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實驗幼兒園 周 楊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幼兒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幼兒的勞動教育是在教師的引導支持下,手腦并用,感受勞動的辛苦和收獲的快樂,鍛煉、塑造自己,實現立德、增智、健體、育美的目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健康領域指出:“要幫助幼兒從小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其對勞動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形成健康的人格。”幼兒剛開始接觸勞動,并沒有產生討厭、逃避的想法,相反大都覺得新鮮、好玩、有趣,所以愿意參與其中。時間一長,假勞動、亂勞動、“有勞動無教育”的現象便時有發生,此時,教師也因為勞動技能、安全、紀律等問題顯得有些手足無措,達不成既定的目標任務。如何避免勞動教育“走過場”?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對幼兒做好支持與引導。
在勞動教育中,幼兒個體的勞動知識、技能和情感等水平決定了其參加勞動的能力、收獲和成果。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兒,在對待同一勞動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和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年齡段的幼兒,也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要求“教師要了解幼兒在發展水平、速度與優勢領域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并掌握對應的策略與方法”。因此,教師在設計勞動內容(主題)時,首先要考慮貼近幼兒生活的勞動——幼兒真正力所能及并適度的挑戰難度,也就是心理學所講的自我認同、充實與超越。比如小班的“為己”勞動教育,主要培養幼兒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清洗自己的毛巾、襪子,整理和存放玩具、繪本或生活用品等都是很有意義的勞動內容,而不建議種植、扦插、飼養等勞動內容;再如中班的“為他”勞動教育,種植園的除草、護綠活動、分發餐具等均可以滿足幼兒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向更高水平發展,使其形成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勞動與教育是平行的,勞動應引導幼兒感受勞動的光榮和勞動的快樂,突出其教育功能和價值。當值日生是幼兒最喜愛的勞動活動之一,為了避免出現“幾個人搶著做一件事,有些事卻沒有人做”的現象,教師既要面向全體也要照顧個體,根據每位幼兒的特點,我們采用異質分組的方法,合理安排勞動任務,加強小組合作,注重對幼兒團隊精神和責任意識的培養。個子小、力量小的幼兒可以擦桌子、擺椅子;性格內向、能力稍弱的幼兒可以發放餐具,做好餐前準備;管理能力強的幼兒可以整隊、巡視(監督就餐講話、進餐過慢等不良現象)、互助(管理好餐牌、互遞餐巾紙)等——讓每位幼兒首先發展好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崗位和職責,發揮其所能并取長補短。而教師則要多觀察、多指導、多提議,發現、發展幼兒的勞動能力,不斷創造機會,發揮幼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樣,值日效果就會大有不同。
瑞典教育家愛倫·凱在《兒童的世紀》一書中說:“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勞動教育始于課堂但并不局限于課堂,它也可以存在于豐富多樣的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中。我們認為,要將幼兒的勞動教育以幼兒園和家庭雙線交叉并行的方式推進,無論是園所還是家庭,都要為幼兒提供“有準備的環境”。“有準備的環境”包括勞動主題和工具,以及環境布置——勞動主題和工具應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需要,需具備可操作性強、可達成度高的特點,同時還要帶一點兒童情趣,形式相對活潑;勞動之后的環境布置,要注重勞動成果的導向性,能進一步增強幼兒的感性體驗,滋養幼兒的心靈,讓幼兒獲得自我精神世界的悅達。精神環境是一種隱性環境,對幼兒的發展特別是勞動情感、個性品質的發展起著重要的自我教育作用。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做“家務勞動小達人”,制定“家務清單”,幫助幼兒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①自己穿脫;②獨立洗漱;③歸整物品;④雙休日幫忙擇菜、做飯等;⑤有電話和訪客時,能自如應答或轉達留言。可采用“勞動積分卡”制,每天統計幼兒在家勞動的時間、次數和效果的積分。注意事項:①明確分工,做好督促;②不因做得慢(差)而包辦代替;③對幼兒的努力給予肯定;④出現問題時,不急于幫忙善后,自然懲罰;⑤目標達成,給予獎勵。每周一次,小紅花(笑臉貼)上墻,并用電子相冊、小視頻營造氛圍,給幼兒最直接的感官刺激,把家務勞動變成親子活動。幼兒掌握的生活技能越多,其獨立性、協調性和統籌性也就越強,當遇到問題或困境時,更能勇敢面對并積極處理,從而提升其適應社會能力。

