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玲
摘 要: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學生的成長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教師探討的重要課題。優化教學,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是實現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路徑。在新課程標準的影響下,教師要更加注重高效課堂的構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探討了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意義,研究了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5-0114-03
語文是初中階段的核心學科,它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能有效推動學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語言技能以及文化能力的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教師探討的重要課題。2022年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把握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基本規律,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見,核心素養是新課標背景下的最終任務,教師要充分立足新的教育目標,創造性地構建高效語文課堂,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1.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意義
高效課堂,是指能達到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效果的課堂。教師以最小的教學投入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益,能實現課堂的自主性、互動性和共享性,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收獲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取得教學的最理想效果。由此可見,高效課堂是教學的最佳形式。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此時學生的課業任務中,能力要求高,因此,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高效課堂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力,提升學習效果。高效課堂下教師更加注重學生自主性的培養,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更加靈活,能自主探索知識,習得技能,學習效果就能全面提升。
其次,高效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個性發展。高效課堂不約束、不限制學生的思想發展,而是積極鼓勵他們互動、分享,充分激活學生的個性化意識,讓他們勇于表達、敢于質疑,由此就能有效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實現個性化潛能的提升。
最后,高效課堂有助于推動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綜合提升。高效課堂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精神追求和德行品質的塑造,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場所。而這與核心素養相契合。因此,在高效課堂下,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能得到有效發展,綜合能力能實現全面提升。
2.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新課程標準的執行為初中語文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初中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關鍵階段,語文學科關系著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高效課堂的構建方法,運用高效、高質的課堂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1)運用趣味導入,激活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是推動高效課堂的首要環節。有效的課堂導入往往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更快地融入課堂活動中,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對初中生來說,他們身心迅速發展,獨立意識萌生,能激發他們主動性與積極性的元素必然要擁有一定的趣味性與挑戰性,能充分推動他們思考,緊抓他們的思維,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他們注入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要靈活地運用趣味的課堂導入方式,從課堂開始時就及時捕捉學生的興趣點,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索、品味,有效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雨的四季》教學為例,該篇課文以雨為對象,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將雨的形象描寫得飄逸、曼妙、清新、純凈,全篇蘊含了濃郁的情感,是一篇非常動人的散文作品。散文對初中生來說總有些難度,很多學生一聽到散文就自然而然感到枯燥。由此,教師要從課堂導入環節著手,排除學生的枯燥感,使他們真正融入課堂,了解散文的獨特魅力。例如,教師可以先用趣味提問的形式開篇:“你們喜歡什么樣的天氣?”“有沒有人喜歡雨天呢?”“有一個人就非常喜歡雨,在他眼里,雨就像不停變換的角色,十分獨特,那么在他眼里,雨到底給人怎樣的感受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隨后,在引導學生學習和閱讀時,教師還可以融入游戲形式,以進一步推動課堂:“在作者劉湛秋眼中,春夏秋冬的雨都是不同的,讀了課文,你能想象出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嗎?我們來做一個游戲,用肢體語言來模仿作者眼中雨的形象,并讓大家猜一猜是哪個季節的雨。”在這樣的游戲環節,學生會更主動地閱讀和品味課文,了解雨的形態和作者的思想,由此緊抓學生的興趣點,使他們更有效地開展學習。
(2)融入生動情境,助力文本理解
語文知識擁有豐富的文學內涵,能喚醒學生的靈感,激發他們的想象,使學生的心靈、情感和思想全方位發展。由此,語文課堂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與生活實踐密不可分。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當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與實踐性。”情境能夠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感悟語文思想,能從真實的情境中感悟現實生活的問題,為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在語文高效課堂,教師應主動融入生動的情境,讓學生能身臨其境地體驗語文知識、思想和情感,感悟其中的文化內涵,繼而進一步發展綜合視野,推動知識體系的建立。
以七年級上冊《狼》教學為例,該篇課文選自《聊齋志異》,是一篇文言小說。作者通過敘事的方式引出了作品的主題。初中生接觸的文言文較多,但由于文言文的行文方式與字詞特點,學生總覺得文言文枯燥難懂,由此逐漸降低了學習興趣,久而久之,文言文課堂無法提升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可以創設生動的情境,用真實的場景助力學生的知識理解,讓他們在趣味且形象的方式下更好地把握文本,提升學習效果。例如,課文中有講述屠戶與狼相遇,以及屠戶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過程,教師可以據此內容,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動態的畫面,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什么叫作“屠大囧,恐前后受其敵……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難以理解的文言文詞句進行展示,并用動態變化的方式展示其具體的含義以及引申含義。由此學生不僅能在情境中感受故事的具體內容,也能有效地理解重點詞句,與生動的畫面相結合,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其中的思想內涵,從而不斷積累知識,夯實學習效果。
