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超 王賓賓
關鍵詞:“雙減”;初中物理;作業設計
在“雙減”政策要求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作業的設計工作,讓學生在作業地完成中培養物理學習的信心,做到舉一反三,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物理教材中存在豐富的實驗資源,因此教師在作業布置中可以設置實驗性的小作業,來提升學生課后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教師在關于“熱運動”相關知識的教學中,可以布置生活小實驗類別的作業,讓學生回家之后利用家中的材料來進行實驗,可以讓學生將墨水滴入到不同溫度的水杯中,之后仔細觀察墨水擴散的速度,然后讓學生將小實驗拍攝下來,將各項數據記錄清楚,掌握在不同溫度下,墨水在杯子中擴散所需要的時間,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選擇一些其他的小實驗來進行證明,利用視頻的方式上交,最終在培養學生物理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物理創新思維的提高,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每一位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與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師設置的作業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作業的完成中,鞏固物理知識,提升發散性思維[1]。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為作業布置拓展了新途徑,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來進行作業的布置與選擇。學校可以開創自主學習平臺,教師可以將作業上傳到學習平臺,作業的設置要多樣性,針對各個層次學生設置基礎性作業、提高性作業以及創新拓展性作業,之后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類型去完成,從而來提升自身作業完成的質量,培養物理學習的信心。
在初中物理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創設實踐性作業,以此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讓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促進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提升。并且實踐性作業的設置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以此來促進學生探究物理知識本質,鍛煉學生物理思維素養[2]。以“力與運動的關系”知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將學生分成小組,相互合作探究力與物體運動之間的關系,從而來做好知識的鞏固與延伸,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飛鏢游戲”,讓小組學生相互合作制作出紙飛鏢,然而將其拋出,并讓學生記錄好飛鏢飛行高度、所受重力、所受推力以及投擲角度等物理量,并通過控制變量法來研究各物理量與飛鏢飛行距離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力學的角度進行思考,以此來讓各個小組之間相互探討飛鏢在飛行過程中受到的重力、推力等因素對飛行距離的影響等,從而來提升學生的物理探究能力。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師要做好物理作業的布置,堅持物理作業減量不減質的原則,充分保證作業設計的科學性與趣味性,從而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作業的完成中,并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實現舉一反三,提升學生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物理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畢祥奎,羅愿.“雙減”政策下初中物理作業設計深度研究[J].物理教學探討,2023,41(01):35-37.
[2]蔣彬,王春.“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設計初探[J].物理教學探討,2023,41(01):31-34.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 王書超 王賓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