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亮
每年2月是美國“黑人歷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頗具諷刺性的是,在今年“黑人歷史月”到來前不久,美國佛羅里達州教育部在寫給美國大學理事會的信中,拒絕把非裔美國人研究先修課程列入該州課程目錄,引發激烈爭議。這一事件與近年來美國就是否在公立學校開設“1619項目”課程展開的激烈爭議一樣,都凸顯了在種族斗爭加劇的背景下,美國圍繞歷史和國家敘事的文化戰爭正愈演愈烈。
美國“黑人歷史月”由“黑人歷史周”演變而來。“黑人歷史周”是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卡特·伍德森于1926年倡導設立的。伍德森被稱為“黑人史之父”,是美國歷史上第二個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非裔美國人。伍德森認為,美國學校歷史課程對非裔黑人的成就介紹得很少,而對年輕一代的非裔美國人來說,了解黑人的歷史、并為之感到自豪非常有必要,因此他提議設立全國性的“黑人歷史周”。伍德森將“黑人歷史周”定在了二月的第二個星期,在這一周里,學生可以展示全年所學的黑人史的情況,以此促進學校黑人史教學。1976年,在美國民權運動的高峰時期,福特總統把“黑人歷史周”擴大為“黑人歷史月”,確定每年的2月為“黑人歷史月”。目前,“黑人歷史月”已成為美國慶祝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月份之一。
非裔美國人研究先修課程(AP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是美國大學理事會新推出的一門課程。美國大學理事會表示,該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向學生介紹非裔美國人在文化、藝術和政治領域對美國歷史作出的巨大貢獻,激勵學生更全面理解美國故事”。美國大學理事會計劃今年試點在全國60所高中開設該門課程,下一個學年將在全國約500所高中開設。到2024~2025學年,美國所有的學校都可開設該門課程。
但這一計劃卻遭到了佛羅里達州的反對。2023年1月12日,佛羅里達州教育部在寫給美國大學理事會的信中,拒絕把非裔美國人研究先修課程列入該州課程目錄,稱它明顯地違反佛羅里達州法律,“缺少教育價值”。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稱,非裔美國人先修課程包括了一些“奇談怪論”(主要指“批判性種族理論”,該理論認為種族主義鑲嵌在美國的社會和法律制度中,是美國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倡導“廢除監獄”的政治運動,違反了佛羅里達州2022年通過的《停止覺醒法》(該法禁止在學校和工作場所開展“批判性種族理論”培訓)。近數十年來,美國一直在進行著關于歷史敘事的文化戰爭,佛羅里達州此舉無疑加劇了這一戰爭。

2023年2月27日,美國總統拜登出席在白宮舉辦的慶祝黑人歷史月招待會并發表講話。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大學理事會曾推出過一本修訂的美國史先修課程指南,把課程重點放在了歐洲殖民者如何盤剝北美土著印第安人和非洲人上,刪除了許多美國建國時期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介紹,稱歐洲殖民者信奉“白人優越論”,以此“為他們鎮壓非洲人和美國印第安人提供正當性”,這引起了美國保守派的強烈不滿。保守派指責其是“基于進步主義和極左觀點對美國過去的敘事”,是“用左翼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劫持美國的歷史教學”,向學生灌輸“反美”的左翼激進主義。在此之后,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國家歷史中心在歷史標準全國委員會的指導下,組織撰寫了《美國歷史國家標準》(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United States History),這一著作又引發了保守派和進步派之間的爭議。這些爭議被美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利倫薩爾稱為“歷史戰爭”。
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隨著白人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美國種族矛盾加劇。近幾年來,美國保守派和進步派圍繞“1619項目”再次發生激烈的沖突。