(3)組織小組合作,強化學習能力
課堂的高效狀態不僅體現在學生高效融入和對知識的高效理解,還體現在課堂的高效互動上,學生要有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和學習勁頭,才能保持學習效果,讓課堂發揮最佳效用。學生和教師是課堂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只有有效加強課堂主體的互動性,才能真正激活課堂,讓學生保持完美的學習狀態。而小組合作正是新課標背景下推動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狀態的核心方式。在小組合作中學生能充分實現思維互動、語言互動、情感互動和師生互動,由此推動他們的創造力,實現學習能力的穩步提升。因此,教師要積極組織小組合作探究,用開放式、挑戰性的方式激活學生的學習能力,推動課堂的高效發展。
以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教學為例,該篇課文是一篇具有科學價值的說明文,以趙州橋、盧溝橋兩個具體例子,說明了石拱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歷史地位和科學含量等,向讀者展示了我國石拱橋的獨特藝術價值,贊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學習時如果按照傳統教學方法予以解讀課文,學生不僅無法深入了解知識,更不能在課堂上高效獲取技能,因此,教師可以從科學角度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以小組形式探索中國石拱橋的特征、價值和意義以及與世界其他石橋的差異。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圖書館等信息渠道,提前了解有關石拱橋的特點,搜集相關的資料,然后在課堂上經過探討、交流,生成具有個性化特點的探究成果。比如,有的學生以書面報告的形式闡述探究結果,有的學生則以圖片結合文字的示范方式詮釋,還有的則與繪畫、詩詞結合起來。在這樣開放式的探究中,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討論、合作、探索和分析,還能依據已有資料嘗試總結、篩選,由此有效激發和拓展他們的思維就,并且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合作中不斷磨煉自己的技能,推動學習能力的進步和提升。
(4)重視生活實踐,內化綜合技能
實踐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特點。語文知識源于生活,又重新作用于生活,無數優秀的思想和語言技能都來自生活的積累和磨煉,是人們在生活中所受的啟發和鍛造。由此,語文課堂應與生活緊密聯系。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實施應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勇于探索。”基于此,為了構建高效課堂,教師應重視語文的實踐性,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在生活中接受熏陶,基于生活品位語言文化,由此不斷發展語文技能,推動綜合能力。
以八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教學為例,該篇是朱德同志為紀念母親逝世而創作,其中飽含對母親的深情,也體現了母親的勤勞、樸實以及她崇高的品德,整篇文章透露出真實的情感之美、語言之美和思想之美,是熏陶學生、影響學生的重要作品。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不足,他們可能很難理解作品中的含義和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實踐幫助學生內化。例如,組織學生在生活中多多觀察母親的言行,關注她如何表達對子女的愛、對父母的愛,從細節處品味她的德行品質。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以自己最熟悉或最尊敬的人為對象,通過溝通、走訪或者觀察,了解這個人的生平,觀察他的行為和言語,記錄曾經與他相處的經歷,然后用“傳記”的形式詮釋這個人。通過這種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在親身體會中感悟人物的情感和思想,還能在思考與寫作中深入品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發掘人物的品德,繼而就能體會出生活之美、語言之美,發展良好的情感能力,最終就能全面內化課文內涵,推動學生綜合技能的發展。
(5)開展多元評價,推動語文素養
評價是教育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評價的有效性是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隨著時代的發展,課堂教學評價已經在教育教學中占據非常關鍵的地位。2022年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對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選用恰當的評價方式,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加強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評價的整體性旨在擺脫結果導向的思想,而是以過程性評價為重,評價的綜合性旨在多種評價主體、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使學生獲得全方位、客觀性的評價。由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實施多元評價,從評價內容、評價方式以及評價主體上予以變革,以全面推動學生的成長發展,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以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教學為例,該篇課文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著名作品,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將理想與現實相聯系,描繪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景象。課文雖然以講述故事為主,但暗含了作者對當時生活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的作品思想學生學習時不易察覺,教師往往會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作品創作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作品字里行間蘊藏的情感。此時在探究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注重學生探究結果的呈現,還應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及時實施過程性評價。例如,可以從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交流溝通能力、探究的思維方式、個性化特點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以便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捕捉他們個性化的特點。此外,教師還要拓展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積極組織生生評價、自我評價、組內評價、組間評價以及師生互評等多元的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自主性和主體地位,由此激活他們課堂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全面審視自身,更好地予以完善,最終推動語文素養的有效發展。
3.結語
語文教學是初中階段的重中之重。新課標背景下,構建高效課堂是一項復雜又系統的工作,對教師來說是十分艱巨的任務。要想發揮語文課堂的育人價值,教師必須秉持學生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成長需求,依據新課標理念,嘗試從課堂導入、情境創設、小組合作、生活實踐、多元評價等多個維度實施創新和改革,由此才能真正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讓學生在課堂上學足學好,掌握更全面、更系統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正奇.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思路分析[J].文學教育,2021(05).
[2]程宏英.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究[J].科學咨詢,2020(27).
[3]任富軍.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增強初中語文教學效果[J].品味·經典,2021(09).
[4]謝青.創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J].科學咨詢,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