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冀,丁心悅,宋 凱,倪秀珍
(長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依靠思政課來進行,而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2]。中學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中生物學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將這些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生物學日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將學生培養成符合國家需要的全面發展型人才[3]。
在各學科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進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4]。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高中生物學新教材不再僅限于知識的編寫,而是增加了更多思政教育內容,例如生命現象、生產實踐、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科學史等。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熱愛科學和崇尚科研的精神,提升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新教材蘊含大量思政元素,要求教師善于挖掘思政元素[5-8]。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在“課程思政”體系中處于價值引領的核心位置[9]。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和健康“三觀”的形成,往往不能僅靠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通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讓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互配合[10]。
高中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課程,不僅傳授科學知識,還體現人文關懷。以下為高中生物學課程中常見的思政育人元素。
讓學生感悟自然的神奇與豐富性,理解生命的寶貴以及保護自然的重要性。例如,在學習生態系統時,需要強調物種間的依存與共生,讓學生意識到必須保持生態系統中各物種之間的平衡。同時,環境保護也是高中生物學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珍惜自然資源并積極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生態平衡。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倫理道德觀,充滿對生命的敬畏、對道德和法律的堅守。例如,在討論基因工程、克隆等問題時,從倫理道德層面解釋為什么可以克隆動物而不可以克隆人,為什么國家允許研究性克隆而禁止生殖性克隆。
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使他們能夠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例如,在學習生態工程時,除了學習利用生態工程技術保護環境外,還需要培養學生對祖國美麗山河的熱愛,并增強他們對保護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教授各個知識點時,可以將國家最新的發展與成就作為教學案例,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讓學生清楚并踐行作為一個合格中國公民所要遵守的規則,弘揚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在講解中國在生物學領域取得的成就如合成人工胰島素時,教育學生向科學家學習,承擔起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和義務。
應試教育是目前家長、學校以及社會較為普遍認同的教育模式,這與唯分數論影響下的教育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部分學校認為思政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務,很少從育人的整體性和連貫性角度來看待思政教育,只重視“授業”“解惑”,而忽視了“傳道”的重要性,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未能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觀念[4]。部分家長把成績作為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標,學校和教師只專注于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將思政內容融入教學中。
同時,應試教育與社會趨同存在密切聯系。長久以來,“應試教育至上”的觀念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教育模式將學生成績作為衡量教育質量和個人能力的重要標準,并促使他們盲目追求高分,忽略自身全面發展。
思政課程正面、系統地傳授思政內容,而課程思政則間接、零碎地融入思政內容。思政內容的傳授方式不同,要求高中生物學教師注意傳授方法。然而,部分教師在傳授方法上存在不連貫、不恰當的問題,導致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出現的思政內容顯得突兀且無趣。這使得學生難以提高對思政內容的興趣。學生很難接受“灌輸式”傳授方式,在教學中強行融入思政內容反而會引發他們的反感[4]。同時,高中生物學教材知識點繁多且復雜,若再融入思政元素,則為教師增加了講解任務。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3節“細胞呼吸的原理與應用”和第4節“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等較為復雜章節的知識講解中,很多教師直接選擇不融入思政內容,僅完成知識講解。實際上,在這兩個小節融入思政內容可以實現較好的育人效果。例如:在講解植物在不同氧氣濃度、溫度下呼吸作用強度時,介紹中國農民智慧--北方農民利用地窖長時間儲存水果和蔬菜;在講解光合作用的本質時,介紹最新中國生物學成就--中國科學家成功模擬了光合作用過程,在實驗室中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淀粉,為徹底解決糧食問題邁出了一大步。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規定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但在學生學業考核中卻沒有明確的思政考核評價指標[4]。思政內容多樣化且覆蓋面廣,使得思政內容的考核變得困難。目前,高考很少涉及思政題目,并且各個學校也沒有相關的思政考核評價制度與標準。這導致教師失去了在高中生物學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動力,不利于課程思政的施行。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最大的難點是在教學中找到合適的思政元素、恰當的融入方式和切入點。