“1619項目”是《紐約時報雜志》于2019年8月發起的一個項目。1619年,美國第一批黑人奴隸被販運到弗吉尼亞殖民地。2019年12月,在第一批美國黑人奴隸被販運美國400周年之際,美國《紐約時報雜志》刊發一組專題文章。該組文章旨在“通過把奴隸制的影響和美國黑人的貢獻放在美國國家敘事的中心來重構美國的歷史”,試圖將美國黑人歷史融入到美國歷史更宏大的敘事中,探討奴隸制和種族主義在美國歷史中發揮的作用。該項目主任尼科爾·漢娜·瓊斯因為其對該項目的貢獻獲得2020年的普利策獎。
“1619項目”用一種集體敘事的方式對美國建國歷史和黑人的作用提出了“離經叛道”的觀點。該項目認為:其一,黑人是美國民主的奠基者。尼科爾·漢娜·瓊斯在“1619項目”的導言中寫道:“沒有美國黑人理想主義的、艱苦的、愛國的努力,美國今天的民主將可能完全不同——它可能不會是一個民主國家。”其二,“美國建國的原因是為了使奴隸制永久化”,奴隸制是美國的一個建國原則,“維護奴隸制是殖民者發動美國革命戰爭的主要原因”。其三,1776年《獨立宣言》的簽署不是美國建國的日期,非洲奴隸被首次擄掠到英國北美殖民地的1619年才是美國真正誕生的日期。這是因為“非洲奴隸的到來開始了一個延續了246年之久的野蠻的制度”(美國于1865年正式通過第13修正案結束了奴隸制),美國的政治法律制度、經濟、文化包括種族矛盾等一切,在1776年之前就播下了種子。其四,美國的開國元勛是一伙“偽君子”和“邪惡的白人優越論”者,他們中許多人擁有奴隸就表明“其不相信自己宣告的原則,他們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使奴隸制永久化和制度化,因此,這個國家是建立在謊言之上的”。根據以上觀點,“1619項目”得出的結論是,美國是建立在一個種族主義國家基礎上并繁榮壯大的,美國歷史必須從黑人受制度性壓迫的視角加以審視。
“1619項目”在美國社會各個層面引發了激烈的爭議。特朗普在任期間,對在學校開設“1619項目”教學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稱它是“反對美國歷史的一次十字軍東征、有毒的宣傳和意識形態毒藥”,發誓將“制止對學生灌輸激進的思想”。為了表示反對,特朗普政府還于2020年11月2日成立了“1776委員會”。2021年1月,該委員會發布“1776委員會報告”,指責“1619項目”企圖“詆毀美國的歷史,通過挑起某些團體反對另一些團體而分裂國家”,“質疑美國最偉大的歷史人物的人性、美德或仁愛”,使美國大學成為“反美主義的溫床”,是對美國歷史傳統觀點的一個“激進挑戰”。為了阻止“1619項目”的觀點在學校中傳播,阿肯色州共和黨國會參議員湯姆·考頓提出了一項法案,禁止聯邦政府撥款資助使用“1619項目”教學的學校。一些保守派成員成立了“1776團結”(the 1776 Unites)組織,宣稱要“通過描述美國歷史最好的方面來塑造美國的未來”。該組織于2020年2月推出了自己的黑人史課程,重點講述“更全面的和更勵志的非洲裔美國人歷史的故事”,以期通過“展示成功非洲裔美國人杰出成就”,來說明“美國黑人豐富的歷史”,“拒絕受害文化”(reject victimhood culture)。但拜登上任后,在就任的第一天就發布行政令,宣布解散“1776委員會”,指責“1776委員會”試圖“尋求抹去美國種族不正義的歷史”,并從白宮網站上刪除了“1776委員會報告”。

綜上所述,美國國內圍繞歷史敘事的沖突的核心是:是把奴隸制和美國黑人的貢獻放在美國歷史敘事的中心,還是以堅持“白人中心論”,即以盎格魯撒克遜白人基督徒為中心?是揭露美國歷史上包括奴隸制在內的黑暗一面,還是繼續頌揚美國的成功和對美國開國元勛等歷史人物歌功頌德?美國是不是一個種族主義國家?
圍繞美國歷史敘事的爭議,雖然有政黨意識形態和選舉政治的動因,但在本質上是美國種族斗爭的延伸。種族問題是美國政治沖突的一個主要部分,奴隸制是美國國家敘事和歷史敘事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兒。但長期以來,奴隸制在美國歷史敘事中被邊緣化,不少美國歷史學家認為,到目前為止,美國黑人史教學主要是“從白人中心的視角來講授黑人史”。近年來,隨著非裔美國人反種族歧視和爭取公平正義斗爭的深入,這一斗爭也拓展到美國黑人史編寫和教學領域。不少人主張應該從黑人的視角來講授黑人歷史,認為“黑人史就是美國史”,黑人的歷史貢獻應該被編寫到黑人歷史課程中,應該承認或認識到在許多方面種族主義被嵌入在美國的基本制度中。而保守派則反對重構美國歷史,主張在歷史敘事上應“重點頌揚美國的成功”,反對“貶低美國遺產,污蔑美國英雄,拒絕美國原則”,反對“只從受壓迫和受害者的視角講述美國故事”,從而產生了兩種對立的歷史敘事。可以預料,隨著美國種族斗爭的加劇,美國圍繞歷史敘事的沖突將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