,由泛化階段進入分化階段。此時不該收縮的肌肉會得到放松,多余動作逐漸消除,錯誤動作會得到糾正,能夠較順利、連貫地完成技術動作,并初步形成動力性定型。但這種動力性定型還不夠穩定,遇到新異刺激或較強刺激時,錯誤動作還會出現。所謂動力定型階段是指,學生能夠自行鞏固并練習動作,在此階段,學生大腦中興奮狀態十分集中,抑制情況也十分牢固,這樣整個人都可以穩定下來,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動力定型期[10-11]。在泛化階段,教師或教練員應該重點加強對動作細節的要求,促進分化抑制的建立和發展,使動作日趨準確。此時,教師應加深學生對動作內在規律的認識,建立完整動作的概念,強化正確動作,及時糾正錯誤動作,加大動作難度,建立更精細的分化抑制。此時,在設置練習時可運用障礙性器材及阻力性器材,強化動作的重點,在練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知道發力部位、動作運用的時機,并提高動作的準確性,如利用錐桶、標志桿、限制桿、對抗墊、阻力帶等。
分化階段后,學生通過進一步反復練習,運動技能更加完善,此時,不僅動作完成得更加準確、協調和優美,而且動作的某些環節還會出現自動化現象,即不必有意識地進行控制就能完成動作。但無意識的自動化動作仍沒有脫離大腦支配,當外界環境變化時,這種無意識的活動可立即轉變為有意識活動。在鞏固與自動化階段,教師應進一步對學生提出要求,不斷提高動作質量,經常檢查動作質量,防止動作變形,督促學生堅持練習,鞏固持久。此時,在學生練習時可將各種輔助器材混合運用,模擬不同情景,提高動作運用的靈活性。例如:將阻力性器材與限制性器材組合,如阻力帶與限制桿的綜合運用,學生在練習運球時使用阻力帶牽拉核心部位,并運球通過限制桿,可綜合練習學生的動作技能。
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并且在多媒體中演示技戰術配合,提高學生在實戰中對動作的運用頻率。在此階段,要繼續使用保護性輔助器材,多數學生在能夠熟練使用動作技能后,往往容易傾向用盡可能大的力量發力,然而此時卻是運動損傷發生的關鍵時刻,要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與正確使用保護性輔助器材的意識。
合理運用教輔器材能夠為教師創造更加有效的教學手段,改善教學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11]。目前,教輔器材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作用也不盡相同,體育教學課堂相對開放,不同于其他理論課,不僅需要學習理論知識,還需要刺激相應肌群,使學生增強肌肉本體感覺,從而掌握運動技能,促進身體素質提升。在此期間,由于個體差異,學生學習效果大不相同,其中需要教輔器材作為一種教學媒介,使學生掌握正確標準的動作,并使學生個體間的技能差異盡可能縮小,最終使整個班級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從而掌握教學內容。同時,在教學中,高效利用各類器材是體育教師應著重考慮的問題,并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創造運用教輔器材的條件,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運用器材,提高教學質量。
在動作學習初期,器材運用應相對靜態、固定,學生對動作概念還不了解,錯誤動作較多,將器材固定,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肌肉本體感覺,例如:在教學時,腳步移動時可首先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演示所需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形成正確、標準的表象,在教學初期,運用固定的直觀性訓練器材,如標志盤、腳步訓練墊,利用器材自身的標志作用,在各種腳步的練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看到所練習的動作需要完成到何種程度、雙腳相距多遠、發力區域在何位置等,相比于教師運用語言描述更加直觀有效。
在動作練習中后期,學生動作相對穩定,錯誤動作較少時,可將器材轉換為動態的、移動的,如在上述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在學生前方用手拋出飛盤,學生應利用各種腳步變換動作,同時接住飛盤。又如:在訓練原地單手高低運球時,在教學初期,可將一顆網球放置在學生左腳正前方手能夠觸及的位置,學生右手高運球,運球至一定次數后,左手撿起地上的網球,同時右手由高運球轉換為低運球,隨后循環。隨著學生球感的不斷提升,練習可由靜態向動態轉換,學生在右手高運球同時,左手拋出網球,使網球經過地面反彈后接住網球,隨后右手轉換為低運球。
練習過程中,應從難度較低的器材向高階的高難度器材過渡,提升同一種能力的器材可以具有不同的體積、重量、彈性等。學習初期往往選用較易操作的器材進行訓練,隨著練習水平的不斷提升,器材也應隨之向高難度轉變,提高練習者的水平上限。例如:練習原地單手運球時,使用的籃球便可由正常重量向加重籃球轉變。對于正常重量的籃球,學生在熟悉球感后持續練習,訓練上限便很難再提升,當學生具有一定的球感后,替換為加重籃球,運球時力量不同,肌肉本體感覺不同,持續練習一段時間后,再換正常重量的籃球,便會得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在提升運球節奏、控球能力方面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果。又如:使用彈力帶施加阻力,練習運球加速跑時,隨著訓練水平的提升,可由一條彈力增加至兩條,增加阻力,以提高向前跑的速度。
在教學中,可通過器材間的相互結合、不同動作間的相互結合,從而提升動作的連貫性與實用性。并且教學和訓練不應是枯燥無味的機械性模式,否則學生會因體育課活動內容的重復而喪失對體育課的興趣,甚至喪失鍛煉的興趣。將不同的體育教輔器材與各項基本技術相結合,能大大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主動性,增加他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和心理素質的效果,使學生的專注力和訓練興趣提升,有助于學生掌握教學內容。例如:在教授跳步急停與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突破技術時,可利用腳步訓練墊做3~4次體前變向的腳步動作,隨后加速突破至位于前方5~6 m遠的固定標志物前做跳步急停的動作,最后再銜接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突破的腳步動作。又如:在練習突破分球時,可先使學生在標志物前做出突破動作,隨后突破標志物后將球傳入固定的傳球訓練架,提升學生運球突破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了傳球的準確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練習準確性,有個別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練習,對動作實用性理解不深,以至于在比賽當中無法準確運用該動作,教師在練習過程中要時刻提醒學生各種結合動作的運用目的,比賽過程中的機會是轉瞬即逝的,學生應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進行各種結合性練習。
同種器材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與功能,即器材的多功能性。器材的形狀、大小雖是固定不變的,但體育教師應不斷發散創造性思維,將固定不變的器材開發出盡可能多的功能,最大程度發揮其實用價值,創造出不同類型、不同模式的教學訓練內容。從課堂的角度上講,對于同一種器材,應在轉換練習過程中,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布置好,能夠大大提升體育課堂密度,縮短學生不同練習間的等待時間。如練習過程中運用的障礙架,不僅能夠充當運球突破的障礙物,幫助學生進行各種個人基礎動作練習,在運球突破練習結束后,還可迅速轉換為身體素質練習所需要的提升腳步協調性的器材。可將多個障礙架間隔放置在固定距離位置上,學生可以以障礙架為標志,進行跑、跳、跨等各種身體素質練習,全面提升學生運動能力。以右手的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的教學為例,學生上籃的腳步不固定,教師可利用練習運球突破時的障礙桿,將其放在學生兩腿之間,雙腳前后開立,左腳在前,右腳在后,雙手持球,在學生行進路線前方一步的位置放置一個練習腳步協調性所用的塑料圈,告知學生右腳作為第一步跨過障礙桿進入塑料圈中,左腳作為第二步跟上跨出塑料圈,隨后起跳投籃完成練習。
教輔器材的運用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其物質形態雖然是固定的,但運用方式是靈活的,教輔器材運用在高校籃球普修課基本技術的教學當中,需要教師遵循運動技能發展規律,具備扎實的教學能力,擁有深厚的教學經驗,不斷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找到更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練,提高體質水平,為學生在籃球項目中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