以民族自信為例,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學《選擇性必修1:穩態與調節》第4章第2節“特異性免疫”中,可以選用甲流病毒這一案例向學生介紹關于中國生物制藥的偉大成就--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自主研制甲流疫苗的國家,并且采取了隔離感染者、發放免費藥品等措施來抗擊甲流。這體現了中國在生物制藥方面具備的科技研發能力,以及中國人民在面對困難時共克時艱的偉大精神。
另以中國生物學家的事跡和民族使命感為例,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5章第1節“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中講授基因重組時,介紹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事跡,讓學生學習袁隆平的艱苦奮斗、不畏艱險、不圖名利、百折不撓、為民造福等優秀品質,讓他們珍惜美好生活、節約糧食并努力奮斗。
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思想和真理的歷史使命,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1]。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要承擔者和直接負責人。一所學校的師資水平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質量和效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學校課程思政能力的重要途徑。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加強對教師的思政能力培訓,例如為教師提供相關學習資料或組織專業培訓,以提高他們對課程思政的知識儲備和應用能力。其次,要招收并選拔具備豐富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教師,并定期對他們進行考核評估。最后,要為教師提供學習交流平臺,讓他們相互分享與交流有關課程思政方面的經驗,實現互促共進。
高中生物學課程思政實施的過程不是某個學科的“單打獨斗”,而是多個學科間協同合作、互相配合的過程。以高中生物學為例,這種配合主要體現為高中生物學與思政課程以及其他學科之間的協調。首先,高中生物學的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并非完全割裂開來,二者相輔相成。其次,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化學等其他學科有著深刻交叉和聯系,在進行課程思政融入時也需要彼此配合。
此外,高中生物學課程思政教育也不能僅限于課堂,需要在教授過程進行全方位的融入。例如,可以在班級板報、校園網絡文化、班會、科技創新和實踐活動等各個環節融入愛國主義元素,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和愛國主義熱情。
學校可以將愛國主義列入學生生物學課程成績考核體系之中,并結合生物教學實踐活動制定評分標準,對學生實踐結果進行評估,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督促,實現課程思政在實踐中的有效落實,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
以“特異性免疫”小節為例,通過觀看流感病毒介紹短片,提出問題:流感病毒進入人體會經過哪幾道免疫防線?引出課題--特異性免疫。通過介紹超市中每種商品都有特定的標簽,引出所有的病原體表面也有類似的“標簽”--抗原。免疫系統通過識別病原體的“標簽”來辨認它們。觀看視頻并配合講解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過程。展示圖片并配合講解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之間的關系。最后,通過關系圖講解神經-體液-免疫調節如何共同維持內環境穩態。
在講體液免疫時引入課程思政:看似簡單的體液免疫過程需要多種免疫細胞共同完成,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錯,任何一個細胞沒有盡職盡責,都無法消滅病原體。我們的班級和社會也是一樣--優秀班集體的建立需要每一位同學共同努力,社會的安全穩定、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也需要所有公民共同努力。因此,每位學生必須要有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講完細胞免疫后,可以介紹中國在抗擊傳染病方面取得的成就,以抗擊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流)為例,說明中國依靠自身獨特優勢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
快速反應:發現甲流疫情后,中國政府迅速啟動了衛生緊急預案和傳染病防治體系,并采取了嚴格措施如關閉學校、禁止群集等,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擴散傳播。
疫苗研發:先簡單介紹疫苗的作用原理。疫苗是滅活或減毒的病原體,通過注射使人體產生大量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當病原體入侵人體時,可以通過二次免疫過程迅速產生大量漿細胞來消滅它們,因此在第二次感染時會出現輕微或無明顯癥狀。國家加快了甲流疫苗的開發進程,并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臨床試驗。經過大規模接種,全國范圍內甲流疫苗供應得到保障。
多層次預防:國家采取多層次預防,包括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觀察、增強手部和口鼻衛生意識等,并及時發布甲流傳播信息,極大地提高了公眾的防范意識并減少了患者數量。
最后總結,在抗擊甲流方面中國做出了積極貢獻。通過快速反應和多層次預防等手段,成功地減緩了該病毒的傳染速度,同時,自主研發的甲流疫苗也為全國人民提供了健康保障。
通過介紹中國人民在抵御傳染性疾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能夠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民族的自豪感,以及他們熱愛偉大祖國的情懷。
在高中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有效地融入愛國主義,需要多種方式和多個學科的配合,同時要保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從課程思政角度看,逐漸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個學科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題。因此,高中生物學課程也應深入實踐,廣泛融入思政元素,促進學生德育與智育協調發展,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