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芳 陸輝



摘?要:基層醫療機構、新型智慧養老服務規劃建設等養老新理念成為現代養老保健服務新潮流、新趨勢。圍繞中老年人群切實需求為其提供即時精細的空間環境、預防保健和心理關懷等專業化、系統化的規劃。也為適應我國國情傳統養老習慣及老年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等需要大量醫護人員照顧的現狀,“中西醫、養、護、健、康復、心理”等有機融合下利用現有優勢發現并解決問題進行全新的現代智慧服務建設,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的醫療康復養老服務。
關鍵詞:空間規劃;服務模式;精神健康;醫護匱乏;智慧養老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06
由于我國當今社會人口結構復雜、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未富先老”矛盾重重,獨生子女養老負擔重,孤寡老人就醫養老難等問題突出,與此同時人們便迫切的需要一種新型符合各方面養老需求的醫養康養老模式,智慧養老規劃建設在政府政策傾斜下隨之而起不斷發展,而且在不斷優化建設的基礎下,我們還需要針對目前調研發現的平臺建筑空間規劃處理不平衡不協調體系不完善、醫養資源結合不足不充分、相關機構缺少定位以及缺乏健全的養老空間規劃服務建設體系等問題不斷去深入持續解決。
1?醫養結合模式下智慧養老建設現狀分析
1.1?受眾基礎廣泛且占比逐年遞增
按照聯合國制定的標準,我國早就于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這帶來的是不斷增加的老年醫療需求和精神需要。我國逐步建立了以基本醫療保險為基礎全方位多形式補充保障的多層次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已基本進入全民醫保時代。2019年我國全國人口參加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102483萬人,比上年減少0.3%。其中成年人、中小學生兒童、大學生分別為76942萬人、23519萬人、2022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6.1%、10.1%、-2.9%。由大數據分析監控病情及養老服務信息并滿差異化的養老群體可以看出,受眾基礎廣泛是醫養結合模式下智慧養老建設規劃的一大機遇。
1.2?把握政策扶持
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養老服務方面高度重視,出臺政策措施建設成效顯著,近年來民政部將根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及《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研究制定完善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養老服務市場,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加強政府托底保障以及對基層養老服務設施和福利機構的建設投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在提供基本服務、滿足多元需求、提升支付能力、支持社會參與、保護合法權益五方面增強老年人獲得感,為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集中“清障”、提高質量,打造堅實的群眾基礎,靠牢政策機遇。
1.3?技術支撐潛力巨大
“互聯網+”成熟的技術支撐優勢使得我們可以構建醫養康新型一體化現代智慧養老體系;“互聯網+”在區域及時空上極具穿透性的潛力,是十分具有發展前景,符合現代養老需求的養老模式。
1.4?空間規劃基礎設施持續建設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推動設施無障礙建設改造、營造安全綠色便利生活環境、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到2022年,60%以上城市社區達到老年宜居社區基本條件,40%以上農村具備老年宜居社區基本條件,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能夠在社區得到滿足,醫院包含養老院、養老院就近醫院、養老院自帶醫院等構想的提出。這也為大數據養老平臺建構及空間規劃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5?各類博覽會、機構的不斷開展
