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尚鮮連 楊元峰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思政元素;數據結構(Java)
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的線下教學與網絡化的線上教學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引導和啟發、監督的作用,追求1+1>2的教學效果[1]。教師預先設計教學課件,包括視頻、PPT、動畫、小測試等資料,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學生在網絡平臺進行初步的學習,并反饋疑問。教師針對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實施有針對性、有重點的線下教學,學生帶著思考和問題參與線下的課程學習。線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針對課前學習中的問題和重點難點,進行充分的探討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教師在網絡平臺發布課后的分層任務,學生根據各自的學習掌握情況,在課后完成線上的分層任務,并利用網絡平臺,與教師進行及時的探討與溝通。
混合式教學有機結合了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各自優勢。線上教學的學習資料的載體豐富多樣,可以是動畫、視頻、PPT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教師在課前發布的學習資源,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包含了教學的知識點,又內容精練、生動有趣。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反復觀看,并提問。線上學習充分利用了課外的碎片化時間,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可以隨時提問,與教師同學交流探討,做到自主學習、差異化學習。通過網絡小測驗,網絡平臺具能夠獲取并診斷分析測驗數據,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教師的線下教學提供側重點。可見線上教學需要教師做充分的準備,建立大量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和技術。線下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探討的重要環節。教師針對學生的初步學習情況進行有側重點的講解,學生帶著各自的問題有重點地提問和聽講,線下教學大大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使學習有了質的提升。
通過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互補,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線上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教師發布的微課視頻、動畫、PPT、小測驗等學習材料,使學生初步學習課程的知識點并產生疑問,為線下學習做好鋪墊。線下教學的目標是教師與學生充分交流,分組合作實踐項目任務,培養學生的動手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2 課程思政
2.1 課程思政的發展現狀
課程思政是一種綜合教育理念,目的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形式,將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相結合,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2]。2004 年以來,中央先后出臺相關文件,推動課程思政的發展。(1) 啟動實施“兩綱教育”,將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尊重生命等精神教育內容,有機地分解并融入各個課程中,顯性或隱性地在各課程中的教學活動中靈活有效地實施。(2) 以“兩綱教育”為基礎,將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等頂層重點內容作為體系構架,設計實施有針對性的德育。(3) 德育成為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項目,將思政課程轉變為課程思政。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校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室立德樹人,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國家強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全國高校全面落實“三全育人”的要求,深入開展課程思政的建設工作,在各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德才兼備的大學生。但是課程思政的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1) 高校的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改革不夠深入,教學效果有待提高;(2) 思政元素與課程的結合過于生硬,灌輸式的思政教育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3) 思政元素不夠豐富,沒有深入拓展思政教育的元素。
為了應對以上問題,需要將思政課程的改革與世界局勢、國家政策等同步,豐富思政教育的方式,拓展思政教育的元素,有機地潤物細無聲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中,創新思政課程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數據結構(Java) 課程思政的建設思路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對數據結構(Java) 課程思政教育做到系統化地思考、整體性地規劃、立體式地設計(圖1) 。(1) 本課程是一門解決在計算機程序設計過程中,如何對數據進行操作的職業技術基礎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靈活應用不同數據結構與算法進行編程的能力。本課程作為高校課程必須受到價值觀的引導,在教授本門課程的專業性知識的同時,應該與思想政治理論保持一致方向,體現思想政治理論的價值觀;(2) 本課程的顯性教學目標是能夠使用Java語言建立不同的數據存儲結構,其隱性教學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的價值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在傳授數據結構的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價值觀;(3)《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和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所以,要做到循序漸進,結合學生的特點,豐富多層次地建設本課程思政;(4) 教師在教授數據結構的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作為高校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專業知識的教授中,實現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教師需要圍繞本課程的大綱要求本科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3];(5) 教師需要充分研究學情,了解學生的特點及差異,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有層次有遞進地實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本課程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教學案例中,設計精確有趣有思想內涵的教學資源,在教授數據結構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