強化教師的支持,不是對幼兒做過多限制和指導,讓教師事事唱主角,而是扶中有放、扶放結合。教師的支持主要體現在“示范、要求、實踐、總結、分享”等環節。
“示范”主要是指教師憑借自身或借助微視頻等方式對勞動內容和方法進行演示,促使幼兒獲得直接經驗,強化規范意識。
“要求”是指教師引導幼兒闡述對勞動任務的理解,有針對性地做強調和補充,減少幼兒勞動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實踐”是指教師放手讓幼兒開展分組勞動,整個過程教師不能作壁上觀,而要進一步明確勞動時的注意事項,防范勞動風險。
“總結”是指教師在總結點評時要關注細節,加強針對性,培養質量意識,讓幼兒思考勞動過程和個體成長的關聯,注重價值引領,激發其勞動熱情。
“分享”是指教師要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交流分享,比如照片墻、美篇、短視頻和評比榜樣等,以進一步強化幼兒的認知、內化幼兒的技能、深化典型認同,切忌停留在簡單的苦樂體驗上。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要通過勞動,讓幼兒萌發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魅力無限的田園種植勞動,因空間開放、形式豐富深受幼兒喜愛——動手種植植物,幼兒可以了解常見植物的生長習性,在觀察、講述、探索和體驗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觀察植物的生長,幼兒能夠發現各種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長周期、生長需求及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等,培養幼兒科學觀察能力,使其形成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于是一塊塊平整的菜地、空曠的沙場、微型版的花圃呈現在幼兒眼前,將幼兒園勞動場地和園地中的樹木緊密結合,促使幼兒充分體驗自然、自由、愛心、樂趣。
在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季節,我們開展了“播種向日葵、播種太陽”的課程活動。首先,我們引導幼兒通過摸一摸、看一看認識各類種子,并告訴他們種子種下后會發芽、開花并結出果實,以激發幼兒種植向日葵的興趣;其次,教師帶領幼兒來到田園種植區,分小組現場討論并選擇適合種植向日葵的區域,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田間勞動技術,選擇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用鏟子挖出大約10厘米深的小泥坑,放一些小石頭墊一下,有利于排水,鋪上一層松土后少加點肥料,然后再鋪一層土,把向日葵種子種下去,蓋土按實,澆上水;最后,引導幼兒用畫筆畫出本小組種植區的大概形狀,標注好本小組成員種植的位置,便于以后觀察。
自從播下了向日葵種子,孩子們就像種下了一個希望,每天主動關注向日葵的生長情況,持續管理、跟蹤觀察自己或者本小組種植的向日葵。教師教授給幼兒簡單的向日葵管理技術,比如控制好澆水量和光照,現蕾之前不用澆太多水,現蕾之后要保持土壤濕潤,花才會開得好。因為是在室外,向日葵株型高大、葉子較多,日常養護中幼兒還需注意大風或者大雨等天氣。另外,我們還引導幼兒用畫筆畫出向日葵發芽、生長的情況;能講的幼兒,用語言表達種植、管理活動的體驗和感受;愛表現的幼兒,用相機、手機將自己的作品拍攝下來,和小伙伴們交流分享或讓家長做成美篇、微視頻留存紀念。在延續活動中,我們還組織開展了“向日葵造型創意”“向日葵兒歌比賽”等活動,進一步豐富幼兒的勞動教育內容。
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勞動技能(技術)的學習,而是強調對勞動本質的認知和情感以及價值觀的培養。所以,在勞動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著眼“五育并舉”,尊重兒童、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和環境的支持作用,幼兒的勞動就會秩序井然、興致盎然、成效顯然,勞動教育也將會為幼兒的人生之路打上幸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