2020年深圳國際醫療旅游及健康管理大會、國際養老福祉,2021第四屆中國國際養老產業博覽會,以及2021中國(青島)國際大健康博覽會的開展無一不昭示著醫養結合、智慧養老是全球時代發展之大勢。截至2021年,我國醫養結合行業市場增長率約17.92%。至2021年底全國約有5857家機構,床位數超150萬張。超7萬對醫養結合運營合作已經確認建立,預計到2022年醫養結合市場規模及其占比將會更上一層樓。
2?醫養結合模式下智慧養老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2.1?大數據養老平臺建筑空間規劃處理不平衡不協調體系不完善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愈發突出,養老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遠超25000萬人且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較大,我國老齡化遠超國際老齡化平均水平。老年人口持續上漲,平均子女數大幅下降的趨勢也昭示著下一代養老壓力將繼續增長。
2.1.1?空間規劃問題逐漸顯露
在此條件下,養老設施空間規劃設計也顯露出許多共性問題,不僅無法滿足老人身體健康與心理精神的需求,也不利于養老設施中的服務提供與運營管理。例如,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的體力下降、活動范圍受限,以及老年人的生活習性、受教育水平、職業、精神需求度等不同導致養老設施在分類分級布局等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情況。
2.1.2?配套平臺建構布局不合理不協調
很多老年醫療療養機構的醫療保健配套設施不完善,平臺建構空間布局不合理,空間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存在著閑置、被娛樂占用等問題,導致配套設施服務欠缺。設計布局沒有考慮朝向可能會影響老年身體健康;針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群的無障礙設施設計欠缺與不適用,沒有合理的功能分區、室內設施差、輔助性設施不完善等問題突出。
2.1.3?管理體制缺失嚴重
就目前來看我國養老體系正處于初步發展探索的階段,缺乏規范、完善的經營管理體制、空間布局養老服務等,沒有系統的支撐發展下我國大多數養老機構都是民間自創模式,沒有一套明確統一的規范,這說明我國的管理體制缺失問題嚴重,智慧養老服務模式還需不斷發展成熟。
2.2?醫養資源結合不足不充分?相關機構缺少定位
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伴隨低齡化多樣化的老年疾病隨之而來,據調查顯示,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遠超1億且75%以上不止患有一種慢性病。使醫院與養老相結合能夠更好地解決伴隨老齡化出現的問題,滿足老年人現代型養老需求。這種模式在中國規模較小不夠成熟,醫養資源結合不足不充分阻礙了其持續性發展。“醫”“養”“康”的資源結合不足不充分、界限不清晰,沒有針對性的劃分各部分群體老年需求,附加服務老舊缺乏新式服務,這也昭示了“醫”“養”“康”之間的互動協作無法密切聯系趨利避害創新性發展。在新型養老服務模式仍需不斷發展下開展智慧醫養康養老的大多數醫養機構目前還多以養護為重心,缺乏與“醫”和“康”的資源結合與發展,沒有創新性兼容并包;相關機構過高的自身定位、高端目標市場、遠離群眾方向、服務低消費高沒有考慮全方位、各地區市場水平等問題突出阻礙了新型養老形式的實施推廣。
2.3缺乏健全的醫療保障養老體系且醫護人員以及資金匱乏問題嚴重服務供需失衡
目前醫療保障養老體系不完善,醫保定點數量不足、分布范圍不全面,長期護理醫療保險和醫護險缺失不健全;全國醫療保險保障金的資金不足,單一的來源集中在政府財政支撐,民營企業仍待價而沽,其他養老資源的供給十分匱乏,這就導致老年護理保障的專項費用支出、后續發展資金匱乏問題嚴重。“未富先老”型社會隨著公民生育年齡間隔逐漸拉長,高齡老年人的照護問題將會非常尖銳。當下我國養老人才隊伍數量嚴重不足,且專業化、職業化水平較低,并且護理服務費攀升以及當代人的就業觀等各種因素面臨“缺錢少看護”形勢。另外醫保定點范疇范圍小且多數大型養老機構不納入醫保,可以支付的費用較少等問題也加重了老年人的養老支出額度。
3?醫養結合下模式下智慧養老建設對策研究
3.1合理劃分規范布局更好的整合資源
3.1.1?針對性合理規劃設計