3 數據結構(Java)課程融合思政元素的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實踐
3.1 思政元素
(1) 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特點
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00后的大學生,他們情感豐富,對客觀世界有深刻的情感體驗。需要將理性思政教育與大學生的真實情感有機地結合,做到情理交融。其次,學生們的生活環境主要是校園和所在城市,需要用貼近學生生活環境的思政元素,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 選取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
本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混合式教育教學理念。本課程嚴格遵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的要求,選用國家級規劃教材。本次課程選自“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數據結構(第4版)》,本教材中貫穿融入課程思政內容。
(3) 體現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
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是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國際視野、跨文化認同的基礎。需要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的生命力的擁有堅定的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加基礎的、更加廣泛的、更加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蘇州園林,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歷史、人文習俗,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精華。蘇州園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載體,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世界園林建造歷史上,蘇州園林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擁有極大的藝術價值。本課程充分挖掘蘇州園林的文化素材,并融入本課程的教學案例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4]。
3.2 課前線上教學
教師設計并實現“蘇州園林旅游線路咨詢系統”教學案例,該系統能夠實現用戶查詢蘇州園林旅游線路的功能,以數據結構(Java)課程的《圖》章節為例(圖2) ,本案例結合了圖章節的專業知識,包括圖的定義、圖的存儲、圖的遍歷、圖的最短路徑等。案例中展現了蘇州園林的文化價值,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感受蘇州園林的美,體會其文化自信的價值。本案例生動有趣,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內容的自然過渡,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在超星平臺發布微課視頻、練習、小組任務,回答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收集、分析統計數據,預判教學難點;學生登錄超星平臺,觀看微課視頻,完成課前測試,小組討論教師的問題,并上傳討論結果。通過超星平臺完成考勤、發布并完成預習任務,收集數據,確定教學難點,激發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團隊合作,解決問題。
3.3 課中線下教學
教師播放視頻短片,展示蘇州園林旅游線路咨詢系統案例,引出圖結構的相關知識。教師請學生分享觀后感,引導學生體會蘇州園林中蘊含的文化自信。教師點評超星平臺的預習測試情況,針對得分率低的題目,找到學生預習期間的問題,重點講解。教師發布分組任務并巡回指導,解答疑惑。學生表達觀看案例后的心情,分享蘇州園林帶來的自豪感,充分提升文化自信。分小組討論,提交小組方案,并進行組間互評。在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中,引導學生提升文化自信,加強溝通交流,有針對性地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3.4 課后線上線下教學
教師在超星平臺發布分層作業。教師進行教學反思,通過網絡平臺回答疑惑,肯定教學成果。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通過網絡平臺提出疑惑,分享心得。鞏固學習的新知識,檢驗學習的效果。使學生了解自己對本模塊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提升思考能力,督促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進行探索,觀察和反思。
3.5 效果分析
經過融入思政元素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學生課前課后成績對比顯示: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明顯加深。采用任務驅動法,結合園林旅游線路咨詢系統,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實現了教學目標。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創造活力,培養了學生大國工匠精神。
學生對蘇州園林旅游線路咨詢系統的案例很感興趣,學生們在案例的學習中,不僅掌握了數據結構的相關知識,更提升了文化自信,實現了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的目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教學效果。超星平臺傳遞知識方便快捷,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完成預習練習,實現小組間互評,教師評價。實訓室的使用能夠豐富教學資源、使教學更為直觀,方便學生小組的相互配合、團結合作,有助于職業能力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實踐操作熟練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以蘇州園林旅游為切入口,提升文化自信,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軟件技術專業知識,為園林旅游做出貢獻。緊密聯系行業,聘請行業內的專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加強重視,增強鉆研下去的動力[5]。
4 總結
遵循“啟發引導、循序漸進、促進發展”的原則,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多種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形成“融教書育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的教學理念。結合園林景點旅游線路咨詢系統,將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案例中,將抽象的問題用生動的形式展現,引起學生的文化自信的共鳴,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并擁有繼續探究的欲望。課前線上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使學生有針對性的預習;課中線下指導學生討論任務解決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本模塊的知識點;課后線上給學生布置任務,加強練習。真正做到將思政元素融入數據結構(Java)課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實現混合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