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迪,蔡文藝,劉明強
(青島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 山東 青島 266520)
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育,也是全面發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全面深化教學改革,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美育作為國家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對塑造大學生的美好心靈、健全大學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理工科大學生普遍重視專業課程,輕視美育課程,偏重科學知識,忽略人文知識,導致審美認知能力相對較弱。如何加強新時代理工科大學生的美育工作,提升美育效能,已成為當前理工科院校面對的現實問題。
“手機攝影藝術”是面向青島理工大學所有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美育通識課,主要講授手機攝影原理、前期拍攝和后期修圖技巧。從教學內容看,課程內容偏重理論,專業性強,且教材內容陳舊;從教學效果看,學生的聽課質量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本課程教學和實踐的課時安排不科學,理論和實踐結合得不夠緊密,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學的知識;此外,考核偏重理論知識,違背了手機攝影的應用性特點,難以檢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的知識與實踐運用能力。
針對上述問題,該課程教學團隊展開了教學改革與實踐,提出“豐富教學內容、強調互動教學、注重課程實踐、創新考核方式”的教學改革方案。
由于選課學生來自全校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理工科專業學生占95%以上,學生對攝影的興趣不大。基于此學情特點,為激發選課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團隊立足學生實際,以學生為中心,多措并舉,不斷優化豐富課程內容。
2.1.1 汲取優秀傳統文化養分,涵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針對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相對薄弱的問題,本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將專業知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當下流行的“中國風”攝影很受年輕人歡迎,但這些攝影作品的通病是刻意地模仿中國水墨畫,生硬地堆砌燈籠、油紙傘、古建筑等中國元素,這顯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膚淺的理解。為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教師精心選擇教學案例。例如,介紹攝影家張克純的作品《北流活活》,該作品借鑒了古詩詞“比、興”的表現手法,作品雖在拍黃河,但攝影家并未將鏡頭對準黃河,而是不斷鋪陳營造氛圍,通過間接表達,最終形成一冊關于黃河的記錄。這種源自古詩詞“比、興”的修辭手法在攝影實踐中的應用,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表現形式,使攝影作品呈現出獨特的中國特色審美情趣,給予觀者全新的審美體驗。此外,郎靜山的作品將中國繪畫獨特的“三遠透視法”應用到攝影上,開創了獨樹一幟的攝影流派。在講述這些作品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攝影藝術的同時,引導學生從中汲取養分,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2.1.2 增加攝影大師作品鑒賞,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
真正看懂攝影作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大量的學習訓練。課堂教學中,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提升其審美層次,本課題選取了眾多國內外攝影大師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解讀分析。如從安德烈·柯特茲的作品中學習如何利用造型和空間、影調和線條為影像構圖,培養學生從混亂中發現秩序的敏銳觀察力;從何藩的作品中學習光與影,讓學生感受化平凡為神奇的魔力;從川內倫子的作品中學習圖片編輯,讓學生認識到圖片編輯的重要性,學習系列組照的編輯技巧,體現照片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整體美感。在講解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結合案例對經典攝影作品從技術、藝術、語言三個層面所呈現的視覺信息進行解讀,引導學生與創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提高其對攝影藝術的鑒賞力。
針對理工科大學生對美育課程興趣不足、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教學團隊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注重教學互動,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促進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2.1 師生之間的互動,促進教學相長
課前,教師會將上課內容通過課程群提前告知學生,要求學生圍繞主題整理和搜集相關資料。比如在講授畫意攝影時,要求學生提前查閱攝影家郎靜山的簡介及作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分享心得和感受。教師對學生拍攝的作品一一進行評價,指出問題與不足,提出改進和完善建議;此外,選出優秀作品推薦到攝影公眾號平臺,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課后,教師通過班級課程群及時答疑解惑。這種對話式的教學互動,構建了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相長。
2.2.2 學生之間的互動,增進團結協作
學生之間的互動包括作業互評和小組分工合作。講評作業前,要求學生將作品上傳到QQ課程群指定文件夾,組織學生先進行互評,引導學生討論和主動思考,激發與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定期組織專題拍攝,將學生分組,分工合作完成拍攝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責任感。
2.3.1 提高實踐教學比重
手機攝影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課程組將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按1∶1 的比例設置,并將實踐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即教師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就組織學生進行練習。例如,講授曝光時,讓學生在教室用手機拍攝照片觀察光線的變化效果;在講授后期修圖時,統一發給學生一張圖片,限時讓學生修圖,之后再將作品上傳至QQ課程群共享,組織學生評選出優秀作品。這種方式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鍛煉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3.2 優化實踐教學內容
以往手機攝影藝術課程的實踐內容多是校園風光、校園建筑、校園生活實景拍攝,實踐內容設計單一,創新不足。鑒于此,教師團隊應開闊思路,積極拓展豐富的、新的實踐內容。第一,專題拍攝。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圍繞教學內容,研究系列專題拍攝。在拍攝之前,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解題,推薦攝影大師的相關作品,通過分析作品打開視野,再進行其創作。第二,本土主題拍攝。課余時間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拍攝本地獨特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山海自然景觀,組織學生進行民俗采風,了解民俗文化,對非遺等內容進行拍攝,既能鍛煉拍攝技巧又傳承保護了傳統文化。第三,時代主題拍攝。如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的美麗鄉村題材的拍攝,既能提高學生拍攝水平也兼顧了社會效益。通過優化實踐內容,學生所學知識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鞏固,拍攝水平得到了提高,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也不斷增強。
本課程采用目標與過程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考核,最終成績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作業兩個部分。平時成績根據學生課堂出勤、教學互動、平時作業等綜合表現評定,主要檢查學生對手機攝影知識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期末作業主要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實踐運用能力,要求學生根據命題進行拍攝。課程最終成績構成比例為平時成績(40%)+期末作業(60%)。最終成績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理解、創作實踐、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水平。對學生科學、客觀、全面的考核評價,既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理工科院校承擔著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科技人才,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提供智力、人才支撐的重要使命,而美育作為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高校積極探索美育教學改革創新的背景下,本課程針對理工科院校的學情特點,在教學實踐中圍繞教學目標,從改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考核方式入手進行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獲得師生一致好評。本課程多次在教學評估中獲得優異成績,學生普遍反映學習收獲頗豐,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有了顯著提升。總結課程改革經驗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理工科院校開展攝影課程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專業攝影師,而是讓學生掌握基本攝影技能,提高學生審美素養,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為了充分發揮美育功能,攝影課程的教學內容應圍繞攝影藝術的審美屬性和攝影作品的審美內涵展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審美發展。攝影美育課程可以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經典攝影作品中汲取靈感,讓學生探索藝術奧秘,領略藝術之美。
涵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審美創造力是美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視覺藝術的攝影,其創作和欣賞都離不開敏銳而準確的視覺感受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選擇優秀的中外攝影家的經典作品進行解讀,結合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考察拍攝者的創作動機,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意義和人生價值。教師平時應注重積累富有人文價值的經典作品和相關資料,培養學生養成鑒賞作品、思考分析的習慣,提升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手機攝影課程要不斷改革實踐教學,加強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的實踐訓練。如教師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可現場演示,讓學生直觀地掌握攝影技巧,課后布置主題拍攝作業,如選取校園題材的題目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幫助學生深度挖掘身邊的題材進行創作,提升學生的創作熱情。也可組織學生開展本地的民俗風情采風,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力、觀察力和表現力。
新工科背景下,加強理工學科和美育學科的有效融合,探索構建完善的理工科院校美育體系刻不容緩。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美育的意義和價值不能忽視,師生應提高對美育的重視程度,根據理工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用適當的美育課程教學方法,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構建適合本校特色的美育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美育的實踐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美育的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