對于大數據養老平臺建筑空間規劃處理不平衡不協調的體系,我們應具有針對性的進行養老建設,根據大數據下“智慧養老醫養結合”各類專項類養老設施的不同規模等級專項服務等合理分類按照不同層次進行劃分配置從而進行合理的設計規劃。
3.1.2?合理建構配套基礎設施改造養老空間
合理布局并留有余地為以后的改造完善有所保留,應在充分考慮配套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需求規劃設備所需及空間,避免空置和浪費,對老人的需求進行針對性規劃,更好的提高老年人醫養環境生活的幸福感;對于有些機構建筑朝向、無障礙設計欠缺、室內功能分區不明確等問題,以及在合理增建養老配套設施場所的基礎上,可以開展護理院、智慧老年村中村等形式各樣規模不同的養老空間服務。加強民政部門職能與相關業務部門協商,從而更好地進行養老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確保空間有效合理布局,優良穩定的地質構造條件確保良好的通風與日照、安全衛生的養老環境。完善無障礙設施與細節化處理,在確保不同情況的老人行動安全的前提下便于自由活動。
3.1.3?不斷探索不斷發展管理系統
深入進行探討研究規范的機構工作體制,合理利用養老資源優化整合其單體業務能力與服務水平推動探索發展管理系統。可以上下級醫院進行聯合,上級醫院資助基層醫院、基層醫院加強與上級醫院的溝通與醫護對接,隨時可以與上級醫院交接病人實現互診互通,還可以建立廊橋通道醫院養老院進行“一棧式”養老服務;建立預約就診綠色通道,更好的探索管理系統。
3.2?促進“醫”與“養”的兼容互動
醫養結合智慧養老通過促進“醫”和“養”兩種資源融合有效銜接,并加以鼓勵發展多樣化養老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周轉短期內的養老床位短缺的問題,提高我國國內大多數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水平,還可以吸引養老客戶資源進而促進“醫”“養”“康”的資源協調互動融合。因此我們可以建立廊橋通道使養老院、醫院以及各種其他機構可以資源互通銜接,構建兼容互動的服務序列,發揮“醫養康”兼容互動的支撐力量,為不同機構、不同人群有針對性的進行獨立定位、個體監測診斷等項目以達到后備醫療保障支撐。
3.3?完善支撐體系應對當下問題提高服務水平
醫療保障養老體系不健全且醫護人員短缺導致服務供需失衡等問題,為了緩解養老支出給社保基金及財政支出帶來的運轉壓力,可以研究通過延長退休或將退休金攤薄發放等方式來進行。需降低智慧養老成本,可以在加大資金投入培養醫護人員的同時,智慧化降低醫護需求,以機器取代。不斷完善的相關政策漸顯成效,數據顯示到2020年底,我國衛生人員總數已達13475萬人,同上一年相比增加547萬人(增長了42%)。另外,醫護培養效果顯著,各高職專科院校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從無到少、由少變多,本科院校也相繼增設此專業。信息化時代網絡信息安全的維護不斷升級,激勵主管部門職責明確以提高職工水平更好的服務于智慧養老體系。
4?結語
利用現行信息化時代科技不斷發展、理念不斷創新等各方面進行資源聯合,對于空間規劃不協調、醫養資源不能充分整合利用、醫護匱乏等存在的問題,我們應把握機遇,借助良好的政策優勢探索醫護培養新方案,例如大數據云照顧、“一棧式”搭橋連通服務等進行解決性討論。深入群眾切實尋找人民群眾的需求,為我國探索科學規范合理的養老機構空間規劃、提高醫療服務能力以及建設更好的養老場所,讓老年人實現“老有尊嚴”等結合提供了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國際社會保障動態[J].上海財經大學,2020,(12).
[2]中國養老網.國務院“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2017,(03).
[3]韓俊降,張箴薇.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政策探討[J].中國勞動,2017,(03).
[4]蓋釗冰.養老模式面臨哪些發展障礙[J].人民論壇,2018,(27).
[5]邢曉秀.養老設施規劃與建筑設計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J].2016,(08).
[6]賈沐曉,楊帆,王晶晶.基于大數據技術探索社區養老醫養結合模式[J].智能城市,2020,6(7).
[7]張欣悅.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3(05).
[